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深度 | 出版人才怎么培养?这场大会提供了新思路

政务   2024-11-24 14:01   上海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构筑中国出版学科专业的自主知识体系,打造有利于出版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共谋出版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多年来始终是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

日前,2024年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交流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办。来自全国多所重点高校的学界代表及众多业界专家齐聚,以“一场主论坛+三场分论坛”的形式,共同回溯了出版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脉络,立足当下实践,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创新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机制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与可行性的思路与方案,共同为我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与活力的蓝图。

11月18日下午,中宣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胡和平、教育部副部长熊四皓出席会议并讲话。与会同志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出版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出版学科专业建设是出版领域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在有关地方、部门重视支持和共建高校、共建单位配合努力下,出版学科专业建设政策引导精准有力,共建的出版学院、出版研究院规模质量稳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迅速,出版专业博士学位点设置取得突破,共建成效逐步显现。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作出的重大部署,围绕新时代出版工作使命任务,锚定建设一流学科目标,进一步抓好《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不断推动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和共建工作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要加强出版专业和学位点建设,推动共建高校积极设立出版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优化设置出版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

要锻造优秀出版师资队伍,加强领军学者、青年教师、行业导师培养,优化师资结构。

要提升出版人才培养水平,开展高校和出版单位协同育人,加强教材课程建设,培养大批拔尖学术人才和优秀实践人才。

要强化产学研用协同贯通,研究建立共建高校学者深入出版一线驻场研究机制,加大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出版基金对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的引导力度,拓展共建高校科研成果传播渠道,鼓励共建高校参与出版智库高质量建设计划。

要增强共建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出版学院、出版研究院建设,共建高校在办学经费、教育资源、硬件条件等方面做好保障,参与共建的部门、单位从资金资源、行业导师、产学研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出版单位和数字出版企业积极参与共建工作,有关支撑机构发挥好联络协调功能,有效推进共建工作落实。


构建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出版学科体系


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坚实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在我国出版学科专业建设蓬勃发展的当下,建构并完善专业理论体系更是尤为迫切。搭建系统全面的理论框架,不仅能使出版研究深入到行业运作的各个层面,而且关联着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为出版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坚实保障。

11月19日上午,作为此次共建大会的环节之一,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中原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建构”专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三楼演播厅举行。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柳斌杰、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贾宏宇等莅临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孔令刚主持。贾宏宇与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萌芽分别致辞。


主旨演讲由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河南大学出版学院执行院长王鹏飞主持。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出版学理论体系建构”进行发言。柳斌杰在发言中明确了构建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出版学科体系的定位,表示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重视推动下,这项工作正当其时。他指出,出版学科建设应遵循发展和创新的原则,秉持“该坚守要坚守,该发展要发展,该创新要创新”的理念,以马克思出版观为灵魂,加强出版学科的原理性构建。

主旨发言的上半场,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专家组组长万安伦围绕“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指导下构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一主题,指出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出版的属性、功能和价值;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出版的前世今生,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指导下探索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路径。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在演讲中梳理了叶圣陶的编辑思想,围绕编辑出版行业的特征、编辑出版工作的性质、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关系等,分享了十点认识。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方卿聚焦新质生产力,立足出版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问题,提出需得从出版新业态、出版新模式、出版新场景中找寻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路径。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林疆燕聚焦“出版学科共建与实践创新”,论述了学科共建的战略意义,分享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的探索实践,并阐发了关于学科共建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周蔚华以“论有组织出版——中国特色出版自主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为题,提出有组织出版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延续了中华优秀文化的血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宣传自己价值主张的利器。

下半场的发言中,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副总经理于殿利思考了“数字技术新业态下出版理论建设”,提出新业态下出版核心概念的调试;理论建设需要历史纵深和哲学思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出版观作为出版理论建设的根本指导等理论建构路径。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全国出版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志强关注“建设中国特色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议题,论述了深刻认识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指出中国特色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成果有望彻底解决出版教育发展薄弱问题。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编审、博士生导师孙保营针对“学术出版机构智能化转型的人才困境与纾解”问题,从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构建、数字智能素养提升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原总编辑耿相新在总结点评时指出,此次会议总结了出版学的研究对象,探索了出版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路径,明确了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出建构学科体系和学科框架、夯实出版学方法论和关注多层次立体出版史的未来动向。



多方联手,创新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机制


寻求“有情怀、有能力、有技术”的人才素来是出版行业的不懈追求。在当今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背景下,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技术驱动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将文化与技术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只有构建有利于出版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产学共谋出版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更多复合型人才的涌现才会成为可能。

