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文化黄金时代”在衡阳起飞

楼市   2024-09-19 10:31   广东  

▲位于衡阳西湖公园的爱莲阁

  吾道南来

一千多年前,衡阳石鼓书院西边有块莲塘,一个白衣少年立在亭下,看着莲花从淤泥中破土而出,心中有了对“道”的憧憬。

道是什么?他想起孔子和弟子颜回所乐之处,就像佛陀对着迦叶的“拈花一笑”。

后来,少年长大了,他怀揣着衡阳莲花池畔的袅袅春风,与母舅家的教诲,长大后在很多地方做过小官。在人生的最后时间,他来到庐山脚下,搭建了一个草堂,遍植莲花,把他的体认定型为两本小书:《太极图说》和《通书》。

从此中断了1400多年的儒家道统,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理学。

而开启这一时代的正是5岁丧父,在衡阳接受12年教育的周敦颐,他更加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爱莲说》。

▲衡阳市西湖公园的周敦颐塑像

衡阳是他的发蒙地。此时的衡阳,还是蜷缩在湘南的一座小城,三水汇聚之地带来贸易的起步,北部的南岳却已经光灿百年,灼人眼目。繁盛于唐代的禅宗,在山岳间完成融合、传承,于寻常事物间见深奥禅意的道理,深得士大夫们的推崇,中国人固有的儒家文化却遭冷漠。

“志以斯道觉斯民”的周敦颐,从儒家典籍里面深悟透彻,重新发明阐释了孔孟没有指明的宇宙生成论,提出人应该秉承天道生生不息的精神,于佛老的消极之外,别开生面,让人如坐春风,为中国人固有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受周敦颐学说影响,北宋一朝文化巨擘呼之欲出,王安石、程颢、程颐、黄庭坚……

“道丧千载,圣远言湮,不有先觉,孰开我人?”朱熹评价周敦颐的话说得最中肯。周敦颐的“先觉”,是传统儒家的再次苏醒。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而衡阳是他的少年得意地。

▲西湖公园爱莲阁

为什么宋朝文化的黄金时代在衡阳起飞

公元1024年的一天,衡阳城外小路上走来一位稚子,他虽看起来面容枯槁,眼睛却闪闪发光。在道县为父亲守丧3年后,他要去湘南的衡阳城投靠自己的舅父。舅父郑向是衡阳城内的豪族,城内有大宅,有私人园林,有供家族子弟读书的私学。初入大宅,周敦颐内心忐忑,但好在舅父十分疼爱这个外甥,他发现他少而知礼,聪慧可爱,于是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经过12年的养育,当年的垂髫稚子已经长成立志传道的少年郎。

就是这个少年,日后解决了一个时代难题。唐代以来中国思想史上佛老日盛,儒家衰微,中国人固有的儒家道统遗落一旁,是他“破千年之晦塞”“发义理之奥蕴”,开宗理学,奠定了宋明儒学发展的新时代。一生著作加起来不过6000多个字,却穷尽宇宙人生真理,成为孔孟之后第一人。二程是他的学生,王安石、欧阳修是他的迷弟,朱熹、王阳明视他为偶像。他的一生,在崇尚英雄的历史语境中,显得有些平淡——没有生死考验,没有大起大落,但他如此深刻地构建了我们的精神底色,影响着一千年来中国人的生活。

▲周家大屋正堂内的匾额

他就是周敦颐,他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中国人的精神绝句。他在衡阳悟道12年,而衡阳也成为了中国儒学的重生地。


衡阳

少年周敦颐悟道之地

周敦颐走进郑宅的那一年,正是仁宗皇帝临朝的第三年。宋仁宗是宋代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他当政期间,北宋出现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无可比拟的黄金时代。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活跃于他的治期之内。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程颢、程颐一众文学巨擘、思想大家,争相登场,精彩绝伦。而在名人扎堆的北宋,作为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也是第一流的。

