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行信證》和《歎異鈔》的吟味
瑞劔
第二篇:善惡和本願力
第三篇:唯稱教義和唯信教義
(一)唯稱和唯信
(二)如實修行相應(本篇)
八、信憑他力
《歎異鈔》的「唯稱教義」最明確顯示的是第十一章的御文,曰:
「由誓願不思議,思案出易持易稱的名號,保證說凡稱此名的人,必接引之。首先,彌陀大悲大願不思議,必能救我出生死,如此生信而念佛,是如來的回向使然,絲毫也不夾雜己見,故與本願相應,往生真實報土。」
此文中有「彌陀大悲大願不思議救度」者,是《御本典》的「歸選擇大寶海」的吟味。稱名本願之御示,一直吟味是頂戴「歸選擇大寶海」之文處,自然能吟味與成就文「聞其名號」之義是同一味。「唯稱教義」突破為「唯信教義」是第十章的「念佛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故」之文。
第三章曰:「自力作善的人,偏缺信憑他力之心,非彌陀的本願。然迴自力之心,信憑他力,遂真實報土之往生也。」
「他力者,如來的本願力也」(行卷)。「信憑」,是思靠得住的心,是依靠、投靠本願力、遵從大悲勅命的心。這是從「稱名本願」脫穎而出,立於「唯信正因」的御教法。「唯念佛」亦是恃憑他力(本願力)的心。此意,即一念的淨信,念佛亦是淨信原樣的「唯念佛」。又他力,是第一章的「誓願不思議」。「誓願不思議」最可靠。
十八願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有救度惡人喔。這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獲救的我該深切反省的。我,照因果之鏡,被淘汰,從成佛得道的聖者伙伴被淘汰的我,聽聞到「信憑他力的惡人最是往生的正因也」,不勝感激。「唯除」之意,曇鷥大師說這是在告知五逆罪等罪有多重,善導大師就已造業未造業,說這是抑止門的意思。已造沒有辦法,是未造以前的告誡。
九、即使不念佛而終
第十四章曰:「一生所稱的念佛,應思皆悉爲如來大悲之報恩謝德也。」
又曰:
「信憑攝取不捨之願者,縱有不思議因緣犯罪業未念佛而終,亦可速遂往生。」
細細思索上文之意,與《正信偈》的「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唯能常稱如來號,應報大悲弘誓恩」之意同一。又下之文與第九章的「雖心存留戀,娑婆緣盡,力無而終時,可往彼土也」之文符合,與《正信偈》的「一生造惡值弘誓,至安養界證妙果」的文意一致。
以上的文,是第二章「唯稱教義」的極致「唯念佛」還《教行信證》(大經法門)「唯信教義」之相。誓願不思議,可仰、可信。
至此,「本願名號正定業」還「至心信樂願為因」,正定業的稱名念佛與報恩行一如。如此《歎異鈔》一部,有如同示願海自爾的信心海展開之感。誠《觀無量壽經》的稱名念佛自《大無量壽經》(大悲信心海)顯現(從本垂末),又念佛行和諸善萬行於行行相對之戰得勝利,舉念佛凱歌,歸《大經》的本城(大悲信心海)(攝末歸本)。此如來大悲心展開的一大歷史縮圖,今見於《歎異鈔》,誠是可喜,有無法言喻的佳味。
十、如實修行相應與信念
「卷首和讚」:
「彌陀之名號常稱
信心真實獲得者
憶念之心恆不斷
佛恩報謝長在心」
這是如實修行之相。「如實修行」,曇鸞大師的《論註》曰:
「云何讚嘆,謂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指信、稱讚佛智不思議),如彼名義(聞南無阿彌陀佛的御名,信·讚嘆光明攝取之恩惠),欲如實修行相應(信知佛智和名號及光明的由來)故。」此稱名是「如實修行的稱名」,且此稱名原樣是「信心」之相。故《和讚》(曇鸞章)曰:
決定之信若不得
念相續必不成也
念相續既不成故
決定之信不得也(No.169·五一)
決定之信不得故
信心不淳鸞師曰
如實修行相應者
信心唯一成決定(No.170·五二)
「如實修行」的「讚嘆門」的稱名念佛(善導大師的正定業),此即「信心」之相,是「憶念」之相。這是「正信念佛」(信心的念佛),是「念佛正信」(念佛的信心)。這即是本願力的信心,本願力的念佛,亦是報恩的稱名念佛。《歎異鈔》的「唯念佛」的念佛,是如實修行的念佛。《信卷》(本):
