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郭郭~
慰问一下今天在北京的朋友们,赶没赶上雨下得天都白的时候,有没有蹚水,居家办公的就不用告诉我了。
前面在小红书刷到了一条笔记(小红书的推荐算法特别收敛,如果我连续看了几条相亲的,那么未来几天首页推荐全是相亲的)。
我在楼主描述的对面的男嘉宾身上,看到了太多的我自己。
我也有记录的习惯,不仅仅是出于HR的职业习惯,而是我感觉得把当下的感受和关注到的重点第一时间写下来,不然真的会忘记,也会混。
在写上一篇review的时候,我还重新补充了一下每一位都是什么原因挂掉了(有我主动挂掉的,有对方挂掉的,有默契两个人都选择挂掉的)。
在我有一搭没一搭的相亲进程中,高峰是在二三月份,前后一个月总共不到30天里,我见了9位男嘉宾。这其中还包括了一周的时间我没在北京。
那会儿相亲见面的频率比我找工作最高峰的面试频率都高。
差不多是2-3天内一个,最多的一周见了4位男嘉宾。
我其实感觉还蛮正常的,或者我一向觉得我自己的行为蛮正常的。
但当我把这条小红书往下划拉...
我发现这个问题各人之间的想法差异好大。
楼主应该是细腻、真诚的妹子,她会表达,她也会放弃,我要向她学习。
如果让我说多线程相亲的问题,可能一个是会有重叠性(道德层面的风险),另一个是更像在“权衡”、“挑选”,而不是“是他就是他”。
自问:有没有重叠?
有,太多了。
同时和好几个男生聊天,一早上起来收到了好几个早安,或者前一天晚上睡觉前还在聊天,于是发了好多条“我睡了”。
这在我的密集相亲期,是常态。
但这样并不会让我有道德上的太多愧疚、自责,也有可能是我道德水平低下。
我甚至觉得除了两人达成共识的“我们现在一对一地朝着要谈恋爱的方向严肃发展吧”,甚至暧昧也可以和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进行,只要自己觉得舒服。
看到有人发,如果聊一个人会伤心,那多聊几个就好了,你会发现自己变成了客服。
当然,我身边有朋友是道德水平高尚的。
他是即使现在正在聊天的女嘉宾似乎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他也想把这一位推进到头(也就是要么谈上了,要么完全消除了谈的可能性,俗称谈崩了)之后,再考虑要不要有下一位进入“接触中”的行列。
有一个例子可以举。
跟一位没那么熟悉的朋友约饭,我比约定的时间早了10分钟左右到,而他在约定时间之前的半小时以上就到了,并且也没告诉我。
我说你到得好早啊,久等了。
他说,我最接受不了卡点的人了,我都是提前blabla早早就到了。
表谴责。
有点像这个笔记,楼主用自己单线程的模式来审视或者说要求对方,虽然没有明说,但其实就是因为这个点没有符合自己的这个要求,所以放弃了。
“如果介意的话换人吧”
这句话好适合送给所有相亲搭子。
联想到了另一个我介意的点。
对于临时约见面的男嘉宾很没有好感。
我习惯性在APP上记日程,没有正事干的一周,往往周一就已经把“非正式”事项都安排好了。在密集相亲期,先保证尽量不连续两天见男嘉宾,然后考虑天气和白天的安排,选择合适的位置。
我不是100%的J人,P的成分也不少,尤其是出门旅行的时候容错率很高,所以显得很P。(简单理解,mbti里的J是强规划,P是弱规划)
不过虽然相亲对象临时约会减分,我的好友们临时约基本都可以接受,反而会认为临时约或者临时鸽也彰显了我们友谊的牢不可破。
跑题了。
一开始说我认为多线程的问题,一个是重叠带来的道德风险,另一个是“权衡”、“挑选”、“比较”。
包括我那个把每位女嘉宾的关系都“走到尽头”的朋友,也有这方面的考虑,认为一个人的淘汰不应该是“她不如另一个人”,而是“她不行”/“她不是那个对的人”。
然而,在我见过面的男嘉宾里,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因为“同时期见的男嘉宾里他不是最好的一个”,而淘汰的。
每个人的淘汰理由,或者通过理由,都是,完完全全他本人的客观条件、行为、发言来决定的。
男嘉宾们相互之间独立。
完全没有比较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这种比较就好比,我新认识了a妹子,会感觉a妹子比80%的女生都要更好看一样。
比较是因为客观情况和行为,本来就存在差异,即使我不是多线程进行相亲,而是单线程,依旧可以在时间线的前后发出感叹:这个男嘉宾相比较而言,情商真高啊。
韩剧《山茶花开时》
要是问我相亲这么长时间最实质性的收获(而不是偏自我偏内在的部分),就是通过见面的这些男嘉宾,我一步一步把理想男友/伴侣的画像变得精确了。
虽然现在很多依旧是倾向性的内容,但已经有更明确的多个雷区了。
比如我曾经觉得我几乎不看脸,后来发现,脸型太奇怪、眼睛太小、五官分配很迷惑的男生,确实一眼就想拒绝。所以现在见面之前都会问对方要照片(这个过程也很容易筛掉人,有的男生直接拒绝发照片,有的发墨镜照,难以理解)。
比如从行业、职能、专业上,有了更细化的“我肯定不喜欢”和“我更可能喜欢”的类目。
比如从运动、艺术、生活的平衡上,有了更明确的“怎样对待运动/艺术的态度我更喜欢”,而不是一开始笼统的,希望这个人有运动习惯,对艺术有兴趣。
很多很多。
如果后面有机会我用脑子好好总结一下,今天就是随便写两个。
那么在我愈发精确了画像之后,假如我经过全面的权衡、比较之后,才挑选了一个人,那么这是不是恰恰说明他不可取代?
因为这些不仅有客观,也有主观。我也看了那么多,而不是头脑一热拍拍脑袋决定我要跟你在一起。
假如我本来是一个擅长权衡、比较的人,但是遇到这个人之后,我突然觉得其他都不重要,就是他了。
那么这是不是也恰恰说明他不可取代,他跳出了我的行为模式和框架,非常显著地、存在着。
或许喜欢“权衡”的人,一旦做出决定,反而是更坚定的选择。
反正我自己应该现阶段是倾向于这样。
我也并不排斥对方是这样。
不过暂时我还接收不太了去做横向对比的,就是在《男生相亲黑话翻译》结尾放的,女一女二女三女四,身高长相工作收入家境全都列在excel里,让别人评哪个好。
我不会做这种动作,也不屑做这种动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