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前传:希特勒宿命的选择

百科   2024-12-06 11:57   上海  

又名:旧闻速递:面对德军的猪突猛进,丘吉尔竟如此下令

暮春开始的“镰刀收割”

1939年9月1日,德国空军的轰炸机掩护着强大的装甲突击集群从南北两个方向向波兰实施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闪电战”,并迅速占领了波兰。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在波兰战役将要结束时,希特勒就已经开始考虑在西线发动攻势的问题了。希特勒认为,与英法两国长期的战争会耗尽德国的资源,并使其暴露在苏联的背面打击之下。他的畏惧心理促使他要提早发动进攻,以强迫法国求和。

进攻法国等西欧国家的作战代号叫“黄色方案”。这个方案计划将德军主要兵力集中于右翼,其主要任务是向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突击,并占领英吉利海峡沿岸港口。这个计划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西欧的“施里芬计划”比较相似。所不同的是,“黄色方案”是计划占领英吉利海峡沿岸地区,切断法国与英国的联系,不断骚扰和封锁英国本土,迫使英国求和;而“施里芬计划”则是占领英吉利海峡后,实施大迂回,在巴黎以南折向东方,以围歼法军主力,迅速摧毁法国的武装力量。

希特勒对这个方案并不满意,认为按照老路子作战,难以达成突然性。于是,他要求陆军参谋部制定新的进攻法国的作战计划,但是,遭到陆军参谋部的反对。正在这时,发生了“梅克林事件”。

1940年1月10日,德军空降部队司令施图登特派第7空降师参谋赖因贝格从明斯特飞往科隆,途中遇大雾,迷失方向,迫降到了比利时境内的梅克林镇。赖因贝格身上携带着一份“黄色方案”。尽管赖因贝格将方案焚烧了,但是比利时士兵还是将一些碎片抢了出来。希特勒闻知后大为恼火,他一连处分了空降师的几个军官后,认为原来的计划法军已经知道,责令陆军参谋部制定新的进攻法国的方案。

这时,德军中也有一个人对原来的方案不满,这就是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埃里希•曼施坦因。这个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在第2预备警卫团任副官,他曾经亲身感受过“施里芬计划”的痛苦,在那次标志着这一计划失败的马恩河作战中,他受了重伤,差一点没了命。所以,他提出了新的进攻西欧的作战计划。根据他的计划:西线作战的目标应该寻求陆上决战,但是对西线攻击的重点应该放在中路。集中优势兵力于阿登山区,通过装甲摩托化部队的优势,直插索姆河,割裂联军的战略部署,并在北路德军的协同下,合围英法联军的精锐部队。

新计划与老计划相比,特点第一是奇,阿登山区是敌人想不到的地方,能在敌人想不到的地方发起进攻,容易取胜。正如孙子所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第二是狠,曼施坦因计划实施的前提是用装甲摩托化部队突破阿登山区,这就不仅大出敌人的预料,而且还能达到迅速制敌的目的。

曼施坦因提出的计划遭到陆军部的反对,甚至将其调离岗位,任第38军军长。不过,没想到曼施坦因因祸得福。按照德军规定,新任军长必须要接受元首希特勒的训话与勉励才能赴任履职。因此,曼施坦因利用希特勒接见的机会,将自己的计划提交了出来。希特勒完全同意曼施坦因的新计划,责令陆军部必须根据这个计划蓝本制定进攻西欧的作战计划。最后,陆军在希特勒的压力下,只得以曼施坦因这个计划为基础,重新制定了进攻西欧的作战计划,并把这一新的计划命名为“镰刀收割”。

1940年5月10日,德军中路主攻部队以1700辆坦克作为尖刀,偷偷越过天险阿登山区,迅速突破法国人引以为荣的马奇诺防线,将战火迅速燃烧到了法国境内。

5月14日德军占领法国色当之后,竟然以10天的行程突破数百公里,直扑英吉利海峡。短短十几天时间,英法联军几十万人就被困在法国以北的海港小城敦刻尔克附近的海岸边,在仅仅60平方公里的海滩上,英法联军三面被德军围困,背后是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看起来已经是插翅难飞。

当希特勒听说法国北部的联军都涌入敦刻尔克这个海滨城市后,高兴地欣喜若狂,他声称:“现在,胜利与和平都掌握在我的手中。”在他看来,除非创造奇迹,否则敦刻尔克的几十万联军将全部进入德国的战俘营。

这真是一个全面歼灭英法联军的绝好机会,德军可以说是胜券在握。如果敦刻尔克包围圈里几十万英法联军被德军聚而歼之,将给以后的盟军反攻造成巨大的困难,至少减少了盟军的有生力量。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出人意料,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英法联军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出30多万人。

