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任芙康《送三老》有感;那些逝去的精神财富,我们能知会多少?

文摘   2023-09-05 21:00   美国  

我周围有这么一个人群,被我自己定义为“关注的长者族”。他们基本都是我多年以来的亲朋好友,年纪都已经步入或者即将步入“古来稀”。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经历不同,兴趣迥异,有男有女,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能从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所获益。或许他们的人性、或许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面貌、或许他们的知识和经历,都能在某个时刻让我闭塞的眼目、狭窄的心胸、浅薄的认知,以及庸俗的品味……豁然能跳跃一层!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不是教条,而是必须的人生态度。


年轻人,可以轻狂一下,自以为是一些;但是,到了知天命之后的年纪,你再浅薄、无知,还不自知地逢场作戏…既活不出该有年纪的深邃和宽厚,也没有与人生阶段贴合的德行和知识,再从心底往外透着自以为是且固执的内质,还有凡事皆势力、圆滑、精致利己的身体力行…,如此这般人格,或多或少都在年过半百的人身上显现。


人生走到一定阶段,不要成为“老油条”,而要凡事逐渐看开,越老迈越豁达、仁厚、慷慨;不要笑脸下透着心底的老谋深算和尖酸刻薄,而要真实不虚伪、率真不天真、宽容不谄媚、坦然不畏惧…总而言之,人可以老去,但千万不能到终了成为一个精神上的残障人!


今晚倒时差三点就醒了,恰好任芙康老师发来一个链接,是他刚发表的文章,怀念他任职《文学自由谈》时,与他合作几十年的三位已经辞世的文学前辈——李国文、何满子、沈金梅。估计超万字文章,我一气呵成读完,不禁有些感慨,促成这篇。


毋庸置疑,一个文人与一个凡夫俗子无法媲美,但我们可以看到知识不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条件;但是,知识一定会让一个人的眼光和胸怀脱离凡尘的束缚,让此生尽可能地绽放,收获更多的意义。


到了一定年纪,才发现一定要人以类聚!不同层次的人混到一起双方都会很辛苦;不如各找各的知音,各享各的乐趣。低俗的千万别附庸风雅;高雅的也别尝试接地气。同样的时空,不同的界定,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命定,不是人为的,而是天注定。


回头看集一生以文字为媒介来交流灵魂的文人们,他们对人生所探讨的是什么呢?


任老师这样描述李老:“文坛沉浮数十载,荣辱参半的他,言谈话语间,对当下的文学,依然有殷切的期待,依然有敏锐的关注,依然有犀利的臧否,依然有会意的幽默。岁月显出仁慈的一面,耄耋老人仍是青春毕露的智者。”


和老李聊天,老李说:“让生活从容不迫,天天有事可想,想想几十载的日子,写写有点意思的事情。老李延伸开去:人寿无论短长,贵有洒脱之相。”“一个人迈进老年,自不必有年龄的压力,又须得有年龄的在意。比方,大半生衣食住行的习惯,为人处事的章法,皆不宜多变,微调便可。”


“老李聊天,从来要言不烦。婆婆妈妈的事,也是清清爽爽,点到为止,并从无玄妙的心灵补品,句句是过来人的素朴心得。与老李通电话,这么多年,始终就是这个样子。他会在寥寥数语之后,让你兴奋起来,明白起来,让你觉出日子有趣味,让你感到人间有体贴。与君一席话,被贯注的,套个时新的说法,都是货真价实的“正能量”。


任老师这样评价何老:“何老撰文,知人论世,纵横古今,多有仗义行侠的风骨,多有微言大义的蕴藉,多有人情练达的慈悲,多有卓尔不群的尊严。”“我个人更钦敬、偏爱何老的,恰是他滚烫的文字中,随处可见的冷幽默。其机锋所向,多为大大小小、真真假假的文坛闻人。试读这样的句子:掩盖愚蠢,欲盖弥彰;脸皮不薄,得天独厚;利欲攻心,别有一功;三角四角,要死要活……不动声色的何老,总会引发你的会心之笑”


亦有人尊何老为大师,何老哑然失笑,说这些人是拜把子,看错了脑壳。年迈的何老,既不刻意将自己做旧,更不聊发少年之狂,总而言之,他德高望重,又不屑德高望重。”


