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有2个大会,实际上可以看做一个,也就是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一般每个月都会开一次,不过4月,7月,12月会重点讨论经济议题,也是各位老百姓和股民投资者关注的,不过今年9月份开了先例一次,讨论了经济会议。随后开启了924-926的牛市启动行情。也就是当下经济政策的一个重大转向,态度的180度转变,从过去的保守,或者为以安全为第一,转为积极的态度,兜底民生,经济发展才是生产力。
而12月的经济工作会议更为令人关注,因为不同7月份的会议做中期调整,12月份呢则是对过去一年经济的回顾和下一年经济发展的展望。在12月份的政治局会议针对后续经济发展的大调子和方向进了之后呢,紧接着就会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分享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形势,讨论更加细节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方向。从过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来看啊,他基本会勾勒出政府对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后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政策重点以及各产业部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等等。
政治局会议召开时间,22年是12月6日,23年是12月8日,随后就是经济工作会议。也就是过去12月的政治局会议会在上旬,随后的经济工作会议会在中旬。而今年时间暂无公布,我估计要在本月中旬和下旬了。
除了2个大会,12月还有美联储议息会议将于12月17日至18日举行。搞不好我们会安排在美联储议息会议之后。会议时间迟点也好,让市场有更多时间炒作预期。
上周五,也就是月底行情,股市大涨,吹响反弹行情,而本周五继续放量中阳线,指数站上3400。但是会议早晚都会开,就像延后到美国大选出炉的11月初的人大会议审议财政部关于经济刺激化债问题一样,最终不及市场预期迎来大跌。所以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而内容上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量,一个画像。也就是2025年,我国中央财政的赤字率会定在多少,还有特别国债还会不会继续发行,经济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到底着力点在哪,方向在哪,是否会一改往日的供给侧改革,转变为需求侧改革的思路变更。
今天就让我们聚焦三个方向,好好聊聊这个重要的会议前瞻。内容重磅,事关所有的投资者,一定认真看。
01 美国贸易战和美元金融战恶劣经济环境应对
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了,懂王重回白宫,共和党大获全胜。特朗普的三大政纲对外加关税,对内减企业税和严控移民。反映了特朗普从他第一任上就开始一以贯之的思想。但是2017年和现在形势完全不一样了。这个自相矛盾的不可能三角,会使得通胀报表,导致美联储没有降息空间,美联储无法降息,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还息压力比例会达到历史高点,美债如果出现信用危机,那么美元地位就会不保。为了应对这个不可能三角,懂王幕后的马斯克成为政府效率部长,开局就是要砍掉70%公务员,财政整肃大刀阔斧,结局必然直接导致经济陷入衰退。所以最终的结局肯定会选择中庸或部分妥协。
而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这个在《特朗普当选后,你不知道的世界格局影响(完结篇)》也说过。必然存在,但是影响有限,跟2018第一次关税战比起来,一句话总结就是中国的企业和产业链应对起来更有经验了。也贸易战2.0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应该不会像2018年那么大。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企业的多元化,第二是中国产业链的升级。
首先从对美国的直接依赖,大家纷纷通过开始出来在第三方建设营销渠道发展新兴市场和其他的业务。那么六年之前,美国占到我们总出口接近1/5,现在只占中国总出口的14%。六年之前新兴市场只占中国总出口的1/3左右,现在呢占到了43%。中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了,减少了对美国的直接依赖。
然后是我们的产业链升级了。六年多前中国的出口产业链里面最大头的是苹果产业链。那就是手机,电脑啊,通信产品啊这块最大,这块确实在过去六年有一些转移多元化的现象,去东南亚和印度去市场。然而在我们跟踪的十二个大的门类的中国出口产品里面只有21个门类包含了高精尖的资本品,包含了汽车,锂电等新三样等等,中国在过去六年都增加了市场份额。也就是说中国产业链升级了,大家朝着附加值更高的方向发展。所以呢出口的不仅仅是加工部的手机,很多包括汽车,芯片,机电,高精尖、高附加值的产品都在迅猛的出口。
所以从这两个现象升级和多元化可以看出来,即使这一轮美国再次对华加关税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不会像2018年~19年那么大。18~19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受到关税对外围环境的影响而放缓了一个百分点。这次的影响有望小于上一轮。预计不会超过0.6%。
