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捕捞“衰而不竭”的野生带鱼,为啥不搞养殖反倒从东南亚进口?

美食   2024-10-29 14:45   北京  

本文转载自头条号 牧海 2023年10月14日发布,有删改

带鱼是我国产量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海水鱼之一,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海鲜市场都能看到带鱼的身影。


捕捞“衰而不竭”的中国国鱼

带鱼究竟有何魅力,它为什么在全国海鲜市场都随处可见?背后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具有丰富的野生带鱼资源带鱼是一种广温性的集群洄游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东海、黄海、渤海和南海,其中,东海是最大的“带鱼仓库”,产量少则十余万吨,多则七八十万吨。


在我国的渔业资源中,带鱼以一己之力常年占据“海洋一哥”的地位。以2021年为例,我国的海洋总捕捞量达951.4万吨,其中,带鱼的“单产”就达到了91.4万吨,占比接近10%,在所有海洋鱼类中高居首位。

在巅峰时期,带鱼的年捕捞量更是突破了100万吨,一时风头无两。在2006年,带鱼总产量创下了142万吨的最高纪录,2006~2016年间一直保持在110万吨左右。广泛分布的自然种群、1~2年就能成熟的发育速度、集中产卵的繁殖习性、我国近海丰富的生物饵料诸多因素使带鱼成为了以量胜出的大宗海水鱼,没有丰富的资源作为基础,我国断然无法独揽百万吨规模的带鱼渔获。

另一个因素则是得益于我国捕捞能力的提升。上世纪50~80年代,我国四大海区同样有着丰富的带鱼资源,但捕捞带鱼需要大马力的渔船,还需要长时间出海作业。当时,国内缺少专业的捕捞渔船,专用网具也不健全,面对丰富的资源却无力收割,导致带鱼的产量在低位徘徊。

在传统作业中,浙江、福建、海南等地渔民逐渐加深了对带鱼的认识。和其他鱼类相比,带鱼的习性颇为特殊,自然栖息于中、下层和底层水域,深度可达60~100m或者更深,使用浅层渔网(比如:流刺网)收效甚微。

根据带鱼的习性,渔民改用特定的拖网和围网,渔船功率也不断提升。其中,围网作业利用了带鱼的趋光习性,在夜间,渔船释放灯光吸引周边海域的带鱼,直到带鱼的密度趋向饱和,渔民看准时机,下网包围鱼群,将其一网打尽。拖网作业则更加普遍,下网深度一般在50m以下,基本能覆盖带鱼的生活水层。

通过改进渔法,升级渔船,我国带鱼的产量这才逐渐提高。在1956~1974年,全国带鱼捕捞进入快速增长期,产量从17万吨迅速增加至58万吨,90年代迅速突破了100万吨,这相当于长江历史最高捕捞量的2.5倍。

近年来,带鱼的捕捞量有逐年下滑的趋势,比如:2017年是101.2万吨,2018年降至93.9万吨,再到2021年的91.4万吨,下降幅度明显。整体而言,带鱼资源正处于“衰而不竭”的状态,“全国第一大海产”的地位依旧稳固。

对于带鱼资源的下滑,有很多网友表示担忧。就像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黄鱼一样,70年代在东海舟山渔场迎来“大爆发”,单季捕捞量高达10万吨,价格一度沦为白菜价。但过度捕捞的弊端很快就开始显露,鱼汛接连消失,如今野生大黄鱼资源匮乏,一条动辄身价上万,所处境况可谓今非昔比。

2022年1月,东海渔民出海捕捞大黄鱼,在165海区收网作业时,一张网打捞上来4000多斤大黄鱼,对外售出了957万元的天价。那么,同样都在四大海产之列,带鱼是否会像大黄鱼一样陷入资源危机呢?

从生物学特点来看,带鱼并不具备大黄鱼那样的“致命缺陷”。大黄鱼资源的衰竭源于敲罟作业,而这种作业首先利用了大黄鱼的鱼鳔和声肌发出的“咕咕”、“呜呜”或“咯咯”声,这是鱼群在繁殖期联络彼此的信号,后来被渔民用作锁定鱼群的声学指标。

另一个缺陷在于大黄鱼头部的耳石,左右各有一枚。当渔民同时敲击绑在船上的竹竿,声波引起大黄鱼的耳石产生共振,不多久鱼群便陷于“集体昏死”的状态,任由渔民下网捕捞。

带鱼则不存在上述“生理缺陷”。它不仅拥有庞大的种群规模越冬场、产卵场分布广泛,并且在不同阶段,带鱼还有远距离洄游的习性,对捕捞的适应能力更强

带鱼的繁殖能力也很强悍,亲鱼平均能达到2.5~3.5万粒的产卵量,在4~6月9~11月分别繁殖一次,孵化的幼鱼最快一年就能成熟,可实现“当年出生,当年繁殖。因此在短期内,带鱼的资源规模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国内捕捞量虽大,但仍需进口