周敦颐的最大贡献是恢复儒学中断了近千年的道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恢复中国文化的儒家道统是士大夫们最迫切的心愿,但无论是中唐的韩愈还是“宋初三先生”,他们排斥佛老的方法都是带有偏见的谩骂,在思想深度上难以撼动佛老的地位,是周敦颐的脱颖而出,最好地完成了这项使命。宋代四大学派——濂洛关闽,他开创的濂学是居于第一位的。

▲耒阳市耒水边的周家大屋

周敦颐大约在30岁就写出了《太极图说》,用249字讲清楚了宇宙的生成等本体论的问题。

自视甚高的王安石,在少年时曾三次登门拜访周敦颐,都没见着,生气得直跺脚,说“我回家自己学”。到了中年,他自认为已经“通儒”,再次与周敦颐相遇,两人讨论了感兴趣的经学,王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

黄庭坚评价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朱熹为周敦颐造像作赞:“道丧千载,圣远言湮,不有先觉,孰开我人?”意思是圣人的言行远去了,没有周敦颐,我们怎么还能领悟圣人大道的神采。这是一众天才对另一位天才的赞誉。

周敦颐的天资展露甚早,幼时在道县老家,周敦颐就跑到离家数十里外的月岩,在孤冷的岩洞中读书思考。这件事,后来被称为“月岩悟道”。8岁到了衡阳舅父家,他更是求知若渴,衡阳便成为了少年周敦颐的悟道之地。


西湖公园

为《爱莲说》打腹稿的地方

周敦颐的舅舅郑向是一位饱学鸿儒,在他的耳濡目染下,周敦颐走上了明道求仁之路。

据说郑宅在衡阳城占地很大,距离衡阳文化地标石鼓书院只有600米,是妥妥的“学区房”。周敦颐是否在石鼓书院求学,已无从得知。不过对于书香门第的郑家来说,一般会在宅院之内开设私人学堂,但近在咫尺的石鼓书院,应该也迎来过郑家学子的瞻仰。

位于耒阳市耒水边的周家大屋是周敦颐后代的住宅地

出于对儒家道统的责任,舅舅郑向很注意引导周敦颐在传统经学上发力。他一方面给周敦颐传授易学系统,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一方面又一起探索“天人之学”“孔孟之道”的深邃道理。这些对周敦颐以后提出理学基本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对宇宙本体论的解释诸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等,很可能在他的少年时代就已经打下基础。

郑向十分疼爱这个外甥,甚至把官方封赏的荫补机会都给了他。为了让年幼的周敦颐有一个幽静的读书环境,郑向把自己的居住地从热闹的老城区,搬到风景优美、环境幽静的西湖南岸,以激励周敦颐读书。

听说周敦颐喜欢莲花,郑向就在西湖中广植莲花,并在湖边修建“读书屋”和“爱莲亭”。相传,衡州八景“西湖白莲”就与周敦颐有关,“西湖夜放白莲花”的典故和“白莲仙子戏西湖”的传说即出自他们舅甥情深的故事。

▲西湖公园的莲花,传说周敦颐在这里写出了《爱莲说》的初稿

2024年8月28日,我们在衡阳西湖公园见到水池中栽满白莲,莲花盛开,温润如玉。莲池之上就是爱莲阁,是衡阳纪念周敦颐的历史建筑。登高俯视,衡阳城尽收眼底。公园有周敦颐雕像与《爱莲说》石刻。对于养育了周敦颐的衡阳来说,人们更愿意相信周敦颐的《爱莲说》,腹稿其实在衡阳就打好了。


周敦颐一生平淡

最温暖的回忆在衡阳

随舅父生活12年,20岁时舅父病故,周敦颐得到一个荫补的机会做了一个主簿。根据《周氏族谱》记载,上任之时,周敦颐将自己的妻子留在舅母身边照顾,一照顾就是16年。待舅母终老后,妻子才到周敦颐任上与他相聚。可以说周敦颐对于舅父的感念是非常深厚的,衡阳的文化风情对于少年周敦颐也有启蒙之功,所以留在衡阳的周氏后人都称郑向为“恩舅”。

