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胖症的研究领域,基于病理生理的分型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肥胖症的成因、机制以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分型方式将肥胖症分为脑饥饿型、胃肠饥饿型、情绪饥饿型和低代谢型四种表型,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脑饥饿型
脑饥饿型肥胖是指个体在自由进食时的摄入量大于同性别人群进食量的第 75 百分位。具体而言,就是女性每餐摄入热量超过 894Kcal,男性每餐超过 1376Kcal。这种类型的肥胖与大脑对食欲的调节机制存在密切关系。
(一)大脑食欲调节机制
大脑中有多个区域参与食欲的调节,其中下丘脑起着关键作用。下丘脑能够接收来自身体各部位的信号,包括胃肠道分泌的激素、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水平等,并据此调节食欲。例如,当胃内充满食物时,胃肠道会分泌一些激素如肽 YY(PYY)和胆囊收缩素(CCK),这些激素会通过血液循环传递到下丘脑,发出 “饱足” 信号,从而抑制食欲。
然而,在脑饥饿型肥胖者中,这种大脑对食欲的调节机制可能出现了紊乱。可能是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递质失衡,影响了下丘脑对食欲信号的正常接收和处理。例如,神经递质多巴胺与大脑的奖赏系统相关,它能够影响人们对食物的渴望。当多巴胺系统出现异常时,可能会导致个体对食物的欲望增强,即使身体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能量,大脑仍然发出进食的指令。
(二)可能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与脑饥饿型肥胖有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大脑中食欲调节相关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或受体的功能。例如,一些基因可能影响多巴胺的代谢途径,导致大脑中多巴胺水平异常,进而影响食欲。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的食物环境也可能促使脑饥饿型肥胖的发生。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容易刺激大脑的奖赏系统,使人产生愉悦感,从而导致过度进食。例如,快餐食品中的糖分和脂肪含量较高,长期食用这类食物可能改变大脑对食物的反应模式,使大脑更倾向于寻求这些高热量食物,进而导致每餐的进食量增加。
二、胃肠饥饿型
胃肠饥饿型肥胖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加速,即放射性标记固体餐排空时间小于同性别人群的第 25 百分位,具体为女性小于 101 分钟,男性小于 86 分钟。这种类型的肥胖与胃肠道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一)胃肠道与食欲的关系
胃肠道不仅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场所,还通过分泌多种激素来调节食欲和能量平衡。当食物进入胃内后,胃开始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并逐渐将食物排空进入小肠。在这个过程中,胃肠道会分泌多种激素,如胃饥饿素和上述提到的肽 YY 等。
胃饥饿素主要由胃底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它的主要作用是刺激食欲,促进食物的摄取。正常情况下,胃饥饿素在空腹时分泌增加,进食后分泌减少。然而,在胃肠饥饿型肥胖者中,胃排空速度过快,导致胃饥饿素的分泌节奏紊乱。胃排空快会使胃饥饿素在短时间内再次升高,引发强烈的饥饿感,促使个体再次进食,从而导致摄入的食物总量增加。
(二)可能的成因
胃肠道神经调节异常
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如果自主神经系统出现功能紊乱,可能会导致胃排空加速。例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失调,可能使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相对增强,加速胃的蠕动和排空。胃肠道激素分泌失调
除了胃饥饿素外,其他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异常也可能导致胃肠饥饿型肥胖。例如,某些疾病或生理状态可能影响肽 YY 的分泌,使其对胃排空的抑制作用减弱,进而导致胃排空加速。
三、情绪饥饿型
情绪饥饿型肥胖是指因享乐性进食的异常导致的肥胖,具体表现为焦虑行为问卷评分大于人群第 75 百分位数,或者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7 分。这种类型的肥胖与情绪和心理因素紧密相关。
(一)情绪与进食行为
情绪对进食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当人们处于焦虑、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状态时,往往会通过进食来寻求心理上的慰藉。这种由情绪驱动的进食行为通常被称为情绪性进食。在情绪饥饿型肥胖者中,情绪性进食更为频繁和强烈。
例如,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时,大脑会释放一些神经递质和激素来应对这种情绪。同时,这些神经递质和激素可能会影响大脑中与食欲相关的区域,使个体对食物产生更强烈的欲望。而且,在情绪性进食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这些食物能够在短期内提升情绪,给人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但长期来看,却会导致体重增加。
(二)心理因素与肥胖的恶性循环
情绪饥饿型肥胖者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负面情绪导致过度进食,体重增加;而体重增加又会给个体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如自卑、焦虑等,进而进一步促进情绪性进食。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情绪饥饿型肥胖者的体重越来越难以控制。
四、低代谢型
低代谢型肥胖是指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REE)小于人群的第 25 百分位,即女性 < 96% 预计 REE,男性 < 94% 预计 REE。这种类型的肥胖与身体的能量代谢率较低有关。
(一)静息能量消耗的重要性
静息能量消耗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包括维持呼吸、心跳、体温、血液循环等基本生理功能所需的能量。它在人体的能量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占每日总能量消耗的 60% - 75%。
在低代谢型肥胖者中,由于静息能量消耗较低,即使在不活动的情况下,身体消耗的能量也比正常人少。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积累多余的能量,进而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二)导致低代谢的可能因素
肌肉量减少
肌肉是人体代谢活跃的组织,肌肉量的多少直接影响静息能量消耗。低代谢型肥胖者可能存在肌肉量相对较少的情况。例如,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肌肉会逐渐萎缩,导致基础代谢率降低。内分泌失调
某些内分泌失调也可能导致低代谢型肥胖。例如,甲状腺激素能够调节人体的代谢速度,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身体的代谢速度减慢,静息能量消耗降低,从而容易导致肥胖。
基于病理生理的肥胖症分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肥胖症。不同类型的肥胖症有着不同的成因和机制,这提示我们在治疗肥胖症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脑饥饿型肥胖者,可能需要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来控制食欲;对于胃肠饥饿型肥胖者,要关注胃肠道的功能调节;对于情绪饥饿型肥胖者,心理干预和情绪调节至关重要;而对于低代谢型肥胖者,则要注重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加肌肉量等。通过这种针对性的治疗,有望更有效地控制肥胖症,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