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诺奖得主,是这20年来水平最高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学术   2024-10-16 19:56   日本  
水平最高的经济学诺奖得主
作者:邓新华(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当地时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达龙·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鲁滨逊,以表彰他们在关于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经济繁荣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在我看来,这一届得主是最近的二十年来水平最高、最有新意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了。
制度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又是怎样影响经济繁荣的呢?在达龙·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鲁滨逊合写的《国家为什么失败》中,他们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进行解释。
他们把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分为攫取型经济制度、包容型经济制度、攫取型政治制度、包容型政治制度。
他们认为,攫取型经济制度也能通过资源转移,取得短期经济增长。例如,前苏联搞攫取型经济,把资源从农业部门转到工业部门,取得了短暂的高速增长,可是这种增长很快就潜力耗尽。达龙·阿西莫格鲁最钦佩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可是萨缪尔森曾预测苏联经济会超过美国,达龙·阿西莫格鲁对此大加抨击。
包容型经济是可以持续增长的,但是他们认为,包容型经济必须要求包容型政治制度来匹配。
因为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工人工资会升高,此时经济增长必须依赖创新(创造性破坏)。而创新需要发挥人们的个性。根据他们的研究,个人主义指的是个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追求个人利益,而非集体利益,个人主义对创新有相当大的作用。总之,创新源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开放和自由。 
他们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统治者,都希望看到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钱做想做的任何事,意味着统治合法性的增强,因为社会对你会更满意,也意味着更大的威望。”
但是,对于攫取型政治制度来说,包容型经济的高速增长,却会带来威胁。因为“当‘创造性破坏’的重要性日益增大时,新的利益对制度变革的要求增大,攫取型制度中的统治集团面对的变革压力也将加大。”如果不把攫取型政治制度升级为包容型政治制度,包容型经济制度也走不下去。
大家可以看到,达龙·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鲁滨逊提出的这一解释模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在转型国家、新兴国家,太多这样的现象了。有时候,攫取型制度还会反弹,使得新一代的青年们看不到希望。他们甚至都无法想象先辈们经历过怎样的增长奇迹。
但你要说这些观点有多大的突破性,其实也不见得。其实很多人都持有类似的看法。例如已逝的经济学家科斯,就特别强调思想市场的重要性。人们也知道,一些后发国家的政客的私心,扼杀了包容型经济。
在我心目中,什么才是经济学的创新呢?一个新提出的概念、模型,能够使经济解释更为简洁,能够节约人类“解释”的算力,才能称之为理论创新。从这个角度看,达龙·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鲁滨逊的研究并没有太大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意义。
但是,达龙·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鲁滨逊只是把人们“攫取型政治制度抑制包容型经济”的看法,用模型表达出来,这当然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这个模型能够节约人们“表达”的算力。这二十多年来其他的经济学诺奖获得者,比起他们来,大部分是差得远的。其中的很多获奖者还是干预主义的支持者。
如果阿西莫格鲁和鲁滨逊的研究能够挟“诺奖”之势,引起后发国家更多的反思,增加经济、政治中的包容性,那肯定是对人类的巨大的贡献。
阿西莫格鲁曾来中国演讲。他一再表示自己不是“中国问题专家”,但他认为中国并不是理论的例外。
在阿西莫格鲁和鲁滨逊的研究中,民主居于很重要的地位,我认为这是他们的成见。因为很多民主国家,也不是包容型经济。甚至原来是包容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经济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差。
另外,他们的模型也不应该仅仅适用于转型国家、后发国家。对于发达国家,这个模型也是适用的。
拿美国来说,减碳、动物保护、黑命贵、福利主义等等,越来越多的政治正确,政治上包容性越来越下降。这次美国大选,支持川普的,和支持哈里斯的,人数大体相当。也就是,美国人分成两半,打生打死。假如川普赢了,那就是哈里斯支持者的灾难;同样,假如哈里斯赢了,那就是川普支持者的灾难。一方的赢是另一方的灾难,这无疑说明了美国政治包容性的极速下降。
什么才是真正的包容性制度呢?那就是美国建国初期的州权自治、州之下市镇自治、乡村自治。那时候联邦权力小,你看不惯这个州的治理,搬到另一个州就是了,犯不着为总统选举打生打死。现在联邦权力大,你知道,对方赢了,一定会把他们的主张强加给你,你赢了也一样会把你的主张强加给他们,所以总统选举你必须赢。
中国改革开放无意中形成的地方竞争的非正式制度,其实也具有非常大的经济包容性。可惜的是,很多专家、学者不理解这一点,抓住发展中的问题攻击地方竞争,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趋向收缩与内敛。
无论如何,阿西莫格鲁和鲁滨逊的获奖是大好事。他们三观很正,跟新制度经济学很接近。如果经济学诺奖多让这样的学者获奖,说不定它能慢慢重建自己的声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