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丨《甲骨学基础讲义(增补本)》出版

学术   2024-11-09 08:45   北京  

甲骨学入门读物

全面反映甲骨学内涵的概说性著作

《甲骨学基础讲义(增补本)》

沈之瑜 著;沈建华 增补

2024年9月出版

98.00元

978-7-5732-1282-5



内容简介

本书原为沈之瑜先生为复旦大学文博培训班授课之讲义,后屡经修订,成为一部综述甲骨学百年发展成就的专著。本书共13章,前述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史,中间几章则对甲骨的整治、甲骨文字的特点、卜辞分析、甲骨文缀合与辨伪、卜辞断代以及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等问题分别加以论述,最后对主要的甲骨学研究人员作一介绍。本书征引了大量史料,汇集了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有作者个人的一些创见,是一部比较全面反映甲骨学内涵的概说性著作,可以作为一部甲骨学入门书来读。

此次修订主要是在原书的基础上将注释规范、补全;增补学界重要书籍观点;补充新出土的重要资料等。


作者简介

沈之瑜先生

沈之瑜(1916-1990),出生于浙江绍兴,原名茹志成,又名茹茄、鲁楷。1935年毕业于上海私立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助教。1952—1958年先后担任上海市文化及美术协会副书记和新成区文化局局长,兼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副校长。1958—1985年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馆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及中国文物保护科技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受聘为上海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开授甲骨文基础课,现存著作《剪纸研究》《沈之瑜文博论集》。


沈之瑜先生和女儿沈建华

沈建华,1953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任安徽省博物馆助理研究员,1983—198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副研究员,1988—1990年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辅助研究员(非常勤),1991—2008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副研究员、副研究员,2008年10月至今任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研究员。出版论著《初学集:沈建华甲骨学论文选》。与饶宗颐合作编著《甲骨文通检》(5册),与曹锦炎合作编著《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甲骨文校释总集》(20卷)等。发表甲骨和清华简相关论文60余篇。


目 录

序(朱凤瀚)

 

第一章 甲骨的出土、鉴定与外流

一、甲骨的出土与盗掘

二、殷墟科学发掘的开始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盗掘

四、解放后殷墟在国家保护下的科学发掘

五、甲骨的鉴定问题

六、甲骨的外流

第二章 甲骨的整治、卜法、来源与刻辞

一、甲骨卜前的整治

二、卜法与卜辞

三、甲骨的来源和记事刻辞

第三章 汉字的起源与甲骨文构形的特点

一、文字起源的传说

二、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三、仰韶文化的刻画符号与大汶口文化的陶文

四、六书与甲骨文

五、甲骨文构形的特点

第四章 识字、释字和通读卜辞

一、前辈的经验

二、熟悉干支的重要性

三、通读卜辞要熟悉商代世系

四、甲骨文字的通假

五、卜辞中常见的同义词

六、卜辞中常见的祭名

七、关于卜辞的断句

八、关于夺字、衍字、误字

九、关于相间刻辞与正反两面相续

十、关于同文互足

第五章 卜辞的辞式与辞序

一、卜辞的组成部分

二、单贞卜辞

三、重贞卜辞

四、对贞卜辞和重复对贞卜辞

五、选贞卜辞和重复选贞卜辞

六、对选卜辞

七、三联卜辞

八、定型卜辞

第六章 卜辞的文法

一、名词

二、代词

三、动词

四、形容词

五、时地词

六、关系词

七、副词

八、助词

九、数词

第七章 甲骨的缀合

一、缀合的重要性

二、甲骨缀合以往的成就

三、必须熟悉甲骨各部分的特征

四、人工缀合法

五、电子计算机缀合法

第八章 甲骨文辨伪

一、作伪的历史和辨伪的方法

二、临淄孙氏旧藏甲骨“伪刻”说之平反

三、兒氏家谱的悬案

第九章 断代(上)

一、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的前提

二、怎样进行分期断代

三、关于整治断代

第十章 断代(下)

一、关于午组卜辞

二、关于组卜辞

三、关于子组卜辞

四、关于组卜辞

五、小结

第十一章 甲骨文所反映的殷代社会(上)