元首发来的一个奇怪的命令

1940年5月23日,德军古德里安上将的第19装甲军到达格拉夫林,这里离敦刻尔克还有16公里,而在其右翼的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达艾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运河一线。两支劲旅只需再加把劲,就可以直取敦刻尔克,而后继的几十个步兵师也正源源不断地跟进。面对联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古德里安上将加紧了向敦刻尔克海港的进攻,决心率领他的装甲部队再打一个围歼战,将英法军队的数十万人马彻底消灭在滨海地区。5月24日,古德里安上将集结好进攻用的坦克群,准备突入敦刻尔克港,给英法联军最后一击以结束这场战役,但是,中午12时37分,他突然接到了希特勒的命令:就地停止前进,撤回先头部队,只准许执行侦察和警戒任务的部队继续前进。

当时,古德里安正在吃午饭。他接到这个命令之后大吃一惊,他第一个反应就是现在最希望得到这个命令的是英国人,而不是我们德国人!他马上询问总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可是,他得到的回答是:“元首的命令不可更改。”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极其沮丧地在日记中写道:“左翼,由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前面没有敌人,但在元首直接命令下,将就地停止前进。”

5月25日上午,德军陆军总司令海恩里希•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元帅再次试图说服希特勒改变他的决定,命令德军继续收缩对敦刻尔克的包围圈。然而,希特勒回答:“我已将西线作战的指挥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而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也不同意这样做,坚持将装甲部队随时投入下一阶段的南方作战。”

直到48小时之后,希特勒才下达了重新恢复前进的命令。而这48小时对敦刻尔克包围圈内的联军来讲,简直是开了一条生路。

48小时的时间,让几十万英法联军有了绝好的逃生机会,联军在敦刻尔克加强了防御力量,布置了3个步兵师和大量的大炮,挡住了德军的进攻。英国指定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齐担任“发电机计划”的总指挥,另外组成了一个16人的参谋班子,统筹指挥敦刻尔克的撤退。而这时,英法联军的惟一生路就是敦刻尔克40公里长的海岸线,从5月10日以来,两个星期里海岸线一直遭到德军的猛烈轰炸,船坞、码头全部被炸成废墟,惟一还可以供船只停泊的只有一条不足1200米长的东堤。就是这1200米的东堤,成为了几十万联军的生命线。5月26日18时57分,拉姆齐下令实施“发电机计划”,从而拉开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序幕。

从敦刻尔克到英国有3条航线,但由于德军的炮火封锁,一能够使用的只有Y航线,全程近76海里,需要6小时到达英国。Y航线航程是原计划的2倍多,要想撤出同样多的人,就得需要2倍以上的船只。兵多船少,成为大撤退行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焦急的英国人顾不上保守秘密,在无线电广播里大声向全国呼吁,号召所有拥有船只的人都来加入撤运联军的舰队。数以千计的民众驾驶着各式各样的船只闻讯赶来——一支奇形怪状的舰队很快在英国东南部港口汇集起来。舰队中有政府征用的船只,但更多的则是自发前去运送部队的民众,他们没有登记过,也没有接到过任何命令。在这支“无敌舰队”中有:银行家、医生、出租汽车司机、码头工人、工程师、渔民、游艇驾驶员……许多人穿着破旧的衣衫,脚蹬破口的鞋子,浑身让风雨和海水弄得湿淋淋的,饥肠辘辘地坚守在彻骨的海风中。暗夜中,他们“边靠猜测边靠上帝”地航行着。

此时,在敦刻尔克海滩,撤退同时进行。成千上万的士兵排成一行行,50人编为一组,他们站在沙滩上,站在没踝、没膝、齐胸的海水里,等候救援船只。

大撤退开始的当天,正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为大撤退祈祷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感动地说:“我坐在唱诗班的位置上,能感觉到民众有害怕的心情,不是怕死,不是怕伤,或者怕物资损失,而是怕英国被战败和最后灭亡。”

大撤退的航线尽管处于德国空军的空中威胁下,但是却没有德军炮火的封锁,相对比较安全。敦刻尔克撤退后海滩上到处留下联军士兵的尸体和破损的装备

在英国和法国民众的支持下,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的速度越来越快:

5月28日,撤走了17804人;

29日,撤走了47310人;

30日,撤走了53823人;

5月31日与6月1日,两天撤走了132000人。

至6月4日14时23分大撤退结束,联军共从敦刻尔克撤走了338226名官兵,为以后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巨大的有生力量。英法民众和联军共同创造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奇迹”,也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就这样,希特勒的一个奇怪的命令,让英国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希特勒为什么要下达这样一个奇怪的命令

希特勒为什么违反军事常识,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下达这样一个停止前进的命令呢?他没有对自己的命令做过多的解释。于是,战后人们一直在猜想答案,或许这就是这个问题的迷人之处吧。

