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系列之一:1204-1206 必败之役

百科   2024-12-12 11:57   上海  

    12月初的南京,笼罩在一片悲凉的气氛中,家住江宁镇的福建人郑慕岳一家也感受到了逐渐逼近的危险。在淞沪会战爆发之初的89月份,由于南京屡遭日机轰炸,便有几位同乡携家带口从南京城内逃至江宁,借住于郑家,尽管郑慕岳父亲做烟草生意小有积蓄,住着双层楼房,但40多人总归是太多了,大家挤在房院里,连过道都打了地铺。郑慕岳当时并未感到什么不好的预兆,反而觉得每天甚是热闹,不多久,这些同乡转道安徽、江西回到福建,家里又清静了。到了11月下旬,上海战事失利的消息已经传遍乡间,江宁镇内风声鹤唳,多数居民携家逃亡,郑家也不例外,121日,郑父雇得小木船一艘,带着全家八口迁往陆郎桥。

战前南京城的繁华地段

南京城内的公共防空壕

    老百姓在逃离南京,南京国民政府也在赶着搬迁。1029日,蒋介石召开国防最高会议并发表讲话,宣布,“为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将迁都重庆,以四川为抗敌大后方”。当然蒋介石并不是一时起意,8月初何应钦与刘湘已经分别向蒋提出迁都的设想,蒋也在私下里征询了一些国民党元老的意见,随着淞沪战局的急转直下,迁都一事随即被快速提上了日程。1115日,国防最高会议决定迁都,1116日国民政府下令各机关单位政府机构,以及国营工厂和大、中学校撤离南京,至112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几个事务处的官员抵达重庆,算是完成了第一批迁都的工作。

国民党元老林森,1943年因事故去世

    然而国民政府的搬迁过于匆忙,以至于各机关、工厂和学校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不少损耗,更严重的是,这一举动加剧了南京城内及其周边地区的恐慌情绪,南京各大车站、码头人满为患,车船票甚至加价数倍都抢不到,而穷苦人家要么收拾细软向西跋涉,要么习如往常听天由命。而同时,每天又有大量从上海、苏州等地而来的难民涌入南京周边地区,直至11月末,情况才渐稳定,南京卫戍司令部参谋处课长谭道平则回忆称,“12月初,城内已异常寂静”。

    没人能够预料到,即将到来的是怎样一番腥风血雨。

~

守不守

    正直迁都之际,应不应该守南京这个议题,又摆在了蒋介石面前。事实上,从军事上讲,这本不应该成为一个重要提议,因为至11月初在苏州河战败之后,中国军队在前方和后方均已没有富余的有生力量,守南京则必败无疑,徒增大量牺牲。自11月中旬,蒋介石多次在其官邸召开高级幕僚会议讨论此事,与会将领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刘斐等人均反对重兵固守南京而支持“象征性防守”,李宗仁、张群等人甚至提出划南京为“不设防城市”。而蒋介石对这些建议视而不见,好像在等待一个不一样的声音出现,此时唐生智适时的站出,力主死守南京,蒋也终于找到了内心的慰藉,在随后的一次会议上力挺唐的主张,并最终决定固守南京。

唐生智因主张死守南京而备受批评

    南京战役之后,对唐生智的批评纷至沓来,但从客观角度来说,决定守南京的始终是蒋介石,而唐生智只是蒋的一个传声筒。如果不是唐站出来,也许蒋还会在后续的会议再将主张死守的将领拉进来发表观点,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尽管唐生智存有私心,他也是替蒋道出了内心的独白而已。

    蒋所言之守南京,完全基于军事之外的考量,主要有对内及对外两点:

    一、对内的考虑,与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高级将领们不同,蒋介石面对的则是一干主和的文人团体。虽然淞沪抗战之初,主和之声被主战的意见压倒,但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与日本议和的建议又渐多起来,其中多有国民党元老的杂音,如汪精卫之流一直对抗战没有信心,而另一元老居正更是由主战派转为主和派,大谈求和签字一事,蒋对此深感不满,在日记中亦大骂文人老朽”。此时如果弃守南京,无疑是对主和团体发出了一个“错误信号”。

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一部分国民党元老恐日久矣,国民政府内部弥漫着失败主义情绪

    二、对外的考虑,虽然国民政府在九国公约会议上一无所获,但蒋依然寄希望于苏联的态度,盖因11月初苏联曾传话于蒋,“中国抗战到达生死关头之时,苏俄当出兵,绝不坐视”。然而到了125日,苏联方面的回电又称出兵与否要看九国公约签约国的态度,并在2个月后才会在会议上讨论,此时的蒋才感到自己的“一厢情愿”。但此时南京外围战事已经开始,蒋介石也只能硬着头皮向下属解释,“一个月之后,国际形势将大变”,并借以激励守军的决心。著名近代史研究者杨天石在其著作中提到,“对苏俄无望而又不能绝望,这正是蒋介石当时的无奈心理”。

