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 那些创造财富最多的社会,都看重“创造财富的逻辑”

政务   2024-11-19 08:02   上海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大推动了财富创造与经济发展。从1978年底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世所瞩目。其中两大巨变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民营企业家阶层的崛起,二是巨大的财富创造。中国的巨大财富创造与经济成功,既彰显了其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具体特点和经验,又隐含了成功国家所共同遵循的一种自然逻辑。分析和揭示这种自然逻辑,既具有挑战性,也富有意趣。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财富创造与经济成功,构建基于财富创造的共同富裕之路,研究财富创造的自然逻辑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三联书店推出冯兴元教授与孟冰合著的新作《创造财富的逻辑》


《创造财富的逻辑》

冯兴元、孟冰 著

上海三联书店




何为财富?



有关何为财富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在很多人眼里,金钱或者货币就是财富。其实金钱或货币只在能保持其购买力、被人们接受为交换媒介时,才能保持其财富价值。如果一个国家可支配的金钱数量增长很快,人们可以支配和利用的财货数量跟不上,金钱就会贬值,也就是其购买力下降。


《纳瓦尔宝典》对财富的定义是在睡觉时也能带来收入的企业和资产。这里的财富就是各种货殖活动带来的收入和财产积累。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看到的只是一国的真实财富,也就是该国全社会一年的土地和劳动力的产出。这种真实财富只包括有形物质财富,不重视无形的非物质财富;只重视有形产出或实物产品,而不重视无形服务产出;只重视实物产品,但不重视生产要素。对于他,能够固定或者体现在真实财富之上的那部分劳动,才是有价值的。


与此对照,现代经济学主要奠基人、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创始人门格尔的经济财货概念是最精准的、最为广义的、同时也是有意义的财富概念。他认为,财富是人类可支配的各种有形无形的稀缺的有用物,它们是用来直接或者间接满足人类需要的,用来直接或者间接维持人类的生命(包括健康)和增进其福利。按此,不仅很多有形之物,比如耕地、铜矿、粮食、住房被视为财富,无形无色之物,比如各种服务也是财富。由此推演,虚拟财富,比如ChatGPT聊天机器人服务等等,甚至个人和实体的经济影响力都属于财富。当一位网红失去大量粉丝,书店失去客户群,经济学家失去拥趸群,也就是等于在失去财富。门格尔认为,企业家人才是特殊资源。工商业中的企业家负责实施其他经济主体不承担的“企业家活动”,比如在不确定条件下负责对其生产经济活动的经济计算,组织投入资源,把控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这些企业家人力资源是特殊财货,既特殊财富。货币需要保持一定稀缺性、代表一定的购买力,才能作为一般交换媒介,服务于交换,属于一种特殊经济财货,也是财富。


在奥地利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米塞斯那里,门格尔的财富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米塞斯的财富观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财富观。他把财货定义为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每个能够如此自主选择的人,都多多少少是个企业家。如果每一个行动的人能够拥有充分的空间发挥其内在的企业家精神,那么人类的财富创造会呈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局面。



企业家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



熊彼特属于奥地利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但属于半个奥派(他后来的方法论偏离了奥地利学派)。对于他,企业家推动创新,属于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他曾经强调:“企业家应该处于社会和经济金字塔的顶端”。熊彼特从实现创新、推行新组合角度定义企业家。张维迎教授把这类企业家视为创新企业家,以区别追求纯粹套利意义上的套利企业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创新企业家,还是套利企业家,都创造财富。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发明家虽然重要,但发明家不等于企业家。单纯发明还不够,发明转化成产品(或服务),发明家才真正参与推动了产品创新,也就成为某种程度的企业家。熊彼特认为,从功能视角看,所有参与实行新组合者,都或多或少承担了企业家的角色,更确切地说承担了创新企业家的角色。这里,不是只有企业主才是企业家。当发明转化为产品,发明家也部分承担了创新企业家的角色。


陶朱公和管仲是成功的套利企业家。套利涉及低进高出,就是商业或贸易。孟子称其为“通功易事”,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指互通有无。孟子说:“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其意为:假设你不互通有无,不把你有的东西与别人交换而得到自己没有的东西,不把你多余的东西跟别人多余的东西相互交换,从而换取和补充你所缺少的东西,那么从事耕种的农夫就会有吃不完的粮食,从事纺织的妇女就会有穿不完的布料。也就是说,如果不互通有无,农夫虽然仍然有吃不完的粮食,会不少食,但会缺衣;妇女虽然有穿不完的布料,不缺衣,但会少食。老子《道德经》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互通有无恰恰有着这种减损有余而弥补不足的作用。无论是社会交换,还是经济交换,都有这种作用,都符合天道。


