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放 | 从《长门赋》到“蟹行声”

文摘   文化   2023-12-06 20:15   浙江  

12月3日晚,承蒙子安兄邀约,在“春阳琴话”栏目,作了一次线上讲座。本意为介绍小书,而从书名入手,论及文字谱“轮转”系列指法之流变。自诩其言尚非无物。今天将录屏的讲话部分,整理文字于下,对照视频回放,当可明其大要了。

讲座中的“视频演示”部分,由于公号文章不可插播太多视频,请在回放视频寻找相应位置观看。

讲座回放视频

讲座文字与图片整理

《鸣鸾贯珠集》为我近年来弹琴、打谱、读书的部分片段,因为总结与交流的需要,集结成书。用线上讲话的形式来作介绍,一时不知如何下手。想起常有朋友问我,为何要起这个书名,所以就从书名说起吧。

与凤相类,亦为神鸟,《说文》谓之:“鸣中五音”,即鸣声符合音律的标准,有音乐之美。鸣鸾,字面意义为鸾凤之鸣声。“鸾”又通于“銮”,銮铃为车马所装饰的铃铛。銮铃摇荡时所发出的响声,亦称“鸾鸣”。

阮籍诗:“桂旗翠旌”,桂木与翠鸟毛所做成的旌旗;“佩玉鸣鸾”,人身之佩玉、车驾之銮铃。这是出自《楚辞》的一些意象。

倪瓒诗:“缥缈孤鸾鸣”。这里的“鸾鸣”即字面意思——鸾凤鸣叫之声。“缥缈”则言其高远飘逸。《乐府歌词》提到,古曲有《离鸾别鹤之操》,也就是嵇康《琴赋》的:“千里别鹤”。此为男女离别之曲。倪瓒诗的主题为听琴,孤鸾鸣,即指此曲。

珠,字面意思是成串之珍珠,圆润、流利、玲珑可爱。多形容歌声。如《礼记 · 乐记》:“纍纍乎端如贯珠”。“纍纍”为连贯、众多之状。“端”者正也,圆润丰满。白诗:“歌声贯珠凝”,用“凝”字。珠为实物,而声为虚质。由虚之本体,而实之感受,如水气之凝结成露珠。《荀子》:“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则珠亦有良言、妙文之意。古人书名有时也用此义。如医书《伤寒贯珠集》。

以上为“鸣鸾”与“贯珠”的常用意思。而此两者,亦为琴指法之名。

《永乐琴书集成 · 杨祖云指法》(实为赵耶利、陈仲儒等指法资料合成),有“鸾鸣”一条,解释为:“却转指是”,即赵邪利指法中的“却转”。属于古指法的一种。下面引用《碣石调幽兰》中的一句:“大指当九案徵羽,却转徵羽”。“徵羽”指四、五弦,即大指双按四、五弦九徽,于此两弦上作却转之指法。这里作一下演示。视频为我打谱的《幽兰》片段。 {…视频演示…}

《永乐琴书集成 · 唐陈拙指法》有“三换指”条,提到“三换指,声法内贯珠声是也”。也就是说,“三换指”的别称叫做“贯珠声”。下面引用《神奇秘谱 · 广陵散》的一句:“食中名打五换三指”。这里是在五弦十徽作贯珠声,并反复数次。请看演示,我打谱的《广陵散》片段。 {…视频演示…} 

来看一看“鸾鸣”,也就是“却转”的文献记载与具体弹法。左边是《琴用指法》中记载的“却转”。《琴用指法》为现存于日本的琴学文献,有几种转写本,记录了北魏至唐的几家指法。此条的家数,当属于赵邪利指法。右上是我设计的指法示意图。三弦相邻,在后两弦上,连续作双弦的摘、剔、挑,再用大指倚杀后弦余音,完成后可借挑势往前历弦。假令却转七弦六弦,即摘七六、剔七六、挑七六,大指倚刹七弦余音,然后食指往前,历五弦、四弦之类,具体不定。

从当代指法的角度看,便是在两弦上作轮指。轮指之后,可以顺势向前连挑数弦。

期琴曲中,“却转”的使用是不罕见的。下面举两个例子,都是《神奇秘谱 · 广陵散》中的。其一,出自《沉思》段,在七弦六弦十二徽上,以泛音作却转。 {…视频演示…}典型的銮铃之声。但其记谱,因已进入减字谱时代,并未用“却转”的专名,而是分开记为:“摘七六剔七六挑七六”。把古指法拆开记写,是很常见的,比如历擘、古圆搂、间勾等。

二个例子,出自大家熟悉的《长虹》段,是《正声》部分的高潮段落。原谱也是“摘二一剔二一挑二一”的记法。顾梅羹先生作“三弹”解读,也就是用名中食指,依次弹两弦同声,共三声。他的根据是,北宋成玉磵指法提到“三弹”在《广陵散》中“两次用之”,而此处指法要“再作”,恰为两次,气氛上也很适合。我非常同意此说。