事实上,川普还没上台,就推特扬言对墨西哥和东南亚都要加征巨额关税,那么中国企业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重塑产业链出海在第三方生产也会受到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这个问题是个隐忧。事实上,还得回到美元当下经济问题,也就是对中国和对其他国家都加关税,再叠加他的严控移民和对内减税,美国面临通胀上行,经济下行的风险。这个杀敌800自损1000的操作,到底能否走得下去的问题。
其次川普上台后的货币政策走向如何,而美联储的会议是直接影响全球金融格局的大会,就川普的玩法,美联储甚至都要废了。所以12月的美联储议息会议,或许就是一次转向问题的定调。也就是提前预判“通胀继续上行”而做降息妥协,如此,未来甚至还有加息的可能,美联储官员最近“鹰”声连连,也是让美元指数在9和11月降息后,持续走高的最根本原因。而实际上美联储12月份仍旧存在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为什么?我早说过,当下美国就业市场降温,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预防性的降息也是前瞻性的降息。加上美债和美元信用问题。所以,12月份目前不降息和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都非常大。因为通胀预期和经济衰退预期同时存在,就看10天后的方向指引了。
外部环境如此,中国面临最长最严峻的房地产危机,使得货币政策几乎已经没有什么操作空间,也就是楼市下行,只要楼市不止跌企稳就没办法加息,而面对外部环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加息。而如果美联储中止降息,那个我们降息就无从谈起,无脑降息放水救楼市,只会让中美利差加大,只会加剧资本外流。导致实体经济更困难,失业率上升,通缩问题更加严峻。
所以中国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就回到了我们提到的九月下旬以来中国的一系列政策。到底现在这政策进行到哪一步了?对经济对市场信心的影响能不能立竿见影的起到回向,回到正循环的作用?
02 内部经济政策,如何实现经济打破通缩循环
首先我还是高度评价924以来一系列政策转向的积极意义。本质上他打破了一些相对悲观的投资者或企业的一个叙事方式。那就是过去三年多,很多人认为呢在中国就新时代之后。发展的重要性落后于安全,所以很多时候呢,经济增长居于其次,不太在乎了。我想啊924以来的一系列政策转向恰恰是基于了决策层对社会民生,对要解决民生托底问题,地方政府良性运转问题,老百姓对物价和资产价格的预期问题做出的重要的表态。所以他就一举打破了某些比较悲观的言论和观察者认为中国的发展远远不如安全重要了,结果导致的不管是外资投资者还是内资的企业家很难享受到发展的红利了。
对于9月下旬以来中国一系列的政策取得了多大的效果?以及后续要实现打破通缩循环,使得企业盈利,老百姓的预期回到正循环,还有怎样的政策可以期待?
目前虽然市场预期有了转向,中国决策层对恢复外资信心的重视程度也在迅速的上升。但是政策背后,长线资本。不管是企业家还是外资这些长线投资人他对中国经济的回升回到一个正向循环。还处于将信将疑的状态,认为已经出台的第一波政策还不足以完全打破低物价循环的风险。
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我说得房地产的问题,房地产背后的问题是债务问题,居民部门没有钱,刺激消费就是个伪命题,如何有钱?需要资产大大覆盖债务,而我国绝大多部分的局面财富就在房地产上。而能稳住房价的前提是有人愿意买房,要打破这个前提是对未来有收入增长的正向的预期。
所以,需要有人打破这个通缩循环,这个人是谁,中央财政!而如何打破呢?一个是重组债务解决存量问题,包括地方隐形债和房地产债。第二块是刺激增量,特别是消费,中间可以采取一些改革和刺激相结合的,比如说社会保障福利的充实的方式。第三步则是改革稳信心,稳定的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目前财爸已经跨出第一步十万亿地方债置换,债务重组迈出了第一大步,解决地方政府资金捉襟见肘的问题。接下来政策的核心就是如何重拾居民的信心,这里包括对未来预期的信心和当下敢于迈出第一步去消费,去买房的信心,怎么做呢?我觉得财政政策的发力点,应该从供给侧改革走向需求侧改革,也就是通过财政赤字发力民生和社保福利的改革。比如中长期的,5-10年,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医疗、入学、养老保障等,这样可以释放大量的预防性储蓄,对消费起到中长期的推动作用,加上短期的消费品以旧换新等补贴,定能拉动消费,形成物价预期的正向循环。随着企业盈利,居民收入增长,房价企稳。就有效化解了通缩循环问题。
我预计了明年整体广义的财政包含了表内的预算赤字率,包含了一些地方专项债和特别国债。会比今年额外增加两万亿人民币左右,这个是在地方政府化债方案以外的增量刺激。他会聚焦于比如说产业链的升级,比如说也涉及到一些房地产领域的库存收储和一小部分跟消费相关的消费品的以旧换新。而关于房地产收储的政策肯定要有专项债务,不可能全部中央出,可能会由中央来举债借低利息的钱,再借给地方政府来执行,甚至有可能有央企国企牵头来做,一地一策的方案可能性比较大。