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门格尔,两者均认为贸易或商业促进财富创造。对于斯密,贸易促进真实财富的创造;斯密的逻辑是:市场交换只是助力实现劳动价值的媒介,并不产生价值,不直接创造财富,而是间接推动财富创造,即间接增进财富,间接增进劳动产出物的增进;从事贸易者通过这种媒介服务从劳动产出物中分到其中一部分,作为其回报。这里,斯密所指的财富是真实财富即物质财富。对于门格尔,经济交换本身就为交换双方创造价值,对两者均有利。所以交易中介人就和工人与农民相同,都是生产性的(其前提总是交换活动为经济性活动)。这是因为,所有经济活动的目标不在于经济财货的物理性增加,而在于尽可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且,为达到这个目标,商人所做的贡献,不亚于一向被人高度片面地、排他性地称为生产性力量的那些人员,如体力劳动。


因此,对于市场过程中的财富创造,应该充分肯定和赞赏创新企业家和套利企业家的贡献。



财富创造与共同富裕



虽然财富创造现象及其研究是振奋人心的,但是比较之下,财富再分配问题及其研究则更具有挑战性。在政府与企业家的关系上,著名的客观主义哲学家安·兰德看到的是不能由财富再分配者管治财富创造者,她赞颂财富的创造者,反对财富的分配者,主张推行一种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哈耶克看到的是不能由拿死工资者管治需要面对未来前景不确定性的盈亏承担者即企业家。他希望,再分配不能过度,不能导致影响和扭曲经济过程,不能影响企业家财富创造的积极性。


某种程度的财富再分配是不可避免的、无法回避的。建立和维护一个竞争秩序与推行法治是创造财富与实现繁荣的必由之路。战后德国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艾哈德的共同富裕观就是建立在保护私人产权基础上,维护竞争,创造财富,实现繁荣,辅之以推动社会平衡,总体上体现经济效率优先,兼顾社会平衡。德国从战后到60年代初,成功实现“经济奇迹”,与推行艾哈德的共同富裕观有关,德国总体上保持了效率优先、兼顾社会平衡的格局。



竞争秩序与法治对于长足财富创造与长期经济成功的意义



艾哈德本人始终反对将当时德国长期、稳定与高速的经济发展称为“经济奇迹”。他说,世界上没有奇迹,认为这种发展是推行成功的市场经济政策的结果。纵观欧美国家和东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确实都是如此。这些实现过“经济奇迹”的国家确实存在着这一共性。具体而言,这些共性反映于德国弗莱堡学派创始人瓦尔特·欧肯教授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提出的构成竞争秩序的七项原则。它们包括:一个有运作能力的价格体系,币值稳定,私人产权,开放市场,契约自由,承担责任,经济政策的恒定性。


中国只是有选择性和有限度地、有意无意地、或积极或消极地推进了构成上述竞争秩序的七大原则,就实现了目前程度的财富创造水平。


以上文字内容来自冯兴元先生为《创造财富的逻辑》一书作的《自序》,因推文篇幅有限,文章有删节。更多内容请关注新书《创造财富的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研究解读奥地利经济学和弗莱堡学派经济学等来阐明创造财富的逻辑和共同富裕之路。全书分为五大部分:财货、财产与财富;竞争与企业家精神;数字时代的经济、货币与金融;思想的力量;创造财富与共同富裕之路。作者认为个人的心智和行动本身就创造财富,经济繁荣来自观念和言说的力量。



作者简介

冯兴元,德国维藤(Witten)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中小银行研究基地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副主任,《西方现代思想丛书》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区域与农村经济,农村金融与财政,地方治理,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文化经济比较研究,比较制度分析,经济学说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以及主要经济学流派研究。

出版著作20余部,包括《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地方政府竞争》《钱会》《民营企业生存环境报告》《民间金融风险》《规则与繁荣》《大国之道》《经济学通识课》《经济学通识课100讲》等。


孟冰,1987年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国研融生智库研究员,富纳基金顾问,河南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曾供职于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十余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包括“Digitalization, Natural Resources Rents, and Financial Market Risk: Evidence from G7 Countries”(SSCI论文)、《经济科学中的企业家理论:总体演化脉络与重要研究贡献》、《货币的本质与起源》等多篇论文。



