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访美将产生什么?
莫迪今天在美国国会演讲
今天,莫迪在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用英文演讲。当他步入会场时,全场起立鼓掌,那热烈场景和小泽来美国国会演讲时有的一比。
莫迪的姿态一如既往地稳重、矜持,演讲一字一顿,坚定而又温和,他的演讲不时被会场的掌声打断。无论是气场还是魅力都可圈可点,而这些都是最能让美国人折服的地方。
众所周知,印度一直坚持国际关系不结盟,却在近两年中默然崛起,目标直逼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印度人口也终于在今年四月以14.25亿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今年年初高盛预测,印度将会于2030年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曾经,印度花费了58年才达到第一个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而现在却只需要12到18个月就能产生另外一个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基于这样的发展速度到2050年,印度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地位上,印度力求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即使,印度现在还是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
评论认为,莫迪此次访美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印度融入七国集团(G7)。印度已经连续五年成为G7的客人,可见G7成为G8只是时间问题。印度在现有的国际时局中,就是个哪有好处就捞哪儿的“投机取巧”。所以,莫迪在《华尔街日报》的专访中表示,为了与中国建立正常的双边关系,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是至关重要的。进一步说,如果美中未来在东亚或南中国海爆发重大冲突,印度也许希望美国占上风,但不可能卷入美中冲突。
这是印度的小九九,而美国却以自己的心思拉印度“入伙”。都知道,美国拉拢印度的意图就是反俄遏华!所以,这次莫迪访美,美国给予了最高待遇。自2014年上任以来,莫迪先后6次赴美,而这次是首次被提升至“国事访问”高度。
作为政府首脑,总理通常是应邀进行“正式访问”而非“国事访问”,只有君主和总统等国家元首才能够得到“国事访问”的邀请。此次莫迪破格享受了国事访问待遇,是拜登上任以来,第三次以国宴规格接待外国政要,前两次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和韩国总统尹锡悦。
另一个最高待遇就是莫迪今天被邀请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据说,这种待遇,美国一般只给重要盟友国家的领导人。换句话说,美国借助这样的方式达到其目标性的国际关系的整合。美国媒体说,莫迪此次访美被视作美印关系的“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关乎美国在亚洲建立新的权力平衡。
莫迪此次访美的焦点是加强美印在国防与关键科技领域的合作,包括印度斥资30亿美元购买31架MQ-9B“海上卫士”无人机,以及与通用电气公司合作,达成F414涡扇发动机本土化生产并用于国产“光辉”战机的交易。此外,双方还将讨论半导体、网络空间、航空航天、战略基础设施和通信、商业太空项目、量子计算以及人工智能在工业和国防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合作。
可以说,莫迪此次的美国之行收获巨丰,美国也对印度够意思,印度也就落个合适憨厚。但是,想让印度跟美国屁股后面,不是容易的事。
用军售问题为例,美国一时难以取代俄罗斯成为印度武器防务的主要伙伴;而且印度近年来一直谋求实现国防生产本土化,印度想要的只是美国的先进军工技术,而非将自己的武器系统纳入美国阵营。还有,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原油,去年10月更是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创下历史新高,使俄罗斯成为印度最大的石油供应国。这与美国的俄乌战争立场完全背道而驰,也不是美国一时半会儿能改变的。
由此可见,印度更看重的是国家利益,试图在大国博弈中左右逢源。印度确想获得美国拿出的“利好”,但不会将美国“盟友”的名分绑在身上,更不会承担作为“盟友”的任何义务。
为什么全球高管中,印度人比中国人多得多?
