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皮病型银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解析

文摘   2024-11-23 08:45   中国  



红皮病型银屑病(EP)作为银屑病中极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准确的诊断及与其他类似病症的鉴别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深入了解其诊断依据以及如何区分于其他引发红皮病症状的疾病,无论是对于医疗专业人员还是患者自身,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红皮病型银屑病的诊断依据探寻

对于红皮病型银屑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首先,典型的临床表现是重要的判断依据之一。患者的皮肤会呈现出弥漫性的潮红或者暗红色,这种颜色改变几乎遍布全身皮肤,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在潮红的皮肤上还覆盖着片状或糠秕状鳞屑,这些鳞屑的大小、形状和分布具有一定特征,它们不像普通皮肤干燥产生的鳞屑那样细小均匀,而是相对较大、较厚,呈片状或糠秕状分布,并且皮肤的炎症浸润明显,用手触摸时能够感觉到皮肤的增厚、变硬,失去了正常皮肤的柔软和弹性。例如,当我们轻轻按压患者的皮肤时,会发现皮肤的回弹速度较慢,且有明显的肿胀感,这就是炎症浸润的表现。

其次,皮损面积的大小也是诊断的关键要素。一般而言,EP 的皮损面积累计需要超过全身体表面积的 75% - 90%。这就要求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皮损范围进行较为精确的评估。可以采用一些专业的评估方法,如九分法,将人体的体表面积大致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评估每个区域的皮损情况,然后汇总计算出皮损占总体表面积的比例。比如,头部、颈部占体表面积的 9%,双上肢各占 9%,双下肢各占 18%,躯干部前侧和后侧各占 13%,会阴部占 1%等。通过这种细致的评估,能够准确判断皮损面积是否达到 EP 的诊断标准。

最后,银屑病病史以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患者有明确的银屑病病史,那么对于诊断 EP 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但即使没有银屑病病史,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银屑病的病理特征也能够为诊断提供有力支持。在进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时,医生会从患者的皮损部位取一小块皮肤组织,经过特殊的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银屑病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迂曲等。例如,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表皮细胞层数增多,角质层细胞排列紊乱,有大量未完全角化的细胞,真皮层的血管增多、增粗且形态不规则等,这些特征的存在有助于确诊红皮病型银屑病。

二、红皮病型银屑病的鉴别诊断剖析

由于 EP 符合红皮病的皮损特征,属于症状性诊断,所以临床医生必须谨慎地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红皮病,以避免误诊误治。