学者推荐

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是什么?就是人类的想象力,就是人类的创造力,也就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是财富创造的引领力量和主力军。

——张维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学院教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创造的天赋,生产的天赋,管理的天赋,贸易的天赋,信用管理的天赋……经过努力创造更多财富,拥有更多财富的人,就是企业家。一个社会企业家越多,它就越富裕。

——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本书是一部通过研究解读奥地利经济学来阐明财富创造的著作。主要内容有三:一是梳理和评价了奥地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二是解读和阐释了奥地利经济学的独到理论,包括市场过程理论、竞争秩序理论、企业家理论、自发秩序理论等;三是运用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对一些现实经济问题,诸如数字经济、平台滥用市场地位、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产生和运作,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和分析。

——张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冯兴元教授多年研究奥地利经济学派各家的经济学理论,是国内研究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弗莱堡学派思想的顶尖学者之一。他与孟冰所著的这本书,全面而深入地介绍和阐释了奥派经济学家们的重要经济思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实经济运作并考虑到数字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发挥和发展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是一本较全面阐释奥派经济学理论的小百科全书。

——韦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

复旦大学经济学荣休教授


熟悉德文和奥派理论的冯兴元教授,直接回到德文原典,为我们以门格尔的概念写出这本书。他和共同作者孟冰的贡献,不仅让我们更为贴近奥派理论的原始概念和架构,同时也顺应当前的科技和金融,这使得本书不仅原味十足,同时也为奥派开创了新领域。

——黄春兴,台湾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本书从经济哲学的视角和奥地利学派元经济学的高度探讨真实世界经济发展的因果律和推动财富创造的逻辑。进而认为,区位、制度、文化、创新等都还不是经济繁荣的决定性因素,繁荣来自观念和言说的力量,这种力量可结合区位因素等,改造一国工商文化,推动制度变迁和技术创新。本书的一个贡献是,将斯密和门格尔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因果链条里,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学认知框架。

——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教授


本书对财富问题的讨论建立在门格尔、哈耶克与米塞斯等奥派大师的思想之上,相关的论述极具启发性,特别是批判了交换不创造财富的错误观点,对人们正确理解财富概念非常有帮助。本书还涉及企业家、竞争、货币、演化等主题,这些也都与财富问题相关。

——朱海就,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经济学的麦加在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力学。本书将演化经济学引入奥派经济学,特别是有关文化演化和群体选择的研究,它们原本是奥派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丰富和发展了奥派经济学,为财富创造的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刘业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目录


序一  从企业家精神看中国经济增长与财富创造(张维迎)

序二  财富的秩序维度(毛寿龙)

自序 

第一部分  财货、财产与财富

第1章  需要、财货与财富 

一、 因果律的重要性 

二、 人的欲望、需要与需求

三、 财货的概念、成为财货的前提与财货的种类

四、 经济财货与非经济财货的界定以及两者之间可能的相互转换

(一) 经济财货与非经济财货的界定

(二) 经济财货和非经济财货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换

(三) 进一步分析

五、 高级财货与低级财货

六、 经济财货、财产与财富:什么是财富?

第2章  财产、财产权与公正的起源

一、 经济、财产与财产权的发生均因有关财货的需要量大于可支配量

二、 财产权的正当性与捍卫财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三、 在财货需要量小于可支配量的情况下无所谓财产权

四、 财产、财产权和公正的来源:奥地利学派传人的补充分析

第3章  人类财富与福利增进的原因

一、 斯密从分工视角对财富增进原因的解释及其不足

二、 门格尔从高级与低级财货的生产和增加角度对人类财富与福利增进原因的解释

三、 奥派传人的进一步补充性解释

四、 生产与贸易均增进财富:斯密和门格尔的观点

五、 结语

第4章  现代世界的繁荣来自观念和言说的力量

一、 现代世界实现经济繁荣的决定性因素:观念和言说的变化

二、 区位、制度、文化、创新等因素均不是决定性因素

三、 观念和言说的力量

四、 事功的作用

五、 结语

第二部分  竞争与企业家精神

第5章  竞争秩序理论及其意蕴

一、 “竞争”和“垄断”的概念界定

二、 竞争作为发现程序的观点和有关竞争的形态学视角

三、 建立和维持竞争秩序的要义

四、 对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的看法

五、 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意蕴

第6章  经济科学中的企业家理论:总体演化脉络与重要研究贡献

一、 经济科学中的企业家理论的总体演化脉络

二、 坎蒂隆对企业家理论的研究贡献

三、 奈特对企业家理论的研究贡献

四、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研究贡献

(一) 门格尔的贡献

(二) 熊彼特的贡献

(三) 米塞斯的贡献

(四) 柯兹纳的贡献

(五) 福斯和克莱因的贡献

五、 结语

第7章  中国人的企业家精神溯源

一、 什么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二、 中国历史上的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三、 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探源

