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郭郭~
“普通人该怎么生活是没有答案的,但生存有,现在社会生存的主要方式就是赚钱。”
——张根巨
工作永远是人类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有工作的当然要关注工作,不上班的再如何洒脱,偶尔也要关注自己“怎么没工作”。
工作与人生意义之间是什么样的关联,怎样对待工作,如何在工作中发掘意义或者自我实现,似乎是永久的话题。
可喜可贺,在宣布延迟退休之后,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时长又增加了n年。
在谈是什么、怎么样之前,要先谈“是不是”。
工作与人生意义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关联吗?
我认为不是。
人生意义的探讨基础是大脑进行了关于人生意义的主观思考,假如我并不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那么由于“我的人生意义”是由“我”赋予和定义的,自然人生意义就不存在了。
假如人生意义存在,那么工作一定与之相关吗?
我能想到两类人作为反例,一类是完全不需要“工作”来维生的人,生活在塔尖、天空中的人,除非出于追求事业不然可能不工作,也几乎无需考虑“工作”这种事情。
另一类是没有“工作”权利的人,比如大山里的女人,比如家里有婆婆瘫痪需要照顾的简庆芬,有“干活”的义务,但并不是能够获得劳动报酬的“工作”。
美剧《人生切割术》
那么把排除的情况说明后,来聊聊更普遍的几种状态。
1.工作就是工作,切割工作人格和生活人格,完全不在工作中寻找意义。
2.工作还是工作,但是没法完全切割开工作与非工作人格,偶尔尝试在工作中寻找意义,时而失败时而成功,失败了就抽离一些,成功了就深入一些,循环往复。
3.工作的占比较高,相当一部分人生意义是从工作中找寻到的。
4.人生意义几乎全部来自于工作中。如果问我“你是谁”,我会毫不犹豫,最优先回答我的职业/公司/岗位。
分得非常粗,假如让大家来做自评,会选哪个?
现在我会选2,我的努力目标是1,曾经我是3。
3的状态最初让我很享受,因为选择进入3意味着工作给到了我足够的正向反馈,我才会让他有更高的占比。
然而工作之所以称之为工作,本质上还是出卖自己的时间和人格,来换取报酬和对应的社会地位(和自己以为获得的“人生意义”)。
并不意外,我很快发现把工作当人生意义主要来源的可控程度不高,会影响工作体验和工作收获的因素过于复杂和多元,就像在大海里游泳一样,随波逐流甚至称得上是好的状态。
状态3的末期我经历过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再往后,虽然也有痛苦的挣扎过程,但最终调整到2了。
现在觉得2也有一点摇摆,偶尔还生出些不切实的期望,不如彻底进步到1来得痛快。
但也只是嘴上说说,我经常是拿不起也放不下,说不定过段时间我又重回3了也有可能。
电视剧《人生切割术》描绘了一家公司,员工进门坐电梯后,就会失去“公司外的自己”的全部记忆,只要你人在公司里,那么“公司外的人”也不能直接联系到你,即使是你的同事,今天没有来上班(没有走“切割记忆/人格”流程)的话,你的同事也无法在公司之外联系到公司内的你。
没有开始看剧,只看概念的时候,我还觉得这样挺好。
工作状态下的脑子和生活状态下的不互通,那意味着工作也不会蔓延到生活中,我的生活不会被工作所打扰。
然而,看了剧发现,其实支撑大多数人“保持工作”的点还是生活,因为需要维生,因为有自己爱的人在意的事情,所以才有“动力”去工作。假如把生活的记忆全部抹去,不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接受工作的“苦难”。
美剧《人生切割术》
我自己当过,我身边也有(过),一开口聊工作,就全是抱怨和负面情绪的这种人。
如果非要高高在上地去评判,三句话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第一句:合理设置自己的期望。
第二句:不要付出比收获多的东西。
第三句:不要管别人怎么想怎么说。
倘若只要听懂道理就能过好生活,那生活或许就没有现在这么有意义(有意思)了。
如果让我来具体讲一个建议。
从工作出发,问题千丝万缕,可控性低,跟人、行业、经济环境等等都有关系,唯独跟“自己怎么做工作”之间的关系没那么大。
所以我认为唯一可行的路径是从人生意义出发来考虑。
你认为你的人生意义在哪里,如何实现价值如何探寻意义。假如会有一部分会落在工作里,要不要控制工作整体的占比(占据影响到人生意义的比例)。
关注自己最追求的东西,真正看到自己在乎自己。
比如,我拆解我的人生意义,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每一时刻的体验感和心情,做积分。
那么我需要让我的每一时刻尽可能有更好的体验感和心情。
我当然觉得工作很重要,它既是一件相对持久的事情,又能给到我报酬。但当我发现他长时间、显著降低了我的体验感和心情,那我会去评估要不要舍弃它。
话说回来,我会思考“工作有没有意义”,“我的人生有没有意义”这些问题,本质上还是“闲的”,以及“有得选”。
对于从上学开始都是家里借钱、贷款,就等着毕业了赶紧找个工作干贴补家用的人;对于甚至都没有上学机会的,只能出来打所有人都能打的工的人;对于生活在没有“工作”这种说法的地区的人,我自己显得过于幸运了。
大家或许都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