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既是落实党中央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部署要求的制度安排,也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举措,对于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农林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回信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围绕服务落实自治区两件大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着力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迎接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全面展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成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巡礼”系列专题报道,分享各学院(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共同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内蒙古农牧学院农田水利系,1990年更名为水利工程系,1999年农林两校合并更名为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院下设水利工程系、资源环境系、土木工程系、测绘工程系等4个教学系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水利土木工程综合实验中心)。水利土木工程综合实验中心下设5个综合实验室,共23个功能实验室。
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院、立德树人全过程。学院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驻河套灌区硕博士研究生流动党支部为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7人,高级实验师2人。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6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5人,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7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自治区培养“草原英才”二、三类人选12人。
学院现有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和智慧水利共8个本科专业,其中,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测绘工程4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农业水利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计划项目试点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009年、2015年、2018年)、农业水利工程(2014年、2018年)、水利水电工程(2020年)、测绘工程(2020年);土木工程专业为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自治区品牌专业有6个(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和测绘工程)。拥有自治区一流课程2门,自治区精品课程9门和自治区教学团队4个。现有在校本科生2195人。
学院各专业培养体现“厚基础、宽领域”和“大众化教育”的目标要求,针对学生生源的层次和对课程的不同需要,将课程平台分级设置,旨在不断建立和实施“大类培养融通化、基础培养规格化、专业培养分流化、分级培养层次化、导向培养精英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各专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多方面发展,允许优秀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选修攻读辅修、双学位等专业课程。
学院现有水利工程、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水利工程、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水利工程、农业工程为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水土工程和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水工结构工程学科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自治区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等创新团队10个。有国家定位观测站、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各1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水利类综合试验基地1个,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26个。现有硕士研究生258人,博士研究生86人,留学生(硕士)9人。
2023年共获批各类项目64项,总经费1.006亿元,其中:纵向项目53项,总经费9398万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其中重点联合基金2项、面上基金2项、青年基金2项、地区基金7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其中面上基金4项;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3项、课题1项,自治区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课题6项,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5项。获批高等学校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项目1项、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支持项目4项、高层次及优秀博士人才科研启动项目7项。横向项目11项,总经费662万元。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46篇,其中SCI收录59篇,EI收录23篇;申请专利17项,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24项,出版专著6部。
本科教育教学的举措与成效
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秉承“承藉禹风、囊萤酬志”,经过多年传承与建设,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形成一个示范引领和四个育人模式的特色和理念,具体如下:
党建示范引领
学院党委找准党建与业务相互融合的切入点,深化“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双创成果引领,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把“党建重点+业务重心”同步部署推进,开展党建联盟共建活动。积极探索院际、校地、校企党建合作模式,发挥党建对教学、科研、育人等引领作用,实现“学院+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学院构建了“党建引领+学术创新+科技服务”的“一体两翼”工作特色模式,以科研团队为单元设置研究生党支部,将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由学科带头人担任支部书记,以科技创新为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学院党委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挥了党的领导、引领、示范、保障作用。2018年学院获得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019年驻河套灌区硕博士流动党支部被遴选为首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2024年学院荣获自治区“两优一先”先进基层党组织以及首批自治区高校研究生样板支部荣誉称号。
基于OBE理念水利土木类专业群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基于OBE理念的“优秀校友进校园、行业/企业专家进课堂、青年教师进企业、学生实践进工厂、学生党建进基地”的新工科教学—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和遵循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水利土木类专业群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OBE理念、立足地区办学特色,具有多元化、全程化与持续改进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改进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制定并完善课程质量评价及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及评价办法,引入毕业生跟踪调查评价机制,增强用人单位及社会的监控与评价,实施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模式,融合教学管理办公室、专业认证与评估办公室、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职能,建立健全持续改进的保障机制。学院8个专业,4个专业属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专业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自治区品牌专业,1个新上智慧水利专业。
产教深度视域下
“课堂+实习+毕业设计+就业”
全过程实践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持续发力,注重总结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形成一套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理念,遵循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水利土木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给排综合实践教学团队从实践教学效果达成度出发,开展专业学生驻厂实习,引入“双轨教学模式下标准化实习体系”新模式,通过每周线上考核、中期线下考核、企业过程考核、实习答辩考核、辅助验证考核等5个环节,全方位保证学生生产实习质量,得到了自治区以及省外高校同专业的高度认可,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
依托测量与地质野外住宿型基地的宽视野实习育人模式
测绘类实习于每年度春季学期开课,包括测量学实习、大地测量学实习、GNSS原理与应用实习、工程测量学实习。实习基地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蛮汉山林场林业管护中心院内,基地具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实习场地地貌类型丰富、地物种类多样,自然、人文条件优越,是理想的测绘类课程实习场所。通过教授学生职业规范和环境保护意识,锻炼了学生团队的合作能力,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地质类实习基地位于万家沟流域内,是一个关系稳定、学习生活便利的野外实习基地。实习采取短期与长期集中相配合,学科交叉与学科互补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以实践教学为契机,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实习路线的优化重组和新路线的不断开辟使实习的知识负载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基于科研平台多维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新培养上,学院实施科研训练培养模式,基于学院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研究基地多的优势,将科研方法和科研体验融入课堂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验等环节,开展专业性科研讲座,设计科研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开展科研实验,进行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基于“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载体,融合“互联网+”、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科创竞赛活动,深入农牧区和企业生产一线,开展社会劳动实践、公益性志愿服务、发明创造、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科创竞赛中学知识、用技能,切实增强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来源: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李昊
编辑:刘思奇
策划责编:王丽 王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