潘天寿 | 捍卫传统文化的坚守者

文摘   文化   2024-10-27 06:46   河南  
吴昌硕最青睐的关门弟子,
学生眼里最不像艺术家的先生,
现代中国画教育体系的奠基者,
比肩恩师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并称“中国传统绘画四大家”。

Pan Tianshou - Four Mast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四大家



双峰论/潘天寿的艺术民族观

“越有民族性,越有世界性!”

先生的话振聋发聩!每一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国画,是东方绘画系统中最中心的主流,为全世界一致认同。他说:国画的辉煌和艺术贡献应为我辈之荣耀和骄傲。

20世纪的中国,百年魔怪舞翩迁,长夜难明使中国画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堪称民族艺术的黑暗时期。面对“全盘西化”的西渐东进,潘天寿“逆潮流”而动,力挺中国画,加入了那个时代亟需振奋的民族艺术阵营。

先生一方面维护中国古文化在世界上极崇高的地位,同时以世界视野认定中国画与西方画并立为人类艺术双峰。中国绘画的演进发展,不仅要借鉴西画,更要坚持传统,“强骨”与“静气”并立。以世界文化艺术为坐标,强调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画格,即人格之投影。

潘天寿对东西绘画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东西两大高峰,应互取所长,更需慎重研究:

他说:历史独有的民族风格,是吸收的标尺。合宜,要坚持东方传统美学的真实观,区别于西方绘画真实的科学理性,追求中国画艺术的境界真实论。

他说:中国绘画以内心审美需求而透视,不同于西方的焦点取景,体现画家的视角。中国绘画则以散点聚合方式,体现映照万物的画中人的视角。

他说:线条和明暗是东西绘画各自的风格和优点,西方从科学真实的角度,去表现美学艺术,属于客观描摹,艺术趣味和表现方式迥然天地,与中国画写意的意境美学大相径庭。

……

正是如此高屋建瓴的卓识,潘天寿认为文人画使中国画进入超逸境界,并引以为傲,终其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传统画的创作与发展。

凡是有自己生命的艺术,都有立足世界的资格!

民族文化精粹的弘扬,体现了潘天寿极度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对于百废俱兴的新中国初期的民族自卑情绪是有力地纠正。


▲《蝴蝶寿石》指墨   ▲《八哥崖石》  ▲《鹫石图》  ▲《梅月图》指墨


▲《花卉册页》纸本设色 45×34cm×8


▲《雁荡山花图》1962年 纸本设色 150.8×395.6cm 中国美术馆藏


▲《劲松》立轴 纸本设色 207×151cm  9315万元




境界论/潘天寿的艺术风格观


 

▲左滑,浏览更多

心物熔冶论


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
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潘天寿在他的《论画残稿》中提出了“心物熔冶论”。
西方绘画强调真实,所以有再现论、表现论、模仿论等艺术思想和表现方式。而中国画的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意中之象,有了写意写心的表现方式,重意重神。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这是中西艺术的意境差异。
书画不是比拼苦力,艺术是比拼境界。
以形写神,生生活力,迁想妙得,不仅要得形体之真实美妙,更要得精神意蕴得生生不息。心物感合理论,体现了先生对传统艺术精髓的理解。
潘天寿的画风雄奇高古,华润质朴,格局深沉雄大,气势劲霸浩瀚,无不显示出深厚宽博之境和审美理想。正如其题诗自喻:“老夫指力能扛鼎,不遣毛龙张一军”,气魄和自信不彰自显。
画画不要平,要有倾向性。在风格上,与其不痛不痒、模棱两可,还不如走极端。先生说,“艺术必须有独特的风格”,而“风格之难者,在于特别高,特别显”。
独特风格的形成,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一要不同于西方绘画而有民族风格,二要不同于前人面目而有新的创获,三要经得起社会的评判和历史的考验而非一时哗众取宠。
潘天寿作画重气势、骨力,布局构图当属先生独出于时代的旗帜。以书法入画,用笔洗练古拙苍劲,构图严谨奇特,境界雄奇壮阔,自成一格。以“不入时”的抗争,铸就了大气魄的艺术成就。这也体现了先生丰厚的艺术学养和超然之气。
绘画之组成,不外乎造化、意识、技法三者,能掌握三者,运用自如,便是一时代之大作手。先生之言也正是自己的艺术大成的写照。
陡知绝顶苍茫立,百万峰峦为我青。



