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韵酒趣 | 中国酒文化表现形式有哪些?
美食
2024-12-20 15:10
北京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那么中国酒文化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创作中,诗与酒形影相随,结成忠诚的伴侣,许多诗人因酒赋诗、饮酒赋诗,为中华文坛留下许多千古不灭的诗篇。
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 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中国是酒的大国,也是书画艺术的大国。嗜酒者并不都是书画艺术家,但书画艺术家大都嗜酒。书法、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表现色彩,强调顿悟、灵感的作用,天然适合酒的意识的生存。书画作品,可以在直觉和灵感的作用下完成,因而书画创作与酒关系密切。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他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换交替,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年来,酒的作用远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
从古至今,酒的贡献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朋友间的酣畅淋漓,酒可增情添义,夫妻间的交杯对盏,酒可暖爱温情,自己独饮之际,酒亦可解千愁,雄万丈。酒虽好,但一定不要贪杯,每天品一杯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