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传:敦刻尔克大撤退

百科   2024-12-10 11:57   上海  
书接上文:敦刻尔克前传:希特勒宿命的选择

在二战中,欧洲战场有一次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01 传奇防线马奇诺

1918年11月11日清晨,德国与协约国签署停战协议,在经历了4年可怕的堑壕战、马恩河、凡尔登等战争后,损失了100万人口,7个省被摧毁的代价,法国虽然成了胜利者,但依然担心德国卷土重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法国的军事将领和政客们开始构想在东线修筑防御工事。时任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是第一个提出边境防御的人,1919年3月,法国陆军总部的一间办公室内,三位可以左右法国军方走向的大佬激烈的争执着。

福熙将军:“被动防御只会让法国人民损失更多的孩子,只有勇敢的出击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约瑟夫·霞飞元帅对此嗤之以鼻:“如果你还把他们当做孩子,就不该让民众上前线,难道他们能比钢筋混凝土更坚固吗?大型的防御工事才是防御的终极策略。”贝当元帅:“大型的防御工事难道不花钱吗?轻型的够用就可以了,非要什么该死的大型工事,民众们的钱总是没有孩子多!”

为了让三位大佬达成共识,国土防御委员会于1922年5月成立,防御体系成为当时法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1929年12月28日,防御委员会决定采用霞飞元帅的意见,马奇诺防线开始筹备,战争部长安德烈·马奇诺激情宣布“我们建立起来防御边界的目的只有一个,永绝后患。而混凝土工程比士兵的胸膛防御能力更强,我们只能为了避免战争严阵以待。”马奇诺设法让议会两院拨款修筑这条防线,破天荒获得了近50亿旧法郎的拨款,此时的法国民众也开始憧憬这面牢不可破的盾牌,可以使法国人再也不用惧怕德国人的铁蹄。

从1928年开始,历时12年在法国东北部、法国与德国的边境地区构筑了一个数百公里的防御筑垒系统,并且以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的名字命名为马奇诺防线。

这个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防线非常坚固。防线内部配置有各种大炮、壕沟、堡垒以及发电站、医院和工厂等辅助配套设施,里面的通道四通八达,有的大工事中甚至还配置有轨电车通道。1930年,马奇诺防线正式开工,一种被称为“工事群”的堡垒组成了马奇诺防线的各个部分,简单来说,“工事群”其实就是一种自动防御体系,单个主体由掩体和炮台组成,相互间从地下通道连接,整个马奇诺防线从法国的东北边境线向东南方向延伸了430公里,始于阿尔卑斯边境,覆盖萨瓦、多菲内和阿尔卑斯海滨,一直延伸到芒通镇,甚至还包括了科西嘉岛的一部分。在整个阿尔卑斯山区,有130多个大小堡垒,其中一些能容纳200多名士兵,工事群配备了可移动的炮塔,其中准备了反坦克炮和榴弹炮。

第二阶段是在东北部建造防御工事,原计划要将防线修筑至英吉利海峡,但是由于修筑经费过于庞大,再加上现有修筑的马奇诺防线在各方各面已经是非常坚固可靠,于是最终只是修筑到卢森堡附近。马奇诺防线中最大的防御工事位于摩泽尔地区的哈肯贝格工事群,它由19个战斗区和10公里的地下通道组成,占地1.6平方公里,每个炮台上都有可移动的反坦克炮,其在各方向的射程都可以达到20公里,堡垒内部设有四通八达的隧道,他们连接着堡垒内部的各个关节,所有通道都配备了压缩空气通风系统,防止堡垒受到窒息气体的污染,而内部设置的窄轨电动列车,可以有效快速的将士兵、补给、弹药、伤员送到任何一个指定地点。整个防线共构筑永备工事约5800个,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到3米多,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到30厘米,可谓是固若金汤。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人不止在物理层面上防御德国;在心理层面上,他们也同样构筑了马奇诺防线,为了让德国人相信马奇诺防线坚不可摧,他们在防线开工的同时,让媒体散播了各种夸张的消息,例如:马奇诺防线从英吉利海峡一直延伸至瑞士边境;马奇诺防线有5000万个堡垒;马奇诺防线共有10层楼高,1000多米深。总之这些烟雾弹要比一些科幻片还魔幻。而在这样的报道和宣传下,马奇诺防线被成功的塑造为“固若金汤”的形象,德国人信不信不清楚,至少法国人是绝对相信这条防线牢不可破,德国人根本无法突破。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两国在要求德国48小时内退出波兰,警告无效后对德宣战,二战由此爆发。英国随即派出远征军渡过海峡,来到法国与法军和比利时军队共同防守。英国远征军陆续达到10个师的兵力。