《石榴》         ▲《松石梅月图》


▲《灵岩涧一角》纸本设色 116.7×119.7cm  中国美术馆藏


▲《午睡》立轴设色纸本92×77.5cm 2932.5万元


▲《墨牛》指墨 设色纸本 260×86cm  2875万元




创真论/潘天寿的艺术教育观


心性上要远尘脱尘,去修养,但作画则要深入生活,超越真我,有赤子之心。
艺术创真论,是潘天寿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先生告诫学生对物写生,要懂得神字,神与情,画之灵魂,得之则活。
“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如此自诩的潘天寿非常重视绘画的内在功夫和涵养。知画者,必知书。无灵感,即无创造。无技巧,即无绘画。体现出艺术大家的教育视角和理念。
有常必有变!科学讲效能而不讲形式和精神,艺术却不然,同一题材,必须有不同的处理,这就是艺术科学的问题。


在日常的基础课堂上,先生告诫学生:注意力所在的物体,一定要看清楚;注意力以外的物体,可以“视而不见”,这是人们在观看事物时的基本要求和习惯。又比如:画事之用笔,起于一点,虽形体细小,须慎重从事,严肃下笔,使在画面上增一点不得,少一点不成,乃佳。不要没有经过分析就轻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身为浙江美院院长的潘天寿可谓事无巨细,严谨之至。
作为中国画史论和创作水平俱佳的教育家,主持修订《中国绘画史》的潘天寿在1961年4月北京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上,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教学的建议。1962年又提出要重视书法艺术,开设相关专业,以挽回书法盛行日本的窘迫。
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画争取世界地位。如果说徐悲鸿创建了西方美术教学体系,那么潘天寿则奠定了现代中国画教育的基础,他参与创建了第一个中国国画系和中国画教学体系,桃李满天下。
先生无愧于现代中国画教育体系的奠基者!
▲《江天新霁》 镜心 设色纸本 72×241cm 4715万元


▲潘天寿 《秃鹰》立轴  5520万元


▲ 《欲雪》立轴 设色纸本 82×81cm 2760万元


▲《鹰石图》立轴 设色纸本 214×47cm 2800万元





舍取论/潘天寿的艺术笔墨观


“阿寿的画有自家面目……阿寿学我最像,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

老师吴昌硕的评价,恰如其分地表明了潘天寿的艺术地位。
吾国绘画,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水墨关系被先生“肢解”得一清二白。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青黄朱紫矣。
潘天寿用墨,枯湿浓淡均见深厚的传统功力,尤其是泼墨,更是元气淋漓,深得苍茫厚重之致。用色则古艳淡雅,超尘绝俗。他的用笔曾吸收石涛的破墨洇化,干湿互用,造成淋漓酣畅的水墨效果。
对于我们耳熟能详的笔墨技法,先生一语中的: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
形的完全真实,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骨法用笔,抓形取神。寄语神的表达,敢于形的取舍与创造。先生旗帜鲜明地抛出了自己的艺术取舍论:舍取,必须合于理法,故曰:舍取不由人也。舍取,必须出于画人之艺心,故曰:舍取可由人也。
天惊地怪见落笔,街谈巷语总入诗。
恩师吴昌硕曾赠诗给先生,道出了先生的艺术创作风格。
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四君子等。常用指画表现,别具一格,成就斐然。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险中求平衡,气势磅礴,形成自己独特的沉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

▲《无边春色》 84×67cm  1955万元


▲《青城山掷笔峰》88×37cm  805万元


▲《山斋晤谈》 立轴 设色纸本 89.5×48cm 2553万元



▲ 《鹰石山花图》 设色纸本 182.3×141.8cm 27945万元






《空山晴翠》

潘天寿
晴翠漾云白,山空衣带寒。
小楼昨夜雨,新水涨滩前。


有常必有变,承易而革难。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

▲潘天寿《山庄晤旧图》1610万元

▲ 潘天寿《 达摩图 》立轴 145.5×39.2cm  538万元


▲ 《春塘水暖》 大堂 设色纸本  249×102cm 2072万元


▲ 《鸡石图》148.7×41.1cm 1746万港元


▲《山花烂漫》134×33.5cm  621万元


《行书七言联》立轴 125×28cm×2  166.75万元


《行书毛泽东词》立轴


▲ 篆刻



勇于“不敢”之敢



□ 文 | 万仞    □ 版式 | 明秋儿    □ 编辑 | 混沌

【往期精彩  更多名家】

吴昌硕│化我者生,似我者死

名家 | 72变!跟着梵高练习自画像

名家|人们看到的是疯子,却没看见他画的财富连城

黄宾虹 | 向世界伸开臂膀与一切来者握手!

林风眠 | 人生需要面包,更需要艺术

吴冠中 | 独树一帜的中国画“孤品”

国画│名家笔下的墨竹精神

名家 | 现代中国绘画之父

名家│当青花遇上书法

名家 | 老君山上青花瓷

名家 | 化契入书写真意


 放眼以放言  遇见有灼见


放眼堂
商业 | 户外 | 文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