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近日,第二届新时代出版家培育与研究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史专业委员会主办。本次研讨会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高素质出版人才培养”,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出版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的出版家精神、人工智能时代的出版发展等前沿议题展开热烈探讨。
拥抱人工智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刘守训表示,本次研讨会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回信精神、推动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具体举措,期待与会嘉宾为培育有战略眼光、文化情怀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出版家出谋划策。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对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素质出版人才培养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拥抱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人工智能技术。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武装自己,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人才培养和业务实践相结合。第二,用辩证的、理性的态度看待人工智能。保持应有的警惕,对其去弊存利,为我所用。第三,坚持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总体考虑和布局,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和编辑出版的社会责任定位培养出版人才。
如今,传统出版业已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数字阅读需求,这对新时代出版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李弘认为,应出版业发展的技术变革需求,应当加强业界学界交流合作,将出版家培养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此外,应出版业发展中的融合需求,要将出版产品融入用户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场景之中;依据出版业发展的知识服务模式转型需求,要加快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为用户提供具有便捷性、互动性、娱乐性的产品。
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陈丹聚焦培养出版家的时代使命提出三点建议:关注大势所趋,培养契合国家和时代需求的出版家;做到顺势而为,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出版家;谋求乘势而上,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出版人才。
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本届研讨会设置了“人工智能背景下高素质出版人才培养”与“新时代出版业发展与出版家培养”两场分论坛。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素质出版人才培养”分论坛上,专家围绕新时代国内高等院校的出版学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专业教育展开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的发言围绕出版人才培养三要素展开。他认为,出版人才培养,能力是体魄,素养是灵魂,知识是血液。提素养要兼顾业务、政治和职业,学知识要关注内容生产、经营管理、传播技术三套系统,强能力要聚焦真、善、美三个主题。他表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学术理论只有融入到出版实践中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黄国彬分析了如今出版业面临的环境以及AIGC的优势与局限,提出需要关注出版社与AIGC公司合作的制度规范。
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运峰就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出版人才培养新变化提出,人工智能只是手段,只能为工作提供便捷,不能取代以人为中心的模式。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杨琳回顾了国内外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数智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认为要基于国情,走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的道路。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赵均关注在中国崛起的数字出版产业,分析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第一,缺乏技术人才,导致依赖平台开发软件、受制于平台。第二,缺乏商业人才,传统出版转型到数字出版难以适应。第三,缺乏法律人才,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管理比较混乱。赵均在发言中强调,应该强化数字出版意识,创新出版理念;加大技术投入,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人工智能时代的出版家
在“新时代出版业发展与出版家培养”分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编辑秦德继通过回顾自己在新闻出版行业的经历,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出版行业的新变化、新趋势。他提出,要坚定信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出版理念;坚持开放包容,推动融合创新;对于人工智能,要密切关注和积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新星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社长马汝军通过介绍《中国大百科全书》首倡者姜椿芳、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前总编辑徐惟诚及前社长单基夫等三位出版家的故事,阐释了自己对于出版家精神的理解。他认为一个好的出版家,对待作者需要有学术精神,心怀敬意;对待读者需要换位思考,有读者思维;对待编辑需要勇于改变,推动制度革新。
当代中国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编辑、副总经理蔡继辉根据《编辑与出版学名词(2022)》中的解释将“出版家”界定为长期从事出版活动并取得成就的出版人。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出版家,要坚定政治,心怀读者,知识广博,了解市场,拥有国际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江燕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推动出版发展的三点建议:将人工智能相关要求纳入出版考核标准修订;将人工智能技术纳入出版业职称评审;让人工智能赋能出版经费的开源节流。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人,要肩负引领出版方向、构建战略格局、出版文化经典、推动国际传播、拥抱新兴科技、创新出版理论的历史使命。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副总经理郑甜分析了出版人(行业群像)、出版家(突出贡献)、出版商(关注经营)的基本区别,并提出四点建议:填满“蓄水池”,重在学以致用;关注学理性,重在学科建构;优化人才结构,重在破解断层;弘扬出版家精神,重在讲好故事。
掌阅科技总编辑马艳霞认为,编辑出版人才的培育需要人工智能全方位全流程的赋能,并就此提出建议,建立畅通的出版职业发展通道。
本届会议聚焦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对出版这一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影响,进而追问出版家培养与研究的变与不变。
资料: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编辑:葛 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