在法国北部,与比利时之间的边境地区是森林密布的阿登高地,道路崎岖很难开展运动作战,因此法国人比较放心,认为这里无需多加防备。


02  变换战术的二战 战场

英法在判断德军进攻方向时,认为德军不会从正面硬攻马奇诺防线,也不会从难以通过的阿登森林穿插,最好的进攻方式,就是从荷兰、比利时方向,这一低地沿海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大兵团突击。法国当年修建马奇诺防线时,比利时不同意法国在法比边境修建大规模永久性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就没有延伸到海边,使这一地区的防御工事相对薄弱。


东面坚固的马奇诺防线英法联军并不担心,中间的阿登森林也不担心,担心的就是西面低地沿海平原,英法联军为了防止德军从这这个区进攻,将大量力量部署在这里。

英法认为,德军如果没有从这里进攻,不管进攻马奇诺防线还是阿登森林,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崎岖难走的地形必然延缓德军进攻速度,这就给了英法联军调兵增援的时间,所以,英法并不担心判断失误。

英法对德军进攻路线的分析有道理,但他们误判了新型战争工具在战争中的作用,也误判了战争狂人的胆量和能力。面对马奇诺防线英法对德军进攻路线的分析有道理,但他们误判了新型战争工具在战争中的作用,也误判了战争狂人的胆量和能力。


面对马奇诺防线,德军也认为从正面进攻损失太大,必然陷入持久战,容易走上一战时的消耗战泥沼。,德军也认为从正面进攻损失太大,必然陷入持久战,容易走上一战时的消耗战泥沼;所以……

希特勒对法国的入侵还是比较慎重的,但意志非常坚定,一定要打,因为一战的失利让其耿耿于怀,尽管一战当时他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士兵,但其野心是吞并世界,那么欧洲是最先要征服的就是法国,然后是英国,剩下的都无足轻重了。由于之前的黄色计划泄漏,德军暂时搁置了西进的行动,先把挪威和丹麦收入囊中,在此过程中,名将曼斯坦因提供了一个新的计划,希特勒称其为“挥镰行动”:安排一支奇兵突破阿登森林,绕开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分割英法联军,然后就像田野里割稻谷一样的迅速展开,希特勒对这个有点冒险的计划非常满意。

1940年5月10日,天刚破晓,成群的德军施图卡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5时30分,在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揭开了入侵法国的序幕。

担任助攻和吸引英法军队主力的德军B集团军群,首先以空降部队对荷兰和比利时境内的重要桥梁及要塞设施实施了袭击。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立即造成了荷、比军队的慌乱,紧接着,B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趁乱发起了猛攻。由于伞兵部队已经占领了各要道,B集团军群的进展颇为顺利。

德军B集团军群对荷兰和比利时边境的突破,致使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主力立即越过法比边境火速增援。此刻,希特勒正在地下指挥所里焦躁不安地等着前线的消息,当他听说英法主力已经出动时,“高兴得都要哭了”。他兴奋地对周围人说道:“他们正好掉入我们的陷阱!我就是要他们相信,我们仍在执行原定那个‘黄色方案’,仍尊奉施里芬的主张。他们上当了,等着瞧吧,好戏还在后面”。

包克的B集团军群吸引了英法主力时,勒布的C集团军群也摆开架势。他们正在对马奇诺防线进行的佯攻表演得非常成功,使得法国从南部撤回部队时犹豫不决。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担任中路主攻的伦斯德A集团军群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主要突击。仅30万人口的小国卢森堡当天不战而降。给伦斯德上将打头阵的是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装甲兵团,该兵团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霍特的15装甲军和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战斗力最强,它作为克莱斯特装甲兵团的主力和先锋部队编有3个装甲师。而第15和第41装甲军仅各辖2个装甲师。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轻易突破比军的松散抵抗,只用了两天时间便穿越阿登山脉110公里长的峡谷深入法境。1940年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德军装甲师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并攻下了法国著名要塞城市——色当。当天夜里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渡河准备。“德国人强渡马斯河是法国之战的关键。在以后5个星期中还有其它同样大胆的行动,但是没有哪一次能对事态发展产生过这样惊人的影响。”为此,古德里安把他的3个装甲师全部投入进去了。

接着两路德军合击,在西线发起大规模攻势。由于多年来,法国实行的是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法军战斗力薄弱。凶猛的德国装甲部队仅花了十多天时间,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21日,英法联军在阿拉斯的反攻失败,英国远征军和法军3个集团军以及比军残部,被德军围逼在比利时和法国沿海狭小的佛兰德地区。