周敦颐的后半生一直辗转在湖南、江西等地做官。在南安(今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时遇到了程珦,当时周敦颐还只是一个年仅30岁的年轻人。程珦看他谈吐不凡,尤其对于儒家经典有深厚的见识,于是让自己的两个孩子程颐、程颢向周敦颐问学。周敦颐令二程兄弟去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让他们去体会“孔颜乐处”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境界。

▲位于衡阳市高新区的周家祠堂

这本是老师对学生的一句寻常之问,日后却成为理学鼻祖对学术巨子的提携,传为一段佳话。周敦颐的人格魅力也让两兄弟“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孔颜乐处”上升成北宋理学绕不开的一个经典之问,成为儒学发展中的一个著名学案。

周敦颐的晚年在庐山下度过。他在这里结草为庐,门前种满莲花。他把自己的感悟写成小书,传之后世,把儒家看待世界那种温暖目光传到人间,而这种春天般的胸怀又与他少年时在衡阳的温暖记忆分不开。


在耒阳

意外发现“周家大屋”

如今在衡阳城内,周敦颐的历史遗存只有位于蒸水河畔濂溪文化公园内的周子祠。

从宋代开始,周家后人就在此遥祭祖先。周敦颐离开衡阳去外面做官后,他的第三代孙周兴继定居衡阳,住在以前舅父为周敦颐建造的夏季避暑读书的地方,并把这里改建成周子祠,在附近置办田产,开枝散叶。此后周家又出了几个名人,第五世孙周洪官至南宋端宗朝吏部右侍郎,在南宋灭亡之际选择跳海以尽忠节,文天祥赞其为“千古忠义之首”。

▲周家大屋天井下的大缸

我们抵达周子祠时,祠堂大门紧锁,门前的荷花开得正盛。过去,衡阳祭祀周敦颐的地方很多,城内外曾经有5座专门祭祀周敦颐的祠堂,最后保存下来的只有远在城郊的周子祠。不过,我们在衡阳南部耒水边意外发现了一处周家大屋,让人喜出望外。

这个位于耒阳市大义乡东坪村的宅子面向耒水蜿蜒的河床,背靠青山。据宅子中生活的周氏后人讲,当年祖先们在耒水河中放排,做木材生意发了家,才有了这个大宅院。查阅史料,得知此大宅是周敦颐后裔第23代孙周德埴率五子常桂、常树、常槐、常材、常桥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开始建造,耗时三年建成,故又名“五美堂”。

虽然时光已经久远,但是周氏族人对周敦颐的缅怀氛围在周家大屋依然浓厚。

▲周家大屋一个门房上的对联显示与周敦颐的联系

不愧是做木材起家的生意人,宅子的立柱笔直雄伟,大宅布局讲究,采光极好,即使是溽暑,堂屋内也是清风徐徐。让人过目不忘的,是院落左侧厢房门楣上的“爱莲馨香”四个大字,透露着与周敦颐的联系。周敦颐去世后,种植莲花成为族人缅怀先祖的行为,“爱莲堂”成为族人的堂号。在耒阳周家大屋的正堂,房梁上悬挂的一排排的匾额,皆是称赞祖德、开示后代的格言警语。站在这里,遥想当年周子在衡阳悟道,儒学在这里重生,于细微处感受历史的动人细节,让人不禁心生欢喜,时光恰似清风徐来。


+

与自然时序同呼吸


文字|钱烨 孔晓芳(实习生) 王琳(实习生)

图片|钱烨

微信编辑|王琳(实习生)



往∣期∣回∣顾

长沙私藏赏秋地图,错过等一年


长沙出土的楚帛书,有希望归还中国了


湖南这座小城,凭一张纸改写世界2000年

湖湘地理
《潇湘晨报》湖湘地理周刊。秘境寻幽,踏古访史,借此点滴乡愁,触摸大地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