「論註(曇鸞大師)曰: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之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非如曰月珠光但破室穴中之闇也。『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此文與《總序》的「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曰」之文照應,又對照《行卷》:
「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也。」
之文吟味,如實修行的念佛(信心)的意義更能明白。
即使稱名念佛,若我們的心是「若存若亡」(信心好像有,好像沒有,覺得能往生淨土,又覺得不能往生),這樣的念佛不能說是「如實修行」。
《和讚》(No.166·四八)曰:
「不如實修行云何
鸞師釋意甚善巧
一者名信心不淳
若存若亡不相應」
又,即使第十八願之意有誓言:「迎接稱名者」,或又說:「御保證:『迎接稱此名字者』(第十一章),己稱的稱名入功勞,認功績,思是自己累積善根,又想用稱名念佛的力量求往生的念佛,即使是一心專稱彌陀的名號亦不能契真實報土的往生。此是「化身土卷」(本)曰:
「雜心者,大小凡聖,一切善惡,各以助(助業。五正行中(一)讀誦、(二)禮拜、(三)觀查和(五)讚嘆供養)正(正定業、五正行中的(四)稱名)間雜之心稱念名號,良教(念佛)者,頓(頓教)而根(機,稱佛的心情)者漸機。」
之種類的念佛。這不能說「如實修行」。外相殊勝地自朝至暮稱念佛,自己亦以為依此稱名念佛的功續能往生真實報土。看在他人眼中,也都覺得此人是往生淨土的人,如上所舉,形相雖然是專修念佛,心是雜心而助正間雜(助業和正定業混雜)的人有。為往生淨土的目地而兼行助業和正定業的人,這是入於雜修之中的人,不是「如實修行」。
頂戴第十八願的大悲心,自然地出念佛的人,和第二十願的念佛,即入功致力於稱名,交雜自力心而稱的念佛,從外面所見,一點也看不出來。又自己也自認為能往生,但是一是往生真實報土,一是遂化土的往生。專修稱名念佛的人有此二種類,誠是容易混淆。這是親鷥聖人就本願分真和假,就經立三經的區別(顯義),就往生論三種的往生,就機立三機,開第十八願為真實五願,開顯稱名正定業的真意,建立至心信樂願為因(唯信正因,唯信獨脫)的法門,以製作《教行信證》的緣故。
容易混淆的是第十八願的念佛和第二十願的念佛。「彌陀之名號常稱」云云,是第十八願如實修行的念佛,是《歎異鈔》的「唯念佛」。
「誓願不思議懷疑
御名稱念之往生
宮殿之中五百歳
虛度光陰佛說之」
的念佛是二十願的念佛,是他力中的自力念佛,是不如實修行的念佛。
十一、非仰師教不可
佛經不是很容易明白的,聖人的御聖教要取其御意亦不是容易之事,非仰師教不可。《歎異鈔》的念佛也是愈吟味愈有深的意思。我也是終生常仰賢者的教示,如本書,我全部的注意皆傾向於「唯念佛」之一句。
十二、如來之言語
念佛不是自己稱,自己想該怎麼樣、這麼樣者,念佛是被稱,既不是自己的行,也不是自己的善。念佛出來的原樣,是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是本願力,是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的言語,是如來的大悲心,亦實是如來的運作。從顯說講,有《觀經》的念佛(第十九願的念佛),有《阿彌陀佛》的念佛(第二十願的念佛),這些和《大經》(第十八願的念佛)內容不同。大意地看時,全都看成一樣。又,實際上,若粗心大意,會以為自己的念佛是第十八願他力的念佛,而實是陷於第十九願、墮於第二十願,又無信心的念佛,幾乎皆是。
因此就念佛,我們應依聖人的教法,好好的窺見經文的「顯」的意義和「隱彰」(隱的真實之意)的意義。《化卷》(本)曰:
「彰者,彰真實難信之法(念佛即南無阿彌陀佛)。斯乃光闡不可思議之願海(佛智不思議、大悲不思議的本願),欲令歸無礙之大信心海(誓願不思議的信心)。」
誠是難能可貴的御言語。《歎異鈔》的念佛顯真實難信的法,顯不可思議的願海,是使入無礙大信心海的如來的大悲心。大悲心顯現處是「『唯念佛可被彌陀救度』地蒙信善知識之說外,別無子細(竅門)也。」的言語。
十三、佛的所有言說
本願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念佛是如來的言語。《信卷》(本)曰:
