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比2023年增加了5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比2023年提升了0.38个千分点(健康报,2025)。
对于医疗从业者而言,这些数字似乎传递了一个讯号:产科复苏在望了。
这一趋势在另一组数据中同样有所彰显。2024 年 12 月 28 日,澎湃新闻发布《多家医院发布分娩数据,部分医院分娩量创新高》一文(澎湃新闻,2024)。文中指出,在全国分娩量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2024 年部分医院却呈现出不同态势,表现为年分娩量刷新纪录,甚至单月分娩量也创下新高。
尽管有专家指出,这种增长只能视为阶段性回暖。但从长远视角看,无论分娩量能否持续回升,让产科服务在细节上精雕细琢、更具人文关怀,已然成为未来产科转型的必由之路。
就在 1 月 16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医保局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 2030 年,生育友好医院在助产医疗机构中的占比力争达到 90%(国家卫生健康委,2025)。
全国多个地区医院分娩量回弹
2024 年,在全国生育形势整体严峻的大背景下,部分地区医院的分娩量却逆势上扬。
2024年12 月 26 日,广东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传来喜讯,12 月 25 日,该院产科 2024 年总分娩量突破 10000 例,较 2023 年增长 23.57%。
同月,据微信公众号“珠海妇幼报道”发文,广东珠海市妇幼保健院产科的总分娩量已突破了 1 万例,成为珠海市首家年分娩例数过万的医院。
图源:珠海妇幼报道
珠海市妇幼保健院产科负责人金丰梅介绍,“从1月份开始,产科床位基本处于满员状态。面对每月生育小高峰,产科提前做好了应急预案,合理增加产科床位,对医护弹性排班,确保每位产妇都能得到充分的医疗照顾。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急反应能力等措施,确保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事实上,广东部分医院分娩量 “逆势增长” 的情况早有报道。
去年 10 月,《广州日报》就曾提及广州在龙年可能迎来生育小高峰。以“广州第一产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为例,据统计,该院2024 年前九个月的分娩量同比增长近 15%,预计全年分娩量达 3.2 万,接近近 5 年最高峰。
这一分娩水平,虽然和2016年左右的二孩生育高峰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但已经接近最近几年的最高峰水平。
广东为何能在生育率走低的大环境下实现 “逆袭”?坊间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的说法给出了部分答案。大量年轻外来人口的汇聚,带来了人口红利和增长,使广东人口结构独具优势。
除广东外,其他地区也有分娩量反弹的情况。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在 2024 年 10 月迎来分娩量新高,1 月至 10 月分娩量同比增长 50.67%。这既得益于农历龙年许多家庭希望迎来新生命的传统观念,也离不开国家鼓励生育政策的积极影响。
此外,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也刚刚迎来了 2024 年第 30000 个宝宝,这是该院连续 8 年年分娩量超过 2 万例后,第 9 年再攀高峰,年分娩量突破 3 万例。
挑战依旧,产科转型迫在眉睫
面对龙年部分地区掀起的 “生育波”,有专家明确指出,这不过是阶段性回暖(看看新闻,2024)。
从长远视角看,受育龄妇女人数锐减、养育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全球出生人口普遍呈下降态势。这一趋势也致使部分地区的产科服务出现 “过剩” 现象。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产科关停的情况。
在此轮冲击中,民营专科医院首当其冲。
2025 年 1 月 16 日,湖北省武汉百佳妇产医院突然宣告停业,有医护人员反映员工被拖欠工资达上千万元。
2024 年 12 月 7 日,平顶山现代妇产医院因业务量急剧下滑,难以维持正常运营,无奈选择停业。
12 月 6 日,广东省阳江安琪儿妇产医院因经营不善正式宣布破产停业。
同年 10 月,素有 “西安最豪华妇产医院” 之称的新长安妇产医院,陷入破产重组困境。
同月,长沙卫健委官网发布长沙百佳玛丽亚妇产医院的停业公告。
产科是人力密集型科室,需配备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及助产士,且人员需随时待命。分娩量下降后,产科运营压力陡增。部分民营专科医院因缺乏政府支持与其他科室协同,遭受的冲击更为严重。
然而,公立医疗体系中的产科也未能幸免,同样艰难 “渡劫”。比如去年年底,梅州市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因经营困境或学科调整,全面停诊或关闭产科。
面对不同程度的 “缩水”,众多医院的产科积极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并努力探寻转型之路。从产前保健延伸至产后康复,拉长围产服务链, “一条龙式” 的妇幼健康服务已成为许多医院转型的方向。此外,一些医院的产科开始关注产妇更多层面的身心需求,打造家庭一体化产房,在细节服务上精雕细琢,更具人文关怀。
同时,产科领域呼吁,进一步合理优化相关政策与考核标准,将以往单纯以手术难度或微创手术率衡量的考核标准,转变为注重产妇产前管理是否到位(第一财经,2024)。如此,方能激励产科医护人员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做好延伸服务,推动产科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家卫健委发声,鼓励建设生育友好医院
除了医院的自救,国家层面也迅速行动。
2024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公立医疗机构要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
《通知》还从六个关键方面,对加强助产服务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强化规划布局、主动公布机构名单、提升服务质量管理、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建设、规范资源调整以及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步入 2025 年,在生育友好医院建设上,国家卫健委有了更深入的部署。1 月 16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多部门联合制定印发《关于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到2030年,生育友好医院在助产医疗机构中的比例力争达到90%,生育友好理念在助产医疗机构内深入人心,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的措施要求得到全面落实,广大群众享有更加安全、便捷、温馨、舒适的生育医疗保健服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意见》提出一系列务实举措:
一是推进理念机制友好,引导助产医疗机构在制度、人员、设施等多方面贯彻生育友好原则,严格落实母婴安全保障制度,提升危重症救治能力。
二是推进空间环境友好,优化产科诊室布局,提供 “一站式” 便捷服务,加强高质量、普惠性床位设置,改善住院环境。
三是推进全程服务友好,从生殖健康宣教到产后保健,全方位加强服务,提供人性化分娩服务。
四是推进服务模式友好,确定主管责任医师,提供全程系统保健服务,加强围孕期指导。
五是推进诊疗流程友好,推行预约诊疗,利用设备提供居家监测,建立反馈机制改进服务。
同时,《意见》要求医疗机构优化资源,改善产科条件:加强高质量、普惠性产科床位设置,重点打造单双人间,兼顾多人间并注重隐私保护;营造温馨产房环境,提供专业陪伴与镇痛服务,倡导自然分娩;有条件的机构设置新生儿家庭化病房,满足家长陪护需求。
《意见》明确,卫生健康、医保部门对于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给予政策支持,发展改革、财政部门按规定落实投入政策,要求各地合理确定产科价格水平,促进产科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做好医保支付、价格调整和医疗控费等政策衔接,保证孕产妇生育基本医疗费用负担总体不增加。
来自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