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湘江与蒸水交汇处的石鼓书院。
10年后,胡安国的儿子胡宏拒绝了秦桧的拉拢,在南岳山下改建文定书院,在人生的最后一年,一位少年叩开门扉,他望向少年的面庞,感叹一句:“圣门有人,吾道幸矣”。这个少年是张栻。
衡阳是中国书院文化的滥觞地。根据地方志的记载,衡阳的书院在唐代有4所,宋代达15所,元代5所,明代22所,至清有69所。著名的书院有邺侯书院、石鼓书院、文定书院、甘泉书院、船山书院等,时间跨度1000多年,长期在湖南“独领风骚”。它们把圣人之学从庙堂之上普及到江湖之间,造就了宋代文化的繁荣。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在《重修文定书院记》中说“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衡阳的书院成为中国人思想演进的熔炉。
邺侯书院石碑
衡阳的书院,背后往往有位著名的隐者。如近代的王夫之,宋代的胡安国胡宏父子,唐代的李泌,他们用自己的失意成就了衡阳的高光时刻。
如今,沿着梵音古道,至半山腰,仍有邺侯书院的古迹。这里竹林环绕,苍山叠翠,是个隐居的好地方。
时光流转,1200多年前,道冠簪发、青衣加身的李泌从这条古道走来(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易烊千玺扮演的李必的原型),在南岳烟霞峰下建“端居室”,以读书为乐,这是衡阳书院文化的肇始。李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宰相,一生出入儒道,在南岳归隐长达12年。如今在南岳福严寺虎跑泉上的“极高明”三个大字,据清代光绪版《南岳志》记载就是他所书。李泌被封邺县侯,世人因称李邺侯,他藏书的地方后人叫“邺侯书院”,韩愈游历南岳时曾写下“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的诗句,说明李泌当年藏书很多。
衡阳书院肇始于唐代,黄金时代出现在宋代,尤其是南宋,这一时期衡阳书院的代表是文定书院与石鼓书院。
与邺侯书院的创建背景类似,靖康之变后,遭受朝臣排挤的胡安国被罢免官职,他转而定居南岳,专心于教育事业。他最初在湘潭创办了碧泉书院,因仰慕南岳的秀丽风光,后来带着儿子胡宏在南岳紫云峰下修建学堂,撰写《春秋传》。胡安国去世后,胡宏子承父业,将书堂改名为文定书院。在文定书院,胡宏深入研讨儒家典籍,不拘泥于章句训诂,旨在经世济民,感怀时事。除了吸引衡阳本地人外,还吸引了众多湖湘学子前来求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张栻,从而开启了理学的重要流派——湖湘学派。
张栻回忆起自己的恩师胡宏,说他“优游于衡山脚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声名远播。后世学者评价胡氏父子“卒开湖湘之学统”。作为湖湘学派人才摇篮,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湖南近千年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皇帝两次赐匾
当胡氏父子在南岳山下苦心经营,衡阳城的石鼓书院已经显为州学。
宋代的石鼓书院因皇帝两次赐匾而名噪一时,石鼓书院进入鼎盛时期。
然而,真正让石鼓书院声名远扬的,是理学巨匠朱熹与张栻对石鼓书院的宣传。公元1167年,南宋理学中的两个思想巨人,闽学与湖湘学派的两位代表朱熹与张栻在岳麓山会面,中国儒学的发展迎来新的局面。而后作为湖湘学派的孕育地,朱熹与张栻分别给衡阳的石鼓书院作记,以鼓励衡州学子继往开来。
这段历史也被镌刻在石鼓书院的三绝碑上。三绝碑曾是石鼓书院的镇馆之宝,一绝为韩愈的《合江亭》诗,二绝为朱熹的《石鼓书院记》,三绝为张栻书写的韩愈与朱熹的诗文。然而,时光流转,古碑已不存。如今的“石鼓三绝”,是后人为纪念那段辉煌岁月而重建的。有句顺口溜说:“有书翻不动,有鼓擂不响,有字认不得。”那“有鼓擂不响”指的是石鼓,而“有字认不得”则是指禹王碑上那些无法解读的远古文字。而“有书翻不动”的大书,正是朱熹的《石鼓书院记》的石雕版本,上面镌刻的是书院办学的纲领性文献。
对于衡阳来说,石鼓书院最大的贡献还在于依托石鼓书院而形成的覆盖湘南地区的书院群。宋代,石鼓书院地位上升为州学,在它的周围,文定、甘泉、白沙、紫云、集贤、景行、船山等多个书院相继崛起,这些书院不仅在学术上互相借鉴,更在教育理念上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儒学文化圈。
明代大儒湛若水就先后五次到石鼓书院讲学,高扬心学旗帜,湖湘学子慕名而至,极大地推动了心学对理学的变革。不但湛若水对它青睐有加,王阳明的弟子也对它非常重视。嘉靖十年,王阳明的弟子邹守益来石鼓书院讲学,阐述“致良知”的思想,从学者蜂拥而至。
近代湖湘文化
十步之内有芳草,广厦所育皆英才。
衡阳书院对当地文化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是经史子集的作者,《宋元学案》中记载的湖南籍学者有56人,其中55人分布于湘水中下游地区,衡阳地区17人。这明显得益于衡阳书院的发展。
书院刊印传统保存了学术研究成果,传承了先贤们的学术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学术文化的普及。两宋时期,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的相继发明,为书院的印书、刻书活动提供了方便。淳祐十年(1250年),时任石鼓书院山长的林畊主持刻印了50余万字的《尚书全解》四十卷并为其作序。当时的石鼓书院除了刊印常见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外,还曾印过一些专志。尔后,历朝历代的石鼓书院山长都继承了印书这一传统,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经史子集和专志才传扬后世,为湖湘学脉的赓续提供保障。
书院,对于衡阳来说就是文化的矿脉。在这里,慕学之风广受推崇,论辩之锋激荡悠扬。一千多年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主旋律始终响遏行云、绕梁不绝。从衡阳书院流淌出的这汪文明之泉,一路卷起山花翠叶、星火流光,流经湘江、洞庭湖,最终汇聚成气势磅礴的江潮,涌入广袤的文明之海,为湖湘文化、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增添了光彩绚烂的一笔。
+
与自然时序同呼吸
图片|钱烨 衡阳市石鼓区政府
文字|钱烨 王琳(实习生) 孔晓芳(实习生)
微信编辑|黄嘉楠(实习生)
往∣期∣回∣顾
湖南这座山,是世界禅宗的“一代宗山”
为什么宋朝“文化黄金时代”在衡阳起飞
长沙私藏赏秋地图,错过等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