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我们小时候,经常会有一个和妈妈亲密互动的小游戏,用我们的小屁股蛋去贴妈妈的腰,每次妈妈都说特别暖和特别舒服,我们心里也美滋滋的。但现在的孩子,恐怕就没法再做这个游戏了,一模小屁股,一个比一个凉,有的虽不凉,但也不暖和。
从中医来看,屁股凉说明了下焦是寒的,我们可以再摸摸下半身的其它部位,如脚部、小腿、大腿、腰、小腹,如果这些部位平时普遍偏凉,就更可说明问题了。
肾居下焦,是下焦寒的主因。肾不仅是先天之本,也为脏腑阴阳的根本,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源头,对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功能起推动、温煦作用,当肾阳不足,就好像天上没有了太阳,整个身体就得不到足够的温煦,变得阴寒。寒性下沉,因此人体下半身的寒就体现得更加明显。我们也可以通过下半身的偏暖还是偏凉,来判断整体的阳气水平,推测肾阳足不足。
也就是说,下焦寒是寒在根儿上,“百病由寒生”,所以千万不要小瞧下焦寒!小儿的鼻炎、哮喘、湿疹、经常腹泻、夜啼、遗尿、久咳、生长发育过慢等等都是由此而起,成人的腹泻、水肿、畏寒肢冷、阳痿早泄、宫寒不孕等等直接原因也都是下焦寒,而由于寒引发的各种病症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如果发现下焦比较寒,一定要重视起来,积极调理。
肾阳不足除了会让人整体呈现出虚寒之相外,还会导致另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即上热下寒,表现为上焦经常出现上火的症状,如牙龈肿痛、口腔溃疡、口臭、心烦气躁、失眠多梦、脸上长痘、黄痰等等,但腰腹以下仍旧是发凉的。
上热下寒是由于体内阴阳不交造成的。简单来讲,上面的心火应该往下走温暖肾水,不让肾水太寒,而肾水应该上升以滋心火,不让心火过旺,只有这样才能水火既济,阴阳平衡。但如果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上边的火不能往下走,而下面的水又不能往上去,就会导致上焦热、下焦寒这种不平衡的局面。
这种情况如果用寒凉的药物来去火,则很容易加重下寒,而如果用一些温热的药物,又会加重上火,都会让上热下寒这种格局加剧。其实最稳妥的方法,不是用药,而是直接温暖人的下半身。
下半身是指肚脐以下的部位,不光包括下焦的脏腑,还包括小肚子、臀部、下肢等部位。
当身体的下半身暖起来后,肾水也会变暖,肾水暖起来后,才能温煦整个身体,祛除阴寒。而且还有助于肾水向上走,上济于心,让心肾相交,真正打破上热下寒的格局。
所以别管是整个都寒,还是上热下寒,都要让身体的下半身温暖起来。这不仅是调理的方法,同时也是重要的养生原则。
方法有很多,首推艾灸。
艾灸下腹部的气海、关元,后腰上的命门、肾俞、腰骶部的八髎,都提升肾阳,当然也有利于让上热下寒的局面得到改善,而艾灸脚底的涌泉穴,则更侧重于引火下行,改变上热下寒的局面。
左右滑动查看
热敷,可经常用红豆包热敷后腰到八髎这一片,还可以延伸到腿部、足部。
晒太阳,晒腰腹部、臀部、下肢、足部、足底。
光脚踩在暖热的土地上。
泡脚,能够温通脚部气血,也能起到让肾水变暖、引火下行的作用。
睡觉时穿袜子有助于脚部保暖,避免脚部受寒。
日常生活中则重在避免下半身受寒,一年四季均要如此。宁可过暖,也不要受寒。
我在《牛妈古法育儿启蒙》里写过一则案例,一个学生考大学的时候正当天气特别热,他每天一遍学习一遍用凉水泡脚,后来虽然考试了理想大学,但身体从此就废了,干什么都没力气。
可以说,下半身受寒,就会伤到肾,也就是我们的命根子。
所以光脚才在冰凉的地板上,夏天踩水、溯溪,冬天在冰雪上玩的时间过长,秋冬下身穿得过少、露脚踝、不穿袜子,等等这些引起下半身受寒的行为,都是在无形之中折损我们的生命之火,需要尽量避免。
秋冬是疾病多发季,需要我们提升正气,我们现在推出了“一对一健康服务”,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提升孩子的体质,平衡脏腑阴阳,提升正气,扫码加顾问老师,就能得到健康方面的指导:
近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