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阿豹,只说真话
你绝对想不到,中国最有钱的一小撮人,今年也消费不动了。
一线城市里最强的三个京沪港,11月消费数据出现断崖式下滑。
上海11月社零消费总额同比下滑了13.5%,北京滑得更厉害超过14%。有人出来解释,说这是因为双十一,商家提前搞大促,10月份提前释放了消费需求,所以11月数据不好看。
为什么说这种说法,是忽悠人呢?很简单,你把10月和11月加一起,京沪的的社零数据还是同比下滑了7.3%和2.1%。
如果你再拉长时间线,看今年1-11月,京沪的社零消费数据还是负增长,2.8%和3.1%。这里有个更明显不合常理的点,全国1-11月的社零消费是正增长,消费龙头城市跟全国大盘数据出现了背离。
你总不能说,是北京上海的富人不消费,靠小城市的普通人把数据买上去了吧。真相不外乎两种,要么全国的数据是真实的,要么京沪的数据是真实的。我个人倾向于后者。
因为另一个一线城市香港,是个很好的参考指标。香港统计处数据,10月零售业销售额同比下降2.9%,已经连跌8个月了。原来的香港是购物天堂,内地游客去了最喜欢买买买,担心现在他们很更喜欢观光,而不是消费。
今年前9个月,赴港旅游内地客2360万人,只恢复到高峰的7成,而人均在港消费2962元,也只有以前的7成。
北京上海香港,是全国消费活动最频繁、档次最高的三个城市,但你去看北京的SKP、上海的国金中心,香港的海港城,以前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今年要更冷清一些。
中国最有钱的一部分人,今年也消费不动了,这个现象为什么值得警惕?
因为说句不好听的,我们过去一段时间的新增消费,很大程度上是靠刺激穷人,家电下乡、县城的星巴克、拼多多的下沉繁荣等等,更多地是在发掘二线城市以下的购买力。这属于是刺激错了方向。
因为中低收入人群,他们的社会福利保障、收入就业弹性、资产负债表健康程度,应对风险的能力,都比富裕人群差得多。这个时候催促穷人多花钱,加杠杆消费,真不如去提振富人的消费信心,让有能力的人多花钱,让躺平的高端购买力重新支棱起来,这样更有效果。
所以啊,什么时候北京上海的高端商场重新火爆起来,才能说经济的拐点来了。
堵钱眼的申公豹
抖音/视频号/快手/B站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