对于守不守南京,握有最终决定权的只能是蒋介石,最终的首要责任人也只能是蒋介石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的考虑,蒋介石决意守南京,但他对结果也心知肚明,1126日,蒋在中山陵发出了这样的叹息,“南京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无以为怀矣”,其内心之矛盾显而易见。

    不管怎样,领袖的意志无法违抗,守南京的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唐生智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南京卫戍总司令。

~

中方统帅部的作战部署

       11月中旬之时,在南京作防务准备的仅有88师、36师、教导总队,这些部队从上海后撤到达南京后尚未补充完毕,到了当月下旬,又有从国防线转移而来的74军、66军、83军等部队先后抵达南京,各部老兵很少,新兵训练也严重不足。122日第2军团徐源泉部也从汉口出发,124日其中1个旅到达下关,随即向龙潭方向急行军,同时,从江阴撤下来的103师和112师的大部向镇江开进,卫戍司令部计划以这两个师的残部顶替在镇江守备的87师,并将87师调回南京防守主阵地。

德械师已经不复淞沪战场初期之勇,但依然成为南京保卫战的核心力量

    就这样,至12月初,南京防线上总算凑出了十几个师的部队,还有2个重炮营和10台轻型战车,但总兵力争议很大,如谭道平在《南京卫戍战史话》中依据相关统计记录守军总数仅为8.1万人,这个数据相比部分战报和回忆偏低;而原江苏社科院研究员孙宅巍在《民国史论丛》中则根据现存档案和部分当事人回忆综合得出守军兵力不低于11万人,另有4个师的兵力不明;战史研究者“xyh”根据《调集南京附近补充各师之补充团营一览表》、战斗详报及往来密电推测87师、88师、36师、教导总队和74军(辖51师和58师)均在南京得到了相当的补充,参战兵力基本为满员,这批骨干部队(前述5个师及教导总队)的总兵力就达7.5万人左右。

南京卫戍部队序列表

谭道平提供的南京守军兵力记录,部分研究者认为守军兵力应当在12万人以上

    卫戍司令部的作战计划,是以88师、教导总队、36师、宪兵部队围绕南京主城形成环形核心防御区,以其他各部队分梯队防守龙潭、句容、淳化、湖熟、秣陵关、江宁等外围要点以及南京外郭,另以一部兵力策应镇江方面的作战。

~

日军的南京作战部署

        1124日大本营正式废除对华中方面军作战境地的限制,更是在121日直接下令,进攻中国首都南京。122日,华中方面军司令松井石根不再兼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而由皇族朝香宫鸠彦王中将继任。

朝香宫鸠彦王,昭和天皇的姑父,被认为是南京大屠杀的主要责任人

    针对南京,日军整体部署为5路攻击力量:

一、以第16师团自句容向西,攻击紫金山及南京东侧城垣;

二、以第9师团自淳化向西北,攻击南京城东南角;

三、以第114师团自溧水向北,攻击雨花台及南京南侧城墙;

四、以第6师团紧贴第114师团左翼,并行攻击雨花台及南京城西南角;

五、以国崎支队(第5师团步兵第41联队为基干)绕行至长江上游渡江,包抄浦口;

    此外,抽调第13师团、第3师团各约1个步兵联队的兵力,辅助上述部队作战,日本海军也派出部分舰艇包抄下关。

    在华中的其他方向(南京保卫战范围之外),以第13师团一部渡江攻击江北的中国军队阵地;以天谷支队(第11师团步兵第12联队和步兵第22联队为基干)进攻镇江并渡河攻击扬州;以第18师团主力向芜湖扫荡前进,控制长江上游航道,其后伺机攻击杭州。

日军在淞沪-南京作战中的进攻路线图

~

作战过程

南京保卫战12月4日-12月6日的战局示意图

句容方向

    由于中国军队在锡澄线的快速后撤,使得在苏州-句容-汤水一线出现了一个相当大的真空区,卫戍司令部不得已又令部分部队向东派出搜索队,尝试占领前进阵地。原守汤水以南山地的66160师向句容派出2个团的前卫队,而刚到达南京的41师一部正向龙潭-孟塘一线急进,而原向该地区前进的83军则转向丹阳-镇江方向。