四、 结语

第三部分  数字时代的经济、货币与金融

第8章  诚实货币的逻辑

一、 货币制度是历史发展的非意图的结果

二、 最早的商品货币是诚实货币

三、 现代中央银行法币属于“不诚实货币”

第9章  数字经济有些什么内涵、特点与作用?

一、 数字经济的内涵

二、 数字经济的特点

三、 数字经济的作用

第10章  硅谷何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一、 硅谷基本情况

二、 硅谷的创新和投资状况

三、 硅谷不是人为设计的产物:与美国第128号公路地区的比较

四、 硅谷的优势和劣势之所在

五、 结语

第11章  从互联网平台巨头的市场行为看垄断与竞争

一、 一些互联网平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动向

二、 “二选一”问题背后的垄断与竞争

三、 为什么看不到欧美国家分拆大企业?

四、 竞争的功能

第12章  从货币的本质看比特币的性质

一、 货币的本质

二、 出现货币的条件

三、 货币的起源与最早的货币

四、 比特币的性质

五、 如何“驯服”比特币?

第13章  数字货币正在成为大国竞争的角逐场

一、 全球范围内两种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并存

二、 数字货币的发展:风险与正当性问题

三、 区块链项目与数字货币的关联

四、 数字货币正在成为大国竞争的角逐场

第14章  德国的管家银行制度

一、 德国的管家银行制度概况

二、 管家银行的特点

三、 管家银行制度的作用与适用性

四、 总体评述与对中国的意蕴

第15章  利息是如何产生和决定的?

一、 货币的时间价值

二、 元利息

三、 实际生活中的利息决定因素

四、 结语

第四部分  思想的力量

第16章  方法论个体主义vs方法论集体主义

一、 方法论个体主义的要旨

二、 方法论集体主义的局限性

三、 方法论个体主义的意蕴

第17章  门格尔的主观价值论

一、 门格尔的主观价值论vs斯密的客观价值论

二、 门格尔的主观价值论vs生产费用价值论

三、 生产要素的回报:经济科学立场vs伦理角度的争论

第18章  安·兰德其人其思想

一、 安·兰德其人

二、 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思想

三、 安·兰德视最有害的敌人在其同道之中

第19章  从小群体到大社会:规则的转换与儒家伦理问题

一、 想象的共同体与紧密共同体

二、 小群体或熟人社会的秩序与儒家伦理

三、 匿名社会或大社会的扩展秩序

四、 小群体秩序与扩展秩序之间的张力关系

五、 儒家秩序与扩展秩序的对立

第五部分  创造财富与共同富裕之路

第20章  警惕“福利国家”,弘扬市场伦理

一、 个人基本权利是最大的福利

二、 把公共利益视为个人利益的叠加部分

三、 要避免“相互抢劫”的福利盛宴

四、 要用自然正义框定“社会正义”

五、 欧美福利国家: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六、 福利国家的一些替代:互助组织与“智利模式”

七、 市场理念与企业家伦理:观念创造现代世界的繁荣

第21章  社会市场经济:德国的经验与意蕴

一、 社会市场经济的由来

二、 社会市场经济的构想

三、 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与框架

(一) 《基本法》规定

(二) 原则

(三) 国家建立与维护一个竞争秩序

四、 社会市场经济的一些调节机制

(一) 经济与货币领域的一些调节机制

(二) 劳动力与社会领域的一些调节机制

五、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经验对中国的意蕴

第22章  长期经济成功与财富创造的普适模式

一、 长期经济成功与财富创造的普适模式

二、 法治对于推动实现长期经济发展与财富创造的作用

三、 透过各种特殊模式论看清其背后的普适模式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资料:上海三联书店

编辑:杨威

书香上海
这里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官方微信,让我们一起关注阅读、品鉴书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