「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
如來的大悲心是大信心,信心是如來的心。《信卷》(末)曰:
「故知,一心是名如實修行相應。即是正教、是正義、是正行、是正解、是正業、是正智也。」
《歎異鈔》「唯念佛」的念佛,是如來的言語和如來的心一如,這通過聖人的人格具體的為我們顯現。
念佛往生是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法門,是稱名往生,稱名是正定業的教義及教化的方法,這是《觀無量壽經》的宗教。《觀無量壽經》是從「假」入「真」的佛經,說定善(坐禪)和散善(道德和戒律),最後廢之而結歸「念佛」一行的經。從表面看,是第十九願的經,從裡面看真實意與第十八願一致。
「行卷」御轉釋的「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信心)」傳承善導法然兩大師之教法,且是更作一展開的親鸞聖人教義。此作為往生正因是立於「唯信心」教義的教化方法。古來稱此做「大經法門」,又云「唯信門」。上之轉釋文與《正信偈》的「本願名號正定業(唯稱門),至心信樂願為因(本願的名號是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為因)」」之句同樣,彰顯法然上人和親鸞聖人的師資相承。
十四、唯稱教義的念佛和唯信教義
又依從恩師桂利劎老師的指導,明「唯稱教義」和「唯信教義」的區別,我們來頂戴《歎異鈔》。此兩門的區別在真宗學史上,又於我們的安心上,特別是於頂戴《歎異鈔》上,極其重要。首先於《正信偈》(源信章):「極重惡人唯稱佛」,是勸「唯稱名一個喲」、「稱名者往生」、「稱御名喲稱喲」的教義。這是「唯稱教義」。以「文類正信偈」頂戴,同樣是源信章,曰:「如來本願顯稱名」。
又「唯信教義」的例文,有《正信偈》(天親章)的:
「依修多羅顯真實
光闡橫超大誓願
廣由本願力迴向
為度群生彰一心」
和曇鸞章的:「往還迴向由他力,正定之因唯信心」是「唯信教義」。
十五、《觀無量壽經》和《大無量壽經》
「唯稱教義」是由《觀經》的説相,亦是善導大師「散善義」的「就行立信」的法門。「唯信教義」是依據《大經》所述的法門。在七祖中立於《大經》述法義的是龍樹、天親、曇鸞諸大師,立於《觀經》説法門的是道綽、善導、源信、源空諸大師。親鸞聖人的直接師匠是法然上人,但是特依天親菩薩的「一心華文」建立唯信教義。
十六、唯稱教義的念佛
《歎異鈔》的「唯念佛」表面是「唯稱教義」。「念佛以無義為義,不可稱不可説不可思議故」是「唯信教義」。這是《歎異鈔》的頂点、眼目。
《歎異鈔》之中,如下之文,其中的「唯稱教義」的色彩濃厚。
第一章:
「思欲念佛的心發起時」
「可勝念佛之善無故」
第二章:
「念佛外」
「念佛果真」
「念佛而墮地獄」
「取念佛而信也好」
第四章:
「念佛疾速成佛」
「唯念佛方徹底」
第五章:
「未曾念佛一遍」
「回向念佛」
第六章:
「専修念佛之輩」
「念佛之人」
「念佛不可往生」
第七章:
「念佛者無碍一道也。」
第八章:
「念佛於行者,非行非善也。」
第十章:
「念佛以無義為義」
第十一章:
「遇一文不通之輩的念佛」
第十二章:
「専修念佛的人」
「念佛為無能之人也」
「相應本願念佛之人也要」
第十三章:
「唯有善者可念佛」
第十四章:
「平時不念佛」
「念佛不退轉而可往生」
「不住正念而終,未稱念佛」
「又即使念佛,唯今随往生開覺之期近」
第十八章:
「説念佛能見化佛」
依以上的文可知《歎異鈔》説「稱念佛往生」的教法色彩很濃厚。
何故《歎異鈔》中「唯稱教義」的色彩很強呢?我覺得是因為當時在法然上人御隠後,特別就念佛,異義異説、異安心紛紛生起的縁故。信心不同不用説,信心的念佛(念佛的信心)特別混亂,異説異義盛行,故就念佛,特別因「嘆異先師(親鸞聖人)口傳之真信」而製作的是此部《歎異鈔》。
法然上人御隠後,「一念義」、「多念義」、執尋常、執臨終(正念往生),或以念佛為吾善根、以凡夫修善為往生之因、犯悪者無法獲救、不知如来本願的御意,置重心於自力作善的結果過了頭而誇賢善精進、不知誓願(本願)和名號之意,各式各様的異安心者出現。此故,才著作了《歎異鈔》。特別是於念佛,因為有太多人領解錯了,所以是「唯信教義」的肚子,而表面是「唯稱教義」的濃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