“何老家住人口密集的徐家汇天钥桥,我建议换换环境,搬个老来宜居的地方。何老摇头,说出一条常人不会在乎的理由:别看这里缺草缺树,我会终老于此,因全家都已习惯与邮局为邻。何老不用电脑,不会上网,又自己不肯上镜,媒体不肯上门,超然物外,贫居闹市,自会领略独特的况味。所以他感念邮局,成全他书来信往的人生乐趣。”


“积我多年体会,了解一位作家,就是读他的文字,如果有缘相识,就是听他的谈话。何老与我,已有“千言万语”的交往。所以我眼中的何老,活得之清醒,之真实,之从容,之讲究,在高龄文人中,实为凤毛麟角。”


富阳龙门,富春江南岸气势恢宏的一座明清建筑群。我对吴老师说到龙门,是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何老的题辞。“读懂中国”四个大字的石碑,就立在古镇入口处。


远远看到熟悉的字体,感觉就像何老迎面走来。何老一生念兹在兹的,就是读懂中国。他的观点非常明确,“五四”以来,就文化领域而言,整个中国“读懂中国”的,惟鲁迅一人。何老心口如一,执着地求教鲁迅,最近20多年,每年通读一遍《鲁迅全集》。鲁迅身后,信徒辈出,但像何老这般毫无功利之心的追随者,又能数出几人?”


这是任老师在怀念沈金梅:


“《寂寞中的愉悦》即将出版,这是金梅(88岁)的第十五本书,一本叙述孙犁一生阅读之路的传记。”


绝大多数时候,金梅都过着平静的日子。但他并未身处真空,文坛上一些闲言碎语非他所愿,时来做无聊的造访。他多当耳旁风,误会任其误会,株连任其株连,一味地独善其身。走进他素朴的家中,给人印象深的,是书房里四壁旧书,满架满柜泛出一种特殊的黄,似乎映衬出金梅读书岁月的沧桑,这很容易叫人受到感染,超越你长我短的计较,平息心中过分的欲念。


熟悉他的朋友,无不信服金梅做学问,跟他做人一样平静。”“金梅不善交际,但对于别人所托,从来都上心去做。…金梅接近、学习、研究孙犁的时间,往回可以直推四十多年。其时孙犁尚无后来的声望,由此可见金梅与世故、功利无缘。仅从这点上说,《寂寞中的愉悦》一书值得信赖,值得阅读,值得收藏,值得推荐。”


以上是我摘取的一些文章精华,不知读者看后感觉如何,我是实在有些深思。


芸芸众生,无几个人如这几位文学前辈,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着不属于现今时代的风骨和操守,他们的人生收获不是物质和名利,而完全是精神上的!然而,这些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能在现今时代被几个人在乎、甚至是继承或是弘扬呢?难道这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吗?


最近发现,不只是有信仰的群体才会有精神光芒;反而如果信仰群体被各等不真正修行的人混入,把其当作社会场所,就让本来可以熠熠发光的神圣的事成为了一片乌鸦与浑水想成的地方。这也是悲哀!


所以,永远不要用自以为义的感觉来看待我们这个终将逝去的生命!终归,一个灵魂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只有生命终结的那一时刻才知道。所有活着的人,若不用诚实和心灵来看自己和世界,终究摆脱不了临到人类始祖的咒诅。


好好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唯善念伴随,从量变到质变,来决定我们的灵魂最终会落在哪里?


————洛城心如于2023年9月5日


附:

李国文介绍:小说家、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毕业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和华北人民革命大学。


何满子介绍:著名学者、杂文家。何满子治学领域较广,主要着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的理论探索,同时也研究历史,特别是学术思想史。并从事文学艺术理论和现代文学的研究。


沈金梅介绍:曾任《新港》文学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天津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天津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天津市写作学会会长。著有《文海求珠集》、《论叶圣陶的文学创作》、《孙犁的小说艺术》、《孙犁的现实主义艺术论》、《孙犁的创作景观与风格因素》、《寂寞中的愉悦:嗜书一生的孙犁》、《傅雷传》等。


任芙康:曾任《文学自由谈》《艺术家》两刊主编,天津市写作学会、市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市民协常务副主席,中共天津市文联党组成员、编审。两届(第七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

洛城心如
美国保险理财、红白蓝卡经纪人,喜欢码字、旅行,关注世界、时事、健康与精神修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