11月19日上午举行的另一场专题论坛,以“产学携手·机制创新·双向奔赴:创新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机制”为主题,由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共同举办,旨在汇聚业界与学界的智慧,深入探讨如何构建有利于出版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共谋出版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论坛由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吉述主持。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现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在科研方面,双方将围绕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应用、虚拟现实应用等行业热点拓展长期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双方将加强在培训、实习等方面合作,进一步提升南大研究院的高质量教学水平,为凤凰传媒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张久珍在演讲中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版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首届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会议后,出版学科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她通过详细阐述知识基础设施的核心作用,提出了数字化、数据化、计算化、可视化和平台化作为出版学科建设的方向,强调了强化数据驱动研究能力、形成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及数据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并以“既有文化又懂技术”的出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理念作为总结,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刻的洞见,指明了出版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志强则深入分析了出版学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差异,强调专业学位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专门人才方面的重要性。他探讨了出版教育的价值和特殊性,指出出版教育需要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他还详细阐述了专业学位的特点,包括其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并介绍了专业学位的培养方式,特别是实践教学和双导师制度的重要性。他强调了政产学研合作在推动出版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应协同工作以培养高质量人才,推动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他的演讲为与会者提供了关于如何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来推动出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见解,强调了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中的关键作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副总编何奎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在共建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强调了政府、大学和企业在推动教育科研与经济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他提出,政府应发挥政策主导作用,大学应作为研发主体,而企业则应作为创新主体参与共建。他还针对我国出版专业的共建和产学研结合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政府加大宏观政策支持,大学完善课程设置和加强前沿性课题研究,企业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及学生树立干中学、学中干的学习观。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俊杰在讲座中深入剖析了当前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分享中南传媒在“政产学研”融合平台打造、特色智库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出版学科共建存在的问题,提出包括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共建高校的主体作用以及共建出版单位的协同作用等一系列建议。也唯有产学共建,才能为出版学科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前景。




数字时代需要“一专多能”的出版融合人才


2024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全国新增新闻传播和出版博士点12个、硕士点34个。这一举措,标志着出版专业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数字时代下,出版专业博士学位究竟应该如何培养?侧重点如何?11月19日下午,在“数字时代出版专博培养模式”专题研讨会上,来自政府、高校、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学者们,通过深入交流和探讨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本次研讨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理工大学承办,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报业集团澎湃新闻协办。


柳斌杰在开幕式发表致辞。他强调出版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理论建设、教学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学科高质量发展助推人才高质量发展,培养出版行业高层次的拔尖人才。对此,他提出几点期许,一是要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有效利用数字时代创新资源,为高素质高质量出版人才培养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二是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技术革命、战略需求为牵引创新出版专博培养模式,发挥好“理工大学办出版”的交叉学科优势,注重前沿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推动学科建设范式变革,为培养出版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担当作为,贡献智慧;三是要政产学研同心协力,改革出版学科教育模式,把校园教育、实践教育、技术实训共建基地结合起来,培养具备坚定政治信念、创新观念、国际视野和数智技术能力的新时代出版人才,以出版高素质拔尖人才助推出版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出版助推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毛小曼在致辞中表示出版专业博士点正式批复将培养更多的出版高端人才,进一步充实出版智库人才“蓄水池”,出版学科建设也将步入更高发展阶段。上海市委宣传部重视支持出版学科发展,将继续与高校携手共进,为出版学科建设添薪出力。

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朱新远在致辞中表示上海理工大学将进一步强化“理工科办出版”定位,深入推进出版学科的文工艺交叉融合,努力为出版行业培养更多优质人才,为上海出版业由“数字出版+”转向“人工智能(智能出版)+”作出应有贡献,更好地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

开幕式后,研讨会进入了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陈丹以“三重视角下出版专业博士培养的构想与路径”为题,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和资源禀赋三个方面,分享了关于出版专博培养模式建设的几点思考;万安伦围绕“数智时代出版专博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分享了数智时代出版的三大转向与专博培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路径;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方卿以“拥抱或抗拒:面向AIGC的出版人选择”为题发表演讲;何谓“专与博”?张志强分享了关于出版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李世娟分享了学科共建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相关思考,她表示体系化建设必要且重要,要思考出版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现有格局;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胡洁从跨学科角度带来了人工智能时代创新设计领域最前沿的学术研究与行业发展动向。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人工智能创新造物的过程,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迭代发展,其呈现的内容也在质量和类别上迅速覆盖和渗透各行各业。

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韬奋出版奖获得者缪宏才从出版业界角度,分享在当今数字时代,出版专博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出版融合复合型人才。抖音集团副总编辑、媒体合作总经理郎峰蔚结合旗下产品与新闻出版行业、专家合作的成功案例,分享了“新闻出版”与“商业平台”价值共享、系统合作的新做法、新尝试;理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经理黄嵩以“笃学以践行-数字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型人才的思索”为题作分享。

高素质出版人才培养是一项长久课题,出版学科专业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从构建中国特色出版理论体系的深度探索,到政产学研联手创新谋划,再到数字时代融合人才的精心培育,每一步都需要各方贡献智慧与力量。围绕新时代出版工作使命任务,锚定建设一流学科目标,进一步抓好《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出版学科专业建设和共建工作,势必会在未来展现出新气象、新作为。

END


资料:出版人杂志

作者:李静瑄

编辑:杨威

书香上海
这里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官方微信,让我们一起关注阅读、品鉴书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