但转念再思索,解作“却转”也未尝不可,毕竟前述《沉思》段的却转,记法也相似,很难确证这两处哪一次是“却转”,哪一次是“三弹”。另外《西麓堂琴统》的《广陵散又谱》,在相同位置是记为“轮”的。“却转”与“轮”的血缘关系,下文会提到。综合考量,此处为“三弹”的可能性更大,但“却转”的思路,为实际演奏提供了灵感,我打谱时前一遍用了“弹”,后一遍用“转”,以求刚猛中兼以灵动之效。请看一下演示。 {…视频演示…} 

“却转”在后世,演化为两种指法。在《永乐琴书集成 · 指法手势图》中都可以看到。其一为“轮历”,即从双弦变为单弦,亦接以“历”。典型用例有《神奇秘谱 · 古风操》。其二为“索铃”,从双弦增繁为多弦,典型用例有《神奇秘谱 · 乌夜啼》。由此看来索铃之“铃”,正是銮铃了。

“却”者“反”也,有返回之意。与它相对的指法,即是“转指”。下面是同样出自赵邪利指法的“转指”资料。假令在一二两弦作转指,即:“打二勾一勾二打一”。“转指”为入弦声,而“却转”为出弦声,刚柔相反。示例为《幽兰》中的一句,“转指”与“挑间勾”等指法连用。 {…视频演示…}

然而“转指”仅四声,“却转”有六声,是何原因呢?我们来探寻这两种指法的“前世”。

魏陈仲儒指法有如此三条:“轮”、“圆搂”、“逆轮”。其中“逆轮”与“却转”基本相同。另两条,皆是顺次抹勾打两弦。其差异,“轮”法“作无定数”,理论上可以无限循环;而“圆搂”只有一遍。从名称上看,“轮”与“逆轮”是相对的。然而实际操作中,“圆搂”与“逆轮”才更相对待。这或许说明“顺逆轮”是先出现的指法,而“圆搂”后出,属于“限定次数的轮”。

北魏的陈仲儒到唐代赵耶利,“顺逆轮”更名为“却转指”,而“圆搂”并无变化。因“圆搂”不变,“逆轮”变为“却转”,那么“转指”当为“轮”所变出。“轮”变化为“转”,看似指序与声数皆有不同。其实,因“轮”无定数,“转指”可作“轮”之片段。

实上,“转指”之指序可以灵活变通,亦未必从后弦开始。且看此例,《神奇秘谱 · 秋月照茅亭》。 {…视频演示…} “转指”在“打一二”之后,当顺势用“勾一二打一二”,不宜再逆势用“打二勾一打二勾一”。而连同前文为:“打一二勾一二打一二”六声,更与“却转”声数相对。即使将“转指”作为对前文“打一二”的旁字注释,整体弦序仍为“一二一二”。可见“转”与“轮”的互通之处。

若在无定数的“轮”法中取五组入弦得十声,更与《幽兰》的“五度蠲之”相类。或许正是由于“连蠲”类指法的产生,使“无定数”的“轮”被替代,而将“转指”定位更常用的“四声”。

才探究了“轮”与“转”的变迁。余下的“圆搂”在赵邪利指法中,并无变化。在减字谱中,也常分开记写作“抹六七勾六七打六七”之类形式。示例为《神奇秘谱 · 高山》,由我打谱,涵芝演奏。 {…视频演示…}  后世,“圆搂”又变迁为隔弦抹勾的形式,在《秋月照茅亭》、《古风操》等琴曲中时常可见。我称为“今圆搂”。

此引出一个话题。曾有观点,把西汉《长门赋》中的“却转”,与古指法“却转”相等同。此实为讹。因两汉指法,尚未由“轮系统”易称为“转系统”,所以只有“逆轮”,并无“却转”。以下还有旁证两处。东汉《西京赋》中句:“嚼清商而却转”。曹魏《笳》中句:“刚柔代用、五音迭进、倏尔却转、忽焉前引”。两“却转”分别形容歌声与笳声,其曲调之转变。可见“却转”在汉魏之际,或为音乐风格、内容、均调转变之专用词。至后世方借用为琴指法。

着我们来看“轮”,其原本的弹法被改名为“转”,而“轮”的名称犹在,必然会改变为新的弹法。晚唐陈康士指法中,“轮”变化为今法,即摘、剔、挑单弦。而年代相近陈拙指法中,“轮”指单弦上之抹、勾、打。他们皆由双弦变为单弦,而前者同时改变指序与方向,以名、中、食为序,入弦变为出弦;后者未改指序与方向。

陈拙把单弦上之“轮”,即抹、勾、打,称作于右手“三换指”。而食、中、名依次按弦为左手“三换指”。左右手同时三换指则称“三对指”,因为左手换指时形成的微妙滑音,制造出“如珠走盘”、圆润流利之音效,所以又称“贯珠声”。