虽然中国国内的带鱼捕捞量非常的大,但仍无法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每年都要从外国进口大量的冷冻带鱼。跟大黄鱼不同,带鱼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经济鱼种。虽然很多人都有一种错觉,认为只有我们中国人吃带鱼,但事实上带鱼几乎在全球各大洋都有广泛的分布,而且在很多国家都是重要的捕捞对象鱼。比如印尼、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

截至到2022年,我国其他冻鱼(030389)进口额已经达到接近10亿美元,这些其他冻鱼大部分用于内销,弥补了国内由于禁渔区和禁渔期严格实施带来的野生海捕鱼类的不足。

中国冷冻整鱼进口额按产品种类数据(海桥整理)

如果按产品进一步划分“其他冻鱼”(030389),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冷冻带鱼(03038910)在其他冻鱼进口额中占比28.4%,进口额达到创纪录的2.75亿美元。2018年以来,中国的冷冻带鱼进口一直在稳步增长。这跟国产带鱼产量大幅度降低有直接关系,也是国内实施严格的禁渔区和禁渔期措施的直接结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冷冻带鱼、鲳鱼等大量进口,我们在市场上却难觅踪迹。这背后的原因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是某些进口商和经销商的猫腻:把进口带鱼、进口鲳鱼,冒充国产带鱼、国产带鱼销售,因为利润更高。

从下表可以看出:中国进口的其他冷冻整鱼,主要来自印度、印尼、美国、巴基斯坦这些国家。这四个国家加起来占到67.1%,其中三个国家都是亚洲国家,这几个国家跟中国地理位置接近,海域内出产的海鱼品种也很相似,比如都盛产带鱼、鲳鱼等鱼类,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国家向中国大量出口,但进口鱼类可以冒充国产带鱼、鲳鱼销售。背后的原因,因为这些邻国捕捞的带鱼、鲳鱼等,与国产的品种很相似,一般消费者无从分辨。

其他进口冷冻整鱼多来自我们的亚洲邻国(海桥整理)

不得不说,进口带鱼虽然猫腻颇多,但也确实缓解了部分国内带鱼供应的压力,而且随着我国带鱼捕捞量不断下降,未来势必会加大对进口带鱼的需求和依赖。


艰难的带鱼的商业养殖

虽然带鱼前景可观,没有生存危机,但围绕带鱼的另一个难题却让专家们无可奈何:带鱼的养殖。

目前,市面上的带鱼基本都是捕捞的野生带鱼,很少听说有人能养活一条带鱼。带鱼的经济价值不可估量,我国开发利用了70多年,为何始终无法实现商业养殖呢?

带鱼难养的原因,还是要从它的生理特性入手分析。

首先,带鱼性情急躁,应激反应强烈,有出水即死的特点,从离水到死亡一般不超过10秒。而在脱网和围网作业中,渔网难免会刮伤、擦伤带鱼的体表,巨大的压力差也会对带鱼造成伤害,这导致捕捞的带鱼成活率很低,无法作为人工驯养的对象。

其次,把野生带鱼转移到人工网箱的过程并不轻松说起带鱼的“无伤圈养”,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其中一次是在2017年5~7月,一群东海带鱼误打误撞游入了舟山渔民的网箱中,当天通过灯光诱捕的方法,专家们将这群带鱼吸引到水面,用舒适柔软的网具集中转移,动作不仅要迅速,而且要柔和、细致,全程还要带水操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死伤。

最后,带鱼的食性既是难点,也是关键点。野生的带鱼食性凶猛,最喜欢捕食鲜活的鱼虾,比如磷虾、毛虾、鹰爪虾、鳗鱼等,一年四季的食性组成各有不同,偶尔也会出现同类相食的现象。但在人工圈养条件下,一方面要避免带鱼同类相残,因而只能选择规格齐整的个体同箱饲养;另一方面,为带鱼提供充足的鲜活饵料也不容易,这会显著增加饲养的成本。

带鱼的食性调查:一年四季食性组成各有不同

在驯养实验中,科研人员使用冷冻的毛虾、糠虾、黄占鱼肉、马鲛鱼肉等驯化带鱼的食性,效果较好,但饵料一旦沉底,带鱼就会失去摄食兴趣。效果最差的是颗粒饲料,投入饵料后,池中的带鱼将身体调整到竖直或微倾状态,表现出一定的观察兴趣,但吞食的概率极小。

同时还要维持优良的水质,24小时持续换水,水量充足时,每天的换水率高达100%~200%。水温最好控制在21~28℃,如果过低和过高,带鱼进食的积极性就会下降,病害发生率增高,甚至出现失去平衡、在水中侧翻狂游的现象。

带鱼的生理特性决定了这条鱼很难被大规模养殖。不过,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带鱼的驯养,驯养数量小有规模,例如:在2020年于浙江舟山六横岛海域采捕的带鱼,在驯养条件下,2000条带鱼中有1000条正常摄食。下一步,或许就是攻克带鱼的人工育苗。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带鱼也能像大黄鱼一样从无到有,填补养殖的空白。

转载声明

本文转载自头条号:牧海,有删改


八鲜过海
生鲜美食全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