中国房地产已经调整了4年了。07年美国次贷危机,12年走出来,通常房地产的调整周期就是4~5年,除了极个别的日本久一些以外,所以明年房地产进入第5个年头,是有企稳的可能。当下上海楼市不管是新房还是二手房都连续领涨,上海是有标杆作用的,而当下楼市最大的矛盾是供求关系的矛盾,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娃不买房,全国房地产库存堰塞湖在全国新房的库存还有2000万套加上二手房,4000多万套的库存,导致房地产调整不断。如果说中央政府出钱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去收购一二线城市的库存,把它改造成不成保障性住房实际上是一举两得的,既减少了库存的堰塞湖,又使得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有个极大的进展。我们测算了一二线城市的库存只有300多万套,那耗资2万~3万亿人民币,通过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迈出这一步,就能解决广大农民工居住在比较差的生活条件,甚至城中村里面的资产负债表迈出这一步。就能解决广大农民工居住在比较差的生活条件问题,也是社保福利的一项。
当然这个方向的改革可能不会那么顺利或者那么快,因为今年根本就没有看见实打实的动作,包括上个月的人大会议也是化债为主,房地产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具体的金额也没有详细的执行方案,只有3000亿规模的城中村改造目前是已经看到的。关于收储这个市场,地方本来就没有钱, 在举债收储,算不过来账,租金跑不赢利息,只能由中央政府来,这个边走边看,随着土地供应的急剧下降,我觉得2万亿收储够了,供需关系一旦逆转,房价自然而然稳住,现在就是房地产的相对低位了。这个事情很重要,中央已经考虑的很久,也提出了保障性住房的方案,肯定在琢磨更深层次的问题,相关的细则我预计明年两会前会有方案。
从过往十年的GDP增长数据来看,消费每年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占比基本都在60%左右,甚至以上是中国经济真正的压舱石,再加上外部环境贸易战2.0,启动国内消费大循环是重中之重,而内循环存在许多堵点,最大的堵点就是你喊话没用,需要拿出真金白银补贴,今年第二轮的3000亿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给予真金白银的补贴。一下子就起来了。
所以当下最直接的还是消费补贴,也就是两新政策,以旧换新和过旧换新。把补贴的范畴从耐用消费品的家电汽车拓展到更多的服务类的商品和快速消费品。我在知识星球的付费文章个股点评中有分析到汽车以旧换新带来的新增需求市场规模为2000-6000亿,而家电以旧换新有望激发新增家电需求3200-6500亿,加起来就是5000-1.2万亿级别的消费需求。
近期包括商务部,发改委已经表态研究政策接续,包括11月19号党委针对新政策,也就是设备更新和消费以旧换新。提及将研究提出未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的政策举措,待履行相关程序后适时公开发布。
11月21号呢,商务部将提前谋划明年的汽车以旧换新接续政策,因此2025年有望延续实施两新政策,预计会有3000亿以上且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消费品种啊可能扩大到家居,家装,家纺,消费电子等等。
当然耐用品消费刺激的延续性比较难,是会有一些延续的方案,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但是边际效应会越来越小,而对日用品,甚至服务型消费的刺激,则有望释放大量消费需求和提供居民的生活质量。
所以,本轮广义财政政策转向的核心是为了社会民生全面好转,是为了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兜底,打破经济通缩循环。
03 结构性的投资机会,特别是针对新质生产力
两央企获批发行共5000亿元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首期500亿已落地,可以看到除了通过中央提升赤字率加杠杆之外,央企加杠杆的大幕也正式拉开,这5000亿专项债后续的陆续发行重点方向之一就是支持央企发起创业投资基金,鼓励科技行业和国家鼓励的重点行业的发展。国家大基金三期3440亿,远超预期的2000亿,直接投入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还有华为的纯血鸿蒙,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我过的科技研发在加大投入,科技也在不断地解决卡脖子问题,也就是来自西方世界贸易战,科技封锁下的威胁,在进一步练好内功的要求之下,看到更多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包括近期层出不穷的金融支持并购重组支持科技金融产业一体化的相关举措。
大力推动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高效整合科技资源协同攻关,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制造、脑科学、深空深海等前沿领域,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实现新技术从“实验室”向“生产线”的跨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当下最现实的就是落地问题,高大上概念骗钱没用,需要能落地,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我们目前在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当属绿色生产力,新能源车,新能源电力,电池,储能等等。乘用车市场其实已经饱和,整体的预期大概只有2个点左右增长,而新能源车今年的增长预计是35%左右,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年增长率为24.8%。