        125日,第16师团一部占领句容,以主力部队向汤水方向前进并与160师之478旅接触。但160师调回南京后还未来得及补充,战斗兵员仅有3000人,此时478旅所配之2团兵力可能仅有1000人左右,其两翼战线随即遭日军包抄,至126日已不能坚持,遂于当夜向北突围,守军在栗子村战斗中击伤了步兵第33联队的中队长日比野中尉,该中尉被后送至野战医院最终于1211日死亡。

由于中国军队在锡澄线以西几乎处于不设防的状态,日军的追击行动非常的顺利

    而第16师团之另一部则进入句容北方九华山谷地,而恰巧41师尚未赶到此处防线,给了日军可乘之机。在这一方向上参与攻击的步兵第9联队第2中队长赤尾大尉记述道,“即使中国军的兵力众多,也无法在这跨越数十里的战线上毫无漏洞的配置部队,于是日本军就力求在中国军布防的空隙迂回渗透。。。行军道路的两边耸立着小山丘,半山腰到处都有水泥构成的碉堡,但看不到中国军队。大概是日本军的进军速度太快,中国军还来不及调配到这些好不容易才构筑完成的阵地上吧”。至126日,该路日军大摇大摆的侵入孟塘-大胡山一线,已严重威胁汤水侧后,160师不得已拼凑出2个连的部队前往珠山-大胡山进行堵截。

~

淳化镇方向

        51师在11月末即到达淳化镇一线部署阵地,但该师发现淳化附近的国防工事各处之间距离过远,且机枪掩体大多隐蔽性较差,射击口过宽,因此改造阵地需工耗时极大,虽然日夜赶工,至12月初依然没有达到预期。而该师历经数月苦斗,精锐尽失,虽有数次补充,但新兵均自田间征集,战斗力很成问题。

    第9师团主力自天王寺出发,经索墅镇向淳化方向攻击前进,125日其前锋步兵第36联队开始进攻淳化以东的阵地。尽管51师新兵很多,但均以极大的牺牲精神誓死守卫阵地,日军记录,“因敌军火力猛烈,我军伤亡不断,直到天黑仍难以前进”。至126日夜,步兵第36联队在付出了伤亡约100人的代价后才勉强攻入了守军的第一道防线。

留存至今的淳化-方山一线的中国守军碉堡,射击孔处留有被日军速射炮击穿的痕迹
第9师团和第16师团的攻击路线

~

溧水方向

        124日第114师团占领溧水,但其右翼步兵第128旅团在126日经湖熟镇向淳化以西的方山附近前进时,51师的1个警戒连借助地形与日军进行混战,导致该路日军前卫的1个步兵大队与主力失去了联系。随后步兵第128旅团主力在方山附近遭遇51师少量守军零星射击时,又因担心黑夜中与东侧的第9师团发生误伤而停止了前进。51师的迟滞部队趁夜色突围,全连大部伤亡,仅余20多人返回。

    而114师团左翼步兵第127旅团则自溧水经曹村向秣陵关方向前进,在曹村附近,58师的警戒部队发现了一支日军的侦察队,正是步兵第102联队的中队长木村谨三所带领的军官斥候队。正当木村拿着双筒望远镜观察地形之时,中国狙击兵的一发子弹准确的击穿了他的颈部,这个日军中队长在还没有望见南京城的时候就一命呜呼了。

    第6师团在接到进攻南京的指令后,随即以步兵第36旅团为基干编成牛岛支队,自广德经郎溪向溧水急行军,并于126日晚到达溧水。

日军在向南京追击过程中调集了大量的火炮部队

~

其他方向战斗(南京之外)

镇江

        126日,天谷支队开始与镇江守军87师交战。

~

太湖以西

    第18师团开始自广德附近向宁国、芜湖方向攻击前进,3天内受到川军各部的奋力阻击,死伤约100人。

集结于广德附近的第10军战车部队

~

124日至126日,华中战场日军战死123人(含伤死36人),其中:

12427:第3师团战死3;第11师团战死4;第9师团战死2;第13师团战死2;第6师团战死6;第16师团战死1;第18师团战死4;第114师团战死1;国崎支队战死2;陆军其他部队战死1;海军战死1(江中);

12539:第3师团战死1;第11师团战死2;第9师团战死1;第13师团战死1;第6师团战死3;第16师团战死2;第18师团战死20;第114师团战死1;陆军其他部队战死8

12657:第3师团战死2;第11师团战死4;第101师团战死1;第9师团战死28(淳化镇);第13师团战死1;第6师团战死1;第16师团战死5;第18师团战死6;第114师团战死1;国崎支队战死4;陆军其他部队战死4

~

截止126日,华中日军阵亡总计达到21157人。

~


芬里尔战史研究
史海沉钩多年,发布精品文章。Das和小伙伴们的战争史研究及考证。全网同名,欢迎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