随着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英法联军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港口小城作为海上退路。只有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才能让被围困的大军死里逃生。

敦刻尔克原本是英国在英吉利海峡东边的一块飞地,17世纪中期,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以40万英镑的价格将敦刻尔克卖给了法国。

敦刻尔克港口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的持续攻击,在德国炮火的猛烈袭击下让40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行动。5月20日晚,德军已经到达松姆河口的阿布维尔。

此时,约有40万英法联军退缩到敦刻尔克一块很小的三角地带,陷入了重围。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后面是如狼似虎的追兵,盟军已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希特勒为此高兴得忘乎所以,他认为盟军就要被消灭,战争很快就要结束。毕竟敦刻尔克地区是濒临英吉利海峡的一块开阔的海滩,既无有利的地势可凭守,又不可能在海滩上修筑坚固工事,况且,英法一路败退,早已溃不成军,斗志消沉,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敦刻尔克地区的面积充其量也就是百十平方公里,只需要一发炮弹或炸弹落下就会有一群人倒下,退守在敦刻尔克的联军,在东面、北面、南面都是德军装甲铁骑,西南是滔滔的大海,空中有德军的飞机,脚下是松软的海滩,没有弹药,没有给养补给,更不可能有增援的作战部队,真可谓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处境极为危险。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丘吉尔取“走为上计”的策略,命令紧急调集船只,积极为英国远征军和其他盟国军队可能撤出海峡做好准备。5月24日,北面的比利时战线已接近崩溃,南方从阿布维尔海岸向北猛扑的德国装甲部队,已达离敦刻尔克只有20英里的运河一线,从东北方推进过来的德国第6军团和第18军团也摆开了夹攻进击的架势,要把盟军一举歼灭在敦刻尔克。

03 敦刻尔克成功撤退

万分危急的形势下,英国政府下令执行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并且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海军部开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通过广播呼吁所有拥有船只的人前往敦刻尔克。很快,英国本土各沿岸港口、码头驶出了近八千五百余艘各型各类的民间船只,有各种各样的渔船,有五颜六色的游艇,也有各种吨位的油轮、驳船,甚至连体育运动学校的舢板船也加入这浩浩荡荡的船队之列,这些由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的船队中有富人,有穷人,有老人,有妇女,也有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从四面八方前赴后继地往来于英吉利海峡。先后有800多艘各种船只加入救援行列,其中连游艇之类的小船都算进去了。

所以有人戏称这支舰队为“蚊子舰队”。船主们不畏牺牲,从英国南部的六个港口出发,在敦刻尔克接上联军官兵后再返回英国。

德国空军派出300 架轰炸机和500 架战斗机对撤退的船只实施轰炸,仅27日一天便投放了1万5千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将敦刻尔克变成一片废墟。英国空军也从本土起飞了200 架战斗机,与德国空军展开了激烈的空战。

在如此危险的情形下,尽管先后被击沉200多艘舰船,联军这支东拼西凑的船队用了9天时间,还是把34万大军从死亡绝境中拯救出来。而最初英国人只指望能坚持两天时间,运出4.5万军队。

实际上在英国空军和法国空军残部也参加空中掩护作战后,自5月26日至6月4日,一共从敦刻尔克地域撤退了三十四万多人,其中英军二十二万人,法军八万多人,还有少数比利时军队,“发电机计划”的胜利实施,为联军保存了大批的有生力量,其中绝大部分后来成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骨干,英国人民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以及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民心士气,特别是民间船只的快速行动能力都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敦刻尔克的壮举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也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可是在这个战争奇迹成功的背后,其实还另有其它方面的原因。

04  此乱命也

5月24日,就在当德军从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十几公里,盟军被团团包围,仅剩下海上一条通路,成了瓮中之鳖时,德军A集团军群的司令伦德施泰特却命令部队停止向敦刻尔克方向的进攻。当时希特勒也正在A集团军群司令部视察,他也赞同停止追击英法联军。

德军的攻击停止了60小时之久,这就让英军获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英军在这段时间里,一方面组织加强敦刻尔克的外围防御,一方面准备实施大撤退的发电机行动。

直到5月26日下午,希特勒才重新下令德军装甲部队开始进攻。而大多数部队又持续观望了十几个小时后才发起攻击,从而错过了一举围歼英法联军的极佳机会。

多年以来,关于希特勒突然命令德军停止进攻敦刻尔克的原因,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无论是那场战役的当事人,还是历史研究者都有不同的理解。

