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单位讲“礼”吗?
民生
科学
2024-08-19 08:00
北京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民航这样高度规范的行业中,“法治”已经成为普遍共识。飞行标准、操作规范乃至管理制度,都是明确的法律条文,违法与否看似一目了然。然而,在“法治”的表面下,传统文化中的“礼”依然悄然影响着体制内单位的运作“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是礼貌,而是“仁义礼智信”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用以维持社会秩序。在单位的日常运作中,“礼”常常表现为一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在单位管理中,“工作作风”“专业素养”等概念难以通过法律条文明确定义和规制。这类模糊的概念更多依赖“礼”来维系。传统社会中,村里的老人拥有发言权;而在现代单位中,领导者则承担了这一角色。他们通过非正式的规范,维持单位内部的和谐与秩序许多时候,法规的解释与执行并不完全按照条文,而是依赖管理者的判断与经验,这种弹性正是“礼治”的体现。《春秋正义》有言:“刑不可知,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惩罚的不可预知性正是它威力的来源,小民因而畏惧上位者。两个人犯了同样的错误,可是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差就差在领导的一句话上,这让人怎么不敬畏领导?“礼”最初源于祭祀,是古人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的仪式。现在也没啥区别,都是下面的人演给上面的人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法”通过外力强迫人们不敢违法,而“礼”的目的则在于教化,让人们自觉守“礼”。一旦失“礼”,即便他人不说,自己也会感到愧疚“礼治”其实也是“人治”,也是“治人”,即通过对人的教化和约束来维持秩序“礼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无讼”。单位内部的矛盾往往通过内部解决,不打官司。如果人人都守“礼”,就不会有矛盾。一旦发生争吵,领导一句“都别给我丢人,回家去!”往往就能解决。如果有人像秋菊一样,执意要“讨个公道”,这就被视为对领导权威的挑战,也是对集体秩序的破坏。此时,越是“有理”,越显得“无礼”说了这些,其实“礼”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存在。如果工作稳定,单位于普通员工,就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地方。守“礼”看似妥协,实则是在单位的“生存指南”,即便能力平庸,通过守“礼”也能衣食无忧经常有人抱怨自己受到了,“不公”,但是抱怨归抱怨,除非你有能力脱离这个地方,否则还是守“礼”吧Stay tuned for my next epis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