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蟲鱗爪 十六 | 明代以擘入記譜之情形

文摘   文化   2025-01-11 20:46   上海  

接续前文

《重修真傳琴譜》之琴論,主擘入托出。視其“聖賢名録”一章,有“袁均哲”條,曰:“注遺音。”可見楊表正于袁均哲其人其書,應有所知,其擘托從袁法,亦情理中事。惟其曲譜中記指,頗多勾擘相連,似以擘爲出者,而於“撮”之減字中,又明書“勾托”,是爲擘入托出之證。蓋原譜以擘爲出,楊氏欲校改以從其琴論,然未遑盡改,先將“撮”之彈法“訂正”。又或楊氏彈琴用指獨異,特好用中、大指迭入遠近二絃者。 

《重修真傳琴譜 聖賢名錄》局部

《琴書大全》所輯指法八種,皆《新刊太音大全集》以前之古法,主擘出托入者。而論後所附之譜,則擘出擘入,二者兼有,且分佈頗有規律。如宫調之《宫意》至《清都引》五曲用擘入,後二曲《沖虚》、《讀書》用擘出。商調前列之無詞琴曲多用擘出,後續之有詞琴曲用擘入。五正調與蕤賓調、黄鍾調兼用擘出擘入,殿后之清商調則全用擘出。亦有前半曲用擘入,後半曲用擘出者。蓋其曲來源本自不同,撰輯人或加修葺而未竟,所以一譜之中,尚不統一。 

《文會堂琴譜》之指法,轉録自《琴譜正傳》,亦爲“袁法”與“精考”兩種,記譜亦已改用擘入,或由於撰者察覺“論譜不合”之謬,而“改正”之。惟其修改,亦有疏漏。如《開指魯商意》曲尾用“打一擘六”,顯屬出絃;又如《莊周夢蝶》、《瀟湘水云》、《離騷》諸曲,全記以“擘出”,視此種種,蹤跡可尋。 

《陽春堂琴譜》亦有“勾琴總字母”、“詳明指法”等目,顯爲承襲《琴譜正傳》而來。指法條文兼采《新刊發明琴譜》、《風宣玄品》輩,擘托則同《琴譜正傳》而從袁法。然其“齊撮”一條釋爲:“以大指擘七絃中指勾二絃如一聲也。”顯爲改寫之紕漏。所附曲譜,以擘入記寫爲主,亦有改動痕跡,如《宫意》泛尾之“擘六勾一”、《陽春》首段第一行之“擘六勾一”、《洞天春曉》第三段第五行之“勾一擘六勾一”等,皆擘出古法之遺也。 

《陽春堂琴譜 右手指法》局部


《理性元雅》之指法,兼采《重修真傳琴譜》與《陽春堂琴譜》,固以擘入托出爲説,齊撮用擘勾與《陽春堂》同誤。其曲譜大體沿襲《重修真傳琴譜》,特點亦與相同,即於撮法中明書以托爲出,而指序銜接甚爲混亂,不合擘托安排之常軌。 

《陶氏琴譜》之指法部分,惟有減字與名稱,未加解釋。觀其減字名目及序列,全同《真傳正宗琴譜》之楊氏指法。然楊氏之記譜與論説,皆以擘爲出絃,此書記譜則以擘爲入。是編全爲琴歌,曲譜似從《真傳正宗琴譜》、《陽春堂琴譜》、《藏春塢琴譜》諸集化出,而又經改動。其《醉翁吟》一調,于《文會堂琴譜》曰《蒼梧引》,于《松絃館琴譜》曰《良宵引》,于《樂仙琴譜》曰《悼舊吟》,同曲而異名,惟陶氏有詞,而以“醉翁”名之,可見此曲於明末清初,尚未定名,而陶氏制譜亦多出於己見。





往期回顧

傾蓋論梅

長嘯空宇碧 | 《列子御風》

少駐秋潭別緑絲 | 《杏花天影》歌吹

雕蟲鱗爪 | 引言

《鳴鸞貫珠集》發售信息
閒居戲作五首

境庐琴馆
室狭足以贮幽,楼高足以眺远。 辟一角之室,悬一荧之光而操缦。 云巢也,岩岫也,烟波楼也,安乐窝也, 余将盘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