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阿豹,只说真话
一个久等了的信号,外国人终于又回来了。
四百万外国人涌入上海,外滩一半以上都是韩国人。
250万外国游客涌入北京,你去大兴机场看看,到处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是不是过境免签政策不断优化,把单方面免签国增加到38个,一切都要好起来了?
有三个真相大家要看清楚。
第一,外国人入境人次跟口罩前的2019年相比,还没有完全恢复,媒体炒作上海今年来了400万外国人,但没告诉你2019年同期,这个数据是635万。
三年口罩的影响不是说没就没的,过去的日子真的回不去了。就比如最近天气冷了,身边很多人又又又阳了。
第二个,外国人确实比去年多了,但你要看清楚,来的是穷国还是富国的。
看北京文旅局数据,1-10月美国游客从2019年(同期)的53.7人次,降到今年的31万人次,英国游客从13.4万降到10.9万,反而是什么呢,泰国游客从2019年的4.6万增加至8.7万,蒙古游客从2.4万增加至9万,最离谱的俄罗斯,从2019年7.83万,暴增至2024年的23.7万。
欧美国家人来得少,东南亚和俄罗斯人来得多,说明什么呢,大国博弈和产业链重构的裂痕,已经形成,短期内小修小补难以弥合。
还有一个真相我认为很重要,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那就是国外通胀、国内通缩,通胀,就是钱比东西增长快,而通缩,就是东西比钱增长快,外国人拿着高通胀下的高工资,来低通胀下的低物价国家消费,简直是降维打击。
你就比如韩国,这轮加息周期持续了4年多,韩国的物价太高了,一个10斤的西瓜能买200元人民币,而首尔的最低工资,是每小时1万韩元,相当于50块人民币,这就不难理解,为啥韩国人喜欢去上海逛吃了。
还有我们的香港,港人北向深圳买买买,也是一样的逻辑、
年初的时候,胡锡进建议司马南把美国的小房子卖了,转投中国股市,为什么司马南不这么干,还是一样的逻辑。
别人通胀我通缩,这种现状是最难的,国内企业是痛苦的,只能卷价格压成本才能活下来,而国内打工人也是痛苦的,物价不涨但工资更不涨,只能勒紧裤腰带。
所以,外国人终于又回来了,未必值得铺天盖地得叫好,等什么时候中国人重新,成群结队低去国外买买买,才能说这个周期的拐点来了。
堵钱眼的申公豹
抖音/视频号/快手/B站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