在美国,经常会有印度朋友,而且很多印度人都能进入公司高层管理阶层。据统计,世界500强中,印度高层管理者居多数。放眼全球,世界无数知名大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尤其在科技圈,CEO基本上都是印度人。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实现中。
要知道,印度目前国民总产值远远低于中国,不太清楚别的国家,至少在美国人眼中经常会把印度人和中国人比较:同为第三世界国家,同为人口大国,同为文明古国,同样聪明能干,为什么在进入社会高层次的阶梯中,中国人不及印度人呢?特别以苏纳克、贺锦丽等有印度血统的人,跻身国际领导人中,成为这一现象的里程碑。能想象未来的英国首相、美国总统都有中国血统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和印度人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印度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我感觉良好、擅于为自己的见解辩论,不管教育程度高低、不管他们坚持的观点对不对,印度人的自信胜于一切。永远不要试图和印度人争吵,你永远是败者。可是,印度人坚持己见和我们国人那种诋毁他人达到凸显自己又不一样,他们很会用逻辑按照自己的观点给你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胡搅蛮缠。即使实质是胡搅蛮缠,他们也能做到晓之以理。印度人的style,不是阿Q,不是祥林嫂,不是孔乙己,是能够以己见闯天下、又能统筹不同意见的自信者。
印度的高等教育之严苛有目共睹。据说,印度理工学院的录取率只有2%,而哈佛的录取率是13%。在印度的高校毕业生中,学习MBA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选项。印度国内十分重视管理能力的培养,从小到大印度人培养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就像中国人培养数理化技能一样,教育面积大,且对水平的要求十分严苛。
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习惯于使用英语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用英语来思考,并且能够靠近西方思维。印度在英语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并且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这使得印度人在西方世界里具备了语言优势,更容易适应西方管理环境。此外,许多印度人在计算机科学、工程和相关领域取得了优秀的学术和专业成就。这使得他们在西方科技行业中的就业机会增加,包括管理职位。
印度人普遍具备较强的创业精神和适应能力,这使得他们在西方国家的企业环境中能够融入并取得成功。印度人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商业网络,这有助于他们在西方管理系统中找到机会。
印度高管最为重要的特质在于善于领导和管理不同政见的人。因为印度人从小生活在多民族国家,从小就擅长辩论,擅长处理与自己意见不同人的争论。也许印度人的实干能力没有中国人强,但是他们更热衷于表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更善于接纳不同意见的人,这都是跨国企业CEO所需要的特质。
印度人最大的优点是善于“抱团”,他们非常善于在企业内部将信息流转起来。比如,公司一有好的职位被发布,很多印度人便会互相转告,让自己的同胞在第一时间知道。公司内部如果有一些新的变化,他们也会马上互通信息。所以英特尔内部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如果你请了一位印度管理人,他可能会把整个村子都带来。” 可见,印度高管真正做到了“举贤不避亲”。
总结印度管理者的共性为以下几点:积极向上的个人动力; 乐于助人和乐于分享的个人品质; 处理人际关系上,心平气和、能上能下;技术上可能不如中国人出色,但有能力评估别人,能够任人唯贤……这些都与文化和教育背景息息相关。
在美国的精英界中,也有很多中国人,技术强,但不愿意分享;不是自己寻求机会而是在机会前彼此踩踏;还有最主要的通病,就是没有承担,害怕担责任。有些华人主管在美国主流中,即使英语无障碍了,心态和处人也会局限于原生文化:不能直截了当只会拐弯抹角,甚至口是心非,有话明处不说暗地说……这都是西方人最不喜欢的方式。
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抱团!在海外的中国人团体里,经常被自动划分成很多小派系,比如台湾人是一派,香港人是一派;北方人是一派,南方人是一派;老移民是一派,新移民是一派,等等。可以想象,华人在美国本来就是“少数民族”,还要人为地分成很多派系,各个派系之间还没有太多往来。 这很可能是华人在海外企业中成为精英领袖的一个障碍。
事实上,顶级企业里的华人比例并不低,尤其是在加州硅谷,但高比例并不代表华裔有很高的地位。相反,顶级企业里的华人因为一方面只注重个体优秀,缺乏组织性和互助精神,另一方面不习惯为自己的利益站出来发声和抗争,整体表现远远落后于其他少数族裔。 不但如此,有些华人甚至还会忌惮那些和他一样有能力的华人,故意不让他们升迁。所以,华人圈很难建立一个很好的互助网络,在个体危难时没有人施以援手,很多华人高管很容易昙花一现。
在为自己争取利益时,印度人通常会说:第一,我们印度以前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我们对西方的理念非常熟悉,能更容易地融入美国;第二,我们会带来一些东方理念,这对公司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第三,公司里有那么多的印度籍工程师,那就一定会需要一名印度籍的高层。
这就是一个由群体到个体围合起来的结果。没有抱团的群体做支架,没有文化教育做背景,没有自信、给予、坦诚和担当,没有有容乃大的气度,没有化干戈为玉帛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印度高管遍布全球的局面。而这些,是需要我们中国人反思和学习的!
————洛城心如于2023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