1. 继发于其他皮肤疾病的红皮病
这类红皮病可由多种皮肤疾病发展而来。例如湿疹皮炎类皮肤病,其发病初期往往表现为局部皮肤的红斑、丘疹、水疱等,伴有剧烈瘙痒,如果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会逐渐蔓延至全身,形成红皮病样改变。但湿疹皮炎类皮肤病在早期通常有明确的接触史或过敏史,其皮损的边界相对较清晰,且瘙痒程度更为突出,与 EP 的弥漫性、对称性潮红及相对较轻的瘙痒有一定区别。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如玫瑰糠疹,虽然也有红斑和鳞屑,但玫瑰糠疹的皮损多呈椭圆形,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且有母斑存在,一般先出现一块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然后在身体其他部位陆续出现较小的类似皮损,这与 EP 的全身弥漫性改变明显不同。大疱性皮肤病如天疱疮,在出现红皮病样表现之前,会先有松弛性大疱的形成,疱壁薄,易破裂,尼氏征阳性,而 EP 不存在这种大疱性病变。
2. 感染诱发的红皮病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多发生于婴幼儿,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引起。患儿皮肤会出现大片红斑,随后迅速出现松弛性大疱,表皮剥脱,似烫伤样外观,与 EP 的表现有本质区别。HIV 感染也可能诱发红皮病,这类患者除了红皮病的表现外,还会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腹泻等多种全身症状,并且有明确的 HIV 感染途径或高危行为史,通过血液检测可发现 HIV 抗体阳性,而 EP 患者一般无此类特殊病史和全身症状组合。
3. 药物性红皮病
某些药物可引发红皮病,如常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抗痛风药(如别嘌醇)等。药物性红皮病的发生往往与用药有明确的时间关系,一般在用药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停药后部分患者症状可能会逐渐缓解。其皮损表现可能与 EP 相似,但详细询问用药史是关键鉴别点,而且药物性红皮病患者可能伴有药物过敏的其他表现,如皮疹、瘙痒、发热、关节痛等,这些症状可能在用药后不久就出现,而 EP 患者通常无特定药物使用引发的前驱症状。
4. 自身免疫性疾病诱发的红皮病
皮肌炎患者除了有红皮病样表现外,还会出现肌肉无力、疼痛,尤其是四肢近端肌肉,表现为上楼梯、抬手困难等,血清肌酶升高,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变性、坏死等特征,这与 EP 单纯的皮肤病变有明显差异。皮肤型红斑狼疮的皮损多分布于面部、颈部、头皮等暴露部位,呈蝶形红斑、盘状红斑等特殊形态,且患者可能伴有口腔溃疡、脱发、光敏感等症状,自身抗体检查如抗核抗体、抗双链 DNA 抗体等可能呈阳性,而 EP 一般无这些特异性表现。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生于器官移植术后或骨髓移植术后,除红皮病表现外,还会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肝功能异常等多系统受累表现,根据移植病史可与 EP 鉴别。种痘反应则与接种疫苗相关,有明确的疫苗接种史,且其红皮病症状多局限于接种部位周围,与 EP 的全身弥漫性病变不同。
5. 肿瘤相关性红皮病
皮肤 T 细胞淋巴瘤如蕈样肉芽肿和 Sézary 综合征,在红皮病阶段之前可能有红斑期、斑块期等不同表现,患者皮肤瘙痒剧烈,外周血中可检测到 Sézary 细胞,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内脏受累等表现,与 EP 的单纯皮肤病变发展过程不同。血液系统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引发的红皮病,患者除皮肤症状外,还会伴有贫血、发热、消瘦、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通过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等检查可发现肿瘤细胞,而 EP 患者无肿瘤相关的骨髓及淋巴结病理改变。
6. 先天性红皮病
先天性红皮病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出现,如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患儿皮肤自幼就呈现弥漫性潮红、增厚,伴有大量鳞屑,其鳞屑多为粘着性鳞屑,与 EP 的糠秕状鳞屑不同,且先天性红皮病往往有家族遗传史,通过家族史询问和基因检测可与 EP 鉴别。
7. 特发性红皮病
特发性红皮病是指经过详细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的红皮病,在排除了上述所有可能的病因后才能诊断。但在诊断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自身抗体检查、病原体检测等)以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确保没有遗漏其他可能的病因。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皮损面积以及病史和病理检查结果等多方面因素,而鉴别诊断则要求临床医生对各种可能引起红皮病的疾病有深入的了解,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仔细甄别,排除其他病因,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诊断提供有力支持。在进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时,医生会从患者的皮损部位取一小块皮肤组织,经过特殊的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银屑病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迂曲等。例如,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表皮细胞层数增多,角质层细胞排列紊乱,有大量未完全角化的细胞,真皮层的血管增多、增粗且形态不规则等,这些特征的存在有助于确诊红皮病型银屑病。

二、红皮病型银屑病的鉴别诊断剖析

由于 EP 符合红皮病的皮损特征,属于症状性诊断,所以临床医生必须谨慎地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红皮病,以避免误诊误治。