这是一块确定性很高的增量市场,但是川普上台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加关税,美国对中国新能源车加100%关税,还要额外再加10%,对墨西哥和加拿大新增25%关税,旨在全面打压中国新能源车。比亚迪已经在墨西哥建厂了,布局全球化产能肯定是正确的,即便是短期北美市场遇阻,我们还有拉美这一块。而北美市场,福耀玻璃已经进入,宁德时代也做过表态,只要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去美国建厂。玻璃,电池,这些属于汽车零部件,可能还好,整车厂基本没可能,所以短期北美市场不用想了,除非等到无人驾驶成熟,人家北美市场已经走在全球无人驾驶的前列后才有你卖车的可能。所以新能源车根本就不是一个汽车的问题,本质是科技,是新质生产力,背后是“无人驾驶”技术的技术制高点。当然我们早已布局飞行汽车,低空经济或许是另一个弯道超车的赛道。
新能源,除了北美,欧洲也是另一大消费市场,目前欧洲加征关税20%-40%,基本上也属于浅尝则已的情况,所以当下的市场新能源车格局,已经相对成熟,轮增长论故事都已经比较小,存在特别的利好可能就是贸易战以及新技术升级,不仅包括无人驾驶,还有固态电池技术、氢能源等等,
除此之外,目前最大的战场或许是高端芯片,这个直接决定了新质生成力中的基建问题,也就是算力。不管是比特币还是AI,都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持,AI号称第四次工业革命,其重要程度不亚于互联网。而从ChatGPT出来到现在,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大了,最大的问题是产业化问题,和新能源车相比,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迎来投资的爆发,A股大量新能源的投资公司上市,产业升级。而AI现在怎么赚钱?首先巨大的算力投资就是一个门槛,几百亿都玩不动,哪个企业可能通过一己之力做起来,还包括怎么商业化问题,做AI应用搞换脸诈骗吗?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迎来新的变革,国内的互联网大厂还在内卷互相挖人阶段,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办法,本身起点低,目前只能跟着海外做风险低,你出ChatGPT,我出豆包,你出Copilot,我大模型帮你写文档写PPT。
当然我们AI可以运用的场景太多太大,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载体之一,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投资风口。特斯拉、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纷纷布局,就连华为近期也宣布正式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资本市场也迎来了爆炒,我觉得挺好的,连故事都不愿意讲了,那么哪有人去畅想未来,小作文坏是坏,好歹也代表着一丢丢期待。虽然有时候对市场影响不太好,但是好歹远胜过那些恶意造假上市,上市就为了减持的大股东,从从早到晚就一心想着割韭菜的金融机构们。
04 结尾
一年过去了,上次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明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GDP目标5%,今年看要完成比较难,形势不容乐观。
我过去说过经济面临的严重的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投资不利,出口不畅的问题。zzj会议定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个是经济走出衰退的强有力政策。早在一年前关于经济,你不知道的残酷真相(一),我就说过这个问题,并且提出,只有加大财政和政府负债力度,才可以有效抵消需求降低的这部分。但是受限于地方城投债,隐形债务以及房地产卖掉收入锐减情况,需要拿出那份加大杠杆的勇气和信心比较难。
过去20年财政的赤字率上限是3%,甚至08年金融危机下的财政赤字率也仅仅3%,不过自从疫情开始2021年拟赤字率3.2%,实际3.7,今年实际赤字率可能接近4%。因为财政收入支出还是那么大,但是预期和实际收入相比下降了很多,中央也意识到经济问题的严峻性了。
而蓝部长在过去多次国务院财经办的发言中,一直强调,中央政府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但是没有具体透露数字。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本月经济工作会议前瞻,是否有勇气拿出一份拟赤字4%的经济刺激方案,值得全世界投资人的期待。
全文完!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就帮忙点赞分享
如果你觉得东方宇宙哥的观点尚可,就点个关注,关注宇宙哥,带你看不一样的财经解读!
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每个人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请各位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合理的投资决策!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