据说,当时部分德军高级指挥官是出于对装甲部队损耗的担心,因为快速突进的装甲部队已经将步兵部队甩开很远。必须停止前进,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的接应。否则盟军的突然反攻就会让冒进的德军陷入危险,甚至改变战局。

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是有过教训的。在马恩河战役中,进攻中的德军已经看到巴黎城中的埃菲尔铁塔,几乎全世界都深信巴黎即将被占领,德国人的胜利似乎唾手可得了。却在马恩河畔被英法联军的突然反攻打垮,协约国转败为胜。

德军将领还担心,装甲部队受困于敦克尔克外围河道纵横的地带,陷入阵地战,无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队的撤退。希特勒也认为仅靠空中力量,就能阻止英法联军从海上大规模撤退。

不过,A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特也承认这是“战争中一个重要转折点”。二战中的德军著名将领古德里安等人则认为,停止进攻敦刻尔克是“德国所犯的一个重大错误”,是“希特勒其中一个最严重的错误”。

05  最后总结

随着对这段历史越来越多的研究,更多不同的幕后原因也揭示出来。有英国军事历史研究专家在采访了众多亲身经历这个事件的将军们后,认为希特勒当时是认为一旦英军离开欧洲大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所以刻意放走了他们。

近年还有的二战史专家认为,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后,希特勒曾经试图与英国达成一个和平协定,但是被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拒绝了。这次,德军在西线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希特勒可能想再次与英国议和,所以下令停止了追击。

就在德军开始包围敦刻尔克的时候,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也打算对英法宣战,而希特勒却要求他推迟几天再说。

希特勒根据一些得到的情报,以为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会由丘吉尔陪同,到法国与德国和谈。希特勒在下令停止进攻的这一天,还曾经告诉他的将军们,战争会在最多几个星期内结束。

德国最高统帅部的作战局长约德尔将军在他的日记中提到,在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后不久,希特勒曾说,他将与英国达成“公正和平的解决方案”。

加上当时英国国内有一批议员和贵族出于不同的目的,一直试图与纳粹合作,可能会施压英国政府与德国媾和。

1945年4月底,柏林被盟军包围,纳粹德国失败已定。据说,希特勒自杀前曾经在发表的一项声明中宣称,当年让英军从敦刻尔克逃回英国,是一个“正大光明的姿态”,目的是希望与丘吉尔达成一项和平协定。

这些种种说法似乎都说明希特勒当时是想留下与英国人讲和的希望,从而有意放跑了敦刻尔克的英军。

而也有其他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希特勒下达停止攻击的命令,并不是向丘吉尔示好,而只是为了向德军领导层表明,自己才是德军的最高领导人,而不是陆军司令部。

无论真相如何,历史不可能重新来过。事实是,当德国人开始意识到,停止进攻敦刻尔克是一个愚蠢的错误,而重新发起攻击的时候,为时已晚。英法联军抓紧这宝贵的60小时,在敦刻尔克部署了更为有效的防御,组织了部队的跨海撤退。

当6月4日,德军最终占领敦刻尔克港的时候,33万多盟军已经通过那些大大小小的船只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了英国本土。这些部队,成了保卫英国本土与纳粹德国对垒,以及日后大反攻的重要军事力量。

有研究学者认为,如果这几十万生力军当初被德军消灭在敦刻尔克海边,英国国内就几乎没有什么正规军了。那样也许英国就不得不与德国人讲和,二战的历史怎么发展也就很难说了。

不过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不管怎么说,敦刻尔克大撤退都是一次世界战争史上的壮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不管一次战役的演变如何,正义战胜邪恶,世界人民最终战胜法西斯却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有效的防御,组织了部队的跨海撤退。

当6月4日,德军最终占领敦刻尔克港的时候,33万多盟军已经通过那些大大小小的船只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到达了英国本土。这些部队,成了保卫英国本土与纳粹德国对垒,以及日后大反攻的重要军事力量。

有研究学者认为,如果这几十万生力军当初被德军消灭在敦刻尔克海边,英国国内就几乎没有什么正规军了。那样也许英国就不得不与德国人讲和,二战的历史怎么发展也就很难说了。

不过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不管怎么说,敦刻尔克大撤退都是一次世界战争史上的壮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不管一次战役的演变如何,正义战胜邪恶,世界人民最终战胜法西斯却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芬里尔战史研究
史海沉钩多年,发布精品文章。Das和小伙伴们的战争史研究及考证。全网同名,欢迎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