可能有三种因素促使希特勒下达了这个命令。

第一个是军事上的因素。西线作战开始后,德军进攻速度快到不仅打乱了英法联军作战指挥的时间表,而且打乱了德国人自己的作战指挥的时间表。德国人自己都没有想到进攻这么快,得手这么容易!A集团军群7个装甲师像一把钢刀一样,一下就推向了布列塔尼半岛,直扑英吉利海峡,将法国境内的英法联军割裂开来。这样一来,希特勒与A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特别担心部队大纵深推进后,后勤补给却没有跟上,部队的两翼可能遭到法国境内的英法联军的南北夹击。而一旦遭到夹击,德军将腹背而受敌。

第二个因素出自戈林。赫尔曼•戈林在纳粹德军中是仅次于希特勒的一个人物。希特勒1941年6月29号曾经颁布一个指示:“如果我不在的时候,由戈林承担起我对国家的责任。”

戈林出生于1893年1月12日。他自幼喜欢军事,幻想着胸前挂满军功章。1911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1915年,他从步兵部队调入刚刚成立的德国飞行部队,成为了德国第一代飞行员。他的飞行技术非常好,凭借高超的飞行技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击落了22架敌机,成为德军王牌飞行员。

西线战役时,戈林担任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这时,他提出要求,由他率领下的德国空军解决敦刻尔克包围圈的英法联军。而希特勒也愿意让戈林露一手以巩固他在纳粹党的副领袖的地位,于是,命令陆军停止前进,而指令戈林的空军,向包围圈内的英法联军实施强大的航空火力突袭。对此,古德里安十分恼火地说:“我想促使希特勒作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为了戈林的虚荣心。”

戈林的空军部队整天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空盘旋俯冲,大批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不断地骚扰,但是,英国皇家空军把凡是可以动用的战斗机,都投入到敦刻尔克上空,战斗机的飞行员有时一天出击4次,这使得戈林的空军不敢毫无顾忌地轰炸正在渡海的舰只。但是,德国空军也没有发挥全部的力量,一些德国将领说希特勒如同制止地面部队一样制止了德国空军。所以希特勒除了军事目的之外一定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他发出停止前进的命令。

第三个因素来自政治方面。希特勒一直想诱降英国。在纳粹的种族理论里面,英国人是高等人种,不是希特勒征服消灭的对象。希特勒曾强烈批评威廉二世,说如果不推行“世界政策”,不和英国为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失败。在希特勒看来,英国最好就呆在海岛上,别管欧洲大陆上的事儿。他直言不讳地说:“英国人应该把黑暗与欧洲留给我。”

当然,他也考虑到登陆英伦三岛确实很困难。希特勒制订了一个代号为“海狮”的登陆英伦三岛的作战计划。然而,他对部下曾说:“英吉利海峡毕竟不是一条河!”既然登陆困难,莫不如放英国人一马,让英国人在“体面”的情况下,同自己恢复和平。于是,他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

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被他骂为只知抽雪茄的乡巴佬丘吉尔,根本不买这个账。大英帝国继续坚持与纳粹帝国战斗到底。不管希特勒出于什么因素考虑下达的那个命令,对于英法联军来说,奇迹是发生了。这次大撤退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一次败而不败的会战。历史学家认为:“敦刻尔克英勇而成功的大撤退,犹如在希特勒圣墙上楔进了第一个钉子。”一个67岁的英国老太太站在岸边欢迎英国军人说:“我的孩子们,你们安全地回来了。你们回来了,希望就回来了。感谢主,你们还会回去的。”

然而,对希特勒来讲,这却是一次胜而不胜的会战。希特勒的一个命令让33万8千多人在绝境中撤回了英伦三岛,进而为后来的盟军大反攻准备了有生力量。

参考书目:

《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中,德国陆军将领古德里安回忆了当时德军坦克部队的进攻情况,并指出,命令已经下达,但5月24日当天部队实际并未停止攻击。

《第三帝国的兴亡》中,对于希特勒下达的那道停止进攻的命令,许多历史资料都倾向于认为,22日英军的反击使得A集团军司令部产生了误判,主动提出了暂缓攻击的建议。《第三帝国的兴亡》中也有一部分内容描述了当时发生的事情,5月24日下达命令当天,希特勒曾到访A集团军司令部,伦斯德向他建议:德军在离敦刻尔克不远的运河一线上的装甲师应该停止前进,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的接应。希特勒同意了这一建议。

《二战史》,作者是约翰•基根是伦敦《每日电讯报》防务主编,杰出的军事史家。《二战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此书400多页的篇幅中,他简明扼要地总括了二战历史。

约翰的叙事有两个角度,一位战争中的技术,其二为人性。他首先关注领导人所面临的世界政治环境,他们的战略困境以及决策影响。他对单个战争的分析则集中于不列颠空战、克里特空降战、中途岛航母战、法莱斯装甲战、柏林城战和冲绳两栖战。以这些重要战争为例,作者分析了六种重要战争形态,以及胜负关键。

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随机选取

相关阅读:

皇家海军之柱石:地中海的雄狮

东线天空的魔鬼—王牌母鸡


芬里尔战史研究
史海沉钩多年,发布精品文章。Das和小伙伴们的战争史研究及考证。全网同名,欢迎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