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阿豹,只说真话
一个很炸裂的数据,2024年从事家政行业的,大学生人数是去年的四倍(58到家)。
一个很震撼的提法,多部门下发《意见》,“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家政行业”,引发友善讨论。
还有一个很扎心的拷问,四川偏远山区的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做了保洁,她弟弟知道后情绪激动问:“姐姐你为什么要读大学,这四年有什么意义?”
“家政工”和“高学历”这两个标签的碰撞,是教育资源利用与社会就业分工之间的矛盾,更是在还账,还此前高教无序扩张的旧账。
今年找工作,是不是比往年更容易?
我们看看前几天的高级别会议,是怎么判断的?
报道全文中出现了9次“就业”,在近5年中最多的;然后判断当前形势时,十分少见地把“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作为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之一。
这样的就业形势下,家政工正在成为,继外卖员、快递员、滴滴司机和网络主播之后,下一个尚未填满的就业蓄水池。
前段时间,多部门下发《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几个关键点我整理了一下,
普通高校要增设市场急需的家政相关专业,原则上每个省至少建设1个家政类专业群;
还说,要实施”巾帼家政“工程,每年培训家政从业人员20万人以上。实施“国开家政”行动,每年培训从业人员30万人次。
而最大最刺激的看点,是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家政行业。
太震撼了,在网上引发了很多友善讨论。
有人说,“之前鼓励大学生进厂,现在又有了新方向……男保姆女保洁,太奇幻了。”
还有人说,“清洁阿姨辛辛苦苦把女儿培养到大学毕业,万万没想到有一天,女儿和自己成了同事。”
而评论较为集中的观点是:“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文凭,到最后去给别人当佣人,那这么多年的投入有什么意义?”
阿豹的看法是,家政行业成为就业蓄水池,有现实因素,全行业从业人员大概3000万,实际需求超过5000万,确实有缺口。但是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跟大爷大妈抢饭碗,直接关系到他们的长期职业规划,与心理预期。
说白了,本科毕业生变身保洁员,以后怎么找对象结婚、还敢不敢生孩子?
我们不能只看一线城市的高端家政,月入8000甚至上万,也不能只听某大媒体说,00后女生本科毕业当保洁,这是务实的理性从不过时。
职业没有贵贱之分,这绝对正确,但你无法回避它在就业、婚恋市场中的弱势地位,也无法回避普通家庭的孩子10年寒窗变身保洁,投入产出比的巨大不平衡,预期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而当下年轻人的结婚、生育、就业等诸多问题,根源其实就在这里,未来信心的缺失与经济压力的重负。
堵钱眼的申公豹
抖音/视频号/快手/B站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