1. 继发于其他皮肤疾病的红皮病
这类红皮病可由多种皮肤疾病发展而来。例如湿疹皮炎类皮肤病,其发病初期往往表现为局部皮肤的红斑、丘疹、水疱等,伴有剧烈瘙痒,如果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会逐渐蔓延至全身,形成红皮病样改变。但湿疹皮炎类皮肤病在早期通常有明确的接触史或过敏史,其皮损的边界相对较清晰,且瘙痒程度更为突出,与 EP 的弥漫性、对称性潮红及相对较轻的瘙痒有一定区别。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如玫瑰糠疹,虽然也有红斑和鳞屑,但玫瑰糠疹的皮损多呈椭圆形,长轴与皮纹方向一致,且有母斑存在,一般先出现一块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然后在身体其他部位陆续出现较小的类似皮损,这与 EP 的全身弥漫性改变明显不同。大疱性皮肤病如天疱疮,在出现红皮病样表现之前,会先有松弛性大疱的形成,疱壁薄,易破裂,尼氏征阳性,而 EP 不存在这种大疱性病变。
2. 感染诱发的红皮病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多发生于婴幼儿,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引起。患儿皮肤会出现大片红斑,随后迅速出现松弛性大疱,表皮剥脱,似烫伤样外观,与 EP 的表现有本质区别。HIV 感染也可能诱发红皮病,这类患者除了红皮病的表现外,还会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腹泻等多种全身症状,并且有明确的 HIV 感染途径或高危行为史,通过血液检测可发现 HIV 抗体阳性,而 EP 患者一般无此类特殊病史和全身症状组合。
3. 药物性红皮病
某些药物可引发红皮病,如常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抗痛风药(如别嘌醇)等。药物性红皮病的发生往往与用药有明确的时间关系,一般在用药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停药后部分患者症状可能会逐渐缓解。其皮损表现可能与 EP 相似,但详细询问用药史是关键鉴别点,而且药物性红皮病患者可能伴有药物过敏的其他表现,如皮疹、瘙痒、发热、关节痛等,这些症状可能在用药后不久就出现,而 EP 患者通常无特定药物使用引发的前驱症状。
4. 自身免疫性疾病诱发的红皮病
皮肌炎患者除了有红皮病样表现外,还会出现肌肉无力、疼痛,尤其是四肢近端肌肉,表现为上楼梯、抬手困难等,血清肌酶升高,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变性、坏死等特征,这与 EP 单纯的皮肤病变有明显差异。皮肤型红斑狼疮的皮损多分布于面部、颈部、头皮等暴露部位,呈蝶形红斑、盘状红斑等特殊形态,且患者可能伴有口腔溃疡、脱发、光敏感等症状,自身抗体检查如抗核抗体、抗双链 DNA 抗体等可能呈阳性,而 EP 一般无这些特异性表现。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生于器官移植术后或骨髓移植术后,除红皮病表现外,还会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肝功能异常等多系统受累表现,根据移植病史可与 EP 鉴别。种痘反应则与接种疫苗相关,有明确的疫苗接种史,且其红皮病症状多局限于接种部位周围,与 EP 的全身弥漫性病变不同。
5. 肿瘤相关性红皮病
皮肤 T 细胞淋巴瘤如蕈样肉芽肿和 Sézary 综合征,在红皮病阶段之前可能有红斑期、斑块期等不同表现,患者皮肤瘙痒剧烈,外周血中可检测到 Sézary 细胞,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内脏受累等表现,与 EP 的单纯皮肤病变发展过程不同。血液系统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引发的红皮病,患者除皮肤症状外,还会伴有贫血、发热、消瘦、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通过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等检查可发现肿瘤细胞,而 EP 患者无肿瘤相关的骨髓及淋巴结病理改变。
6. 先天性红皮病
先天性红皮病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出现,如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患儿皮肤自幼就呈现弥漫性潮红、增厚,伴有大量鳞屑,其鳞屑多为粘着性鳞屑,与 EP 的糠秕状鳞屑不同,且先天性红皮病往往有家族遗传史,通过家族史询问和基因检测可与 EP 鉴别。
7. 特发性红皮病
特发性红皮病是指经过详细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的红皮病,在排除了上述所有可能的病因后才能诊断。但在诊断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自身抗体检查、病原体检测等)以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确保没有遗漏其他可能的病因。

红皮病型银屑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皮损面积以及病史和病理检查结果等多方面因素,而鉴别诊断则要求临床医生对各种可能引起红皮病的疾病有深入的了解,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仔细甄别,排除其他病因,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慢性病科学预防
本公众号专注哮喘、慢阻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痛风、偏头痛、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支扩等慢性病的预防,并科普营养学知识、运动知识、减肥知识等,全面打造受众整体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