“三换指”的指法,在唐宋间想必还是很流行的,所以别称不少。此页可见。曹柔指法,与杨祖云指法(的某一种来源),称为“大蟹行”。陈拙分称“三换指”,合称“三对指”,别称“贯珠声”。《诸家拾遗指法》所集,多为唐宋间散落的指法,称之为“叠指”,别称“推玉声”。其文本作“推”,姚丙炎先生认为当作“堆”,逻辑上与“叠”相对,甚当。但“推”状其动态,亦可通。成玉磵称为“双轮”,因左右皆用轮法;又别称“推玉声”、“连珠声”,“连珠”与陈拙“贯珠”相承。

上称呼,或以手法名,或以声音名。惟有“蟹行”最活泼声动。而琴指法中的“蟹行”,实有两种。我们看下图,右侧四家为陈仲儒、曹柔、陈拙、成玉磵,其所谓“轮”或“轮指”,不单弦双弦,皆指入弦,即抹、勾、打。其中曹柔减字,将右“轮”配合左手食、中、名依次按弦者,称作“大蟹行”。

左侧陈康士、《手势图》、则全三家所谓“轮”,皆为出弦,即摘、剔、挑。其中《手势图》法,将“出轮”之手势名为“蟹行郭索势”。“郭索”为螃蟹行走时,动作或声音之形容。如此看,不论“入轮蟹”、或是“出轮蟹”,总与“轮”相关,亦即将食、中、名三指依次屈伸之状,比拟为蟹足之动态。

“三换指”在古曲中,也屡屡可见。若将其广义化,可分为泛音、按音两大类。泛音如《神人畅》、《孤馆遇神》皆有。以下为我打谱的《孤馆遇神》片段。 {…视频演示…}

按音之“三换指”又可分单弦上作与三弦上作两种。三弦上作者,就是陈拙所谓:“亦有三弦换三指者”。以《神奇秘谱 · 高山》为例。 {…视频演示…}  单弦上作更为常见,也举《高山》为例。 {…视频演示…}  

“三换指”在琴谱中的记写方法不一。本页中便有几种。《神奇秘谱 · 广陵散》为:“食中名打五换三指”,因为前文已说明在十徽,所以省略了徽位。《神奇秘谱 · 高山》第一种记为:“七八徽间三换指抹勾打四”。以上两种都明确提示“三换指”或“换三指”。

《高山》的第二种记法为:“食十抹四中食勾三名十打二”,注意原谱“打三”为误,当为“打二”。此种分而记之,未有“换指”的明示,需要打谱者心知肚明。又或许记谱者把“三弦上换三指”排除出“三换指”系列了。《西麓堂琴统 · 凤求凰》亦分开记写,但有明确提示“大蟹行”。

面看一个记写有误,需要打谱者有更多想象力的例子。

《神奇秘谱 · 玄默》(左图)出现两次“蟹行声”提示(红框)。其上下文皆不同,很令人迷惑。且先分析其提示所指,是上文(绿框)还是下文(黄框)。

两处提示之上文为“挑”、“擘”,皆为出弦指法,且为散音与大指按音,与“三换指”无关。第一处之下文“食九打四”,实与《神奇秘谱 · 广陵散》之“食中名打五换三指”相似。可能为“食中名九打四换三指”之省写。既然已提示“蟹行声”,则省略“换指”与具体用指,亦属情有可原。第二处下文为“大七抹七”,虽为入弦指法,而三换指并不用大指,即不可解。

察谱页(右图),发现第一二行右下(黄框),与第二三行左上(红框),减字相似,粗看时目为之眩。联想到刻谱者,是否有串行之可能呢?

第二处提示往右移动一行,下文恰为“食七打二”,与上一处“食九打四”同构,且同音。莫非第二处提示本当在此处!

经调整后,则“蟹行声”后之两句,除了第一句“二作”之外,高度相似。上述推论似可成立。

另外第二处提示后多一“上”字,有两种可能。其一为衍字,是刻工之误。其二,则指“三换指”后之“上半”,左手按指须依次顺势滑上。

既知其所指,再设定其节奏,使重复的句子富有变化。以下为我的演奏片段。 {…视频演示…}  

指法之研究,当辨其名、责其实、通其变、得其用。并非仅于故纸堆中之刻舟求剑,以上面这些例子看来,是很有趣味的。本书中这样的探索与应用,正是不少。以后有机会再与各位分解。今天的话讲完了。




往期回顾

《鳴鸞貫珠集》發售信息
《照月|碣石调幽兰》
《照月|广陵止息》
《照月|广陵正声》
长啸高山岑
或默或语 | 《玄》音初弹 琴馆复课

二鹅操缦
诸生理曲
琴课与师资


境庐琴馆
室狭足以贮幽,楼高足以眺远。\x0a辟一角之室,悬一荧之光而操缦。\x0a云巢也,岩岫也,烟波楼也,安乐窝也,\x0a余将盘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