一、商王贵族与奴隶

二、农业

三、畜牧业与田猎

四、手工业

五、商业和交通

第十二章 甲骨文所反映的殷代社会(下)

一、历法、天象和气象

二、医学知识

三、宗教信仰

第十三章 甲骨文的研究经过

一、甲骨文研究的四个阶段和五位代表学者

二、文字考释方面的成果

三、综合性的研究与总结性的研究

四、其他各方面的研究

五、外国学者对甲骨学的贡献

附录 本书所引甲骨著录书目及简称

后记(沈建华)

再版后记(沈建华)

第三版后记(沈建华)


1997年初夏,我在访问香港中文大学期间,于中国文化研究所沈建华女士处得见其尊先君沈之瑜先生遗作《甲骨文讲疏》(即《甲骨学基础讲义》),洋洋洒洒,二十余万言,此系先生生前为上海复旦大学文博班授课之讲义,即将交付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因原稿系由他人誊写,建华请我校阅一遍,并属为弁言。沈先生是我素所尊敬的学界前辈,德高望重,我自知无资格对其大作妄加评点,然奉读书稿,得以领会是书之学术价值,并深为先生所费心血所感动,故愿意谈一下自己读完书稿后的几点想法。

殷墟甲骨文自19世纪末被发现以来,迄今已近百年,有关甲骨文的著录书籍与专题论著可谓汗牛充栋。然而这一学术领域仍有许多荒地需要开拓,无论是释字还是专题研究,都有不少难点亟待攻克。应该说,甲骨文的研究至今还是一门很艰深的学问。尽管如此,甲骨文的奥妙仍对一些有探索精神的青年学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并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

甲骨学的研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从古文字学角度研究甲骨文字本身,用考古方法研究甲骨刻辞的分期、断代及有关的占卜术,同时还包括运用甲骨文去研究商代的历史与文化。现在,要从事甲骨学的研究,不仅需要具备多种基础知识,而且要善于从数量浩繁的甲骨学论著中择取有价值的成果,不是从前人的脚底下,而是站在前人的肩上去攀登甲骨学高峰,这就需要有一本理想的指引门径的读物。

已出版的具通论性质的甲骨学书籍中,最早的是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1956),这是“文革”前仅有的一部全面介绍、论述甲骨学的著作。“文革”后又陆续出版了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1985)、王明阁《甲骨学初论》(1986)、陈炜湛《甲骨文简论》(1987)、王宇信《甲骨学通论》(1989)等书。在台湾则有严一萍的《甲骨学》(1978)。其中陈书虽出版最早,迄今已过四十余年,所论有不少疏误,但在论述的深度与广度上,现在仍未有著作能超过它。可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这部书并不好懂,因为其更适宜于给有了一定基础的研究者参考。王宇信的《通论》重在对以往研究成果作评述与总结,富学术史意味。王明阁的书则重在文字考释与对商史一些问题的研究,跳跃较大,并不系统。严一萍、陈炜湛二氏的著作亦具有较多的专题研究成分。比较起来,吴、潘二位的书虽名为“史”,但内容上则是较全面地介绍了甲骨学的基本知识,深入浅出,唯从总体看还是适于已有一定程度的读者阅读,对甲骨卜辞本身的阐述亦较原则、概括。

沈之瑜先生的这部《讲疏》,相对以上诸书有如下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特点之一,本书是目前所见甲骨学通论的著作中讲得最透彻、最详尽的一部,所讲内容中有的是治甲骨学多年的人也未注意到的。例如第五章将甲骨卜辞按贞卜方式分成若干类,对其反映的占卜方式分析得极为细致,从中不唯可以了解不同类型卜辞的构造,更可窥知当时殷人占卜方法及占卜时的心理。又例如第四章专讲识字,先介绍前代学者经验,然后说明要认识甲骨文字、通读卜辞必须要熟悉干支;继而又根据多年来钻研甲骨卜辞的心得,逐一讲解阅读卜辞时必要的知识,诸如常见的同义词、常见祭名、卜辞中出现的夺字、衍字等特例及同文互足等特点。这些问题,治甲骨学的学者们虽亦多会遇到,然极少有人悉心总结归纳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更少有人写出来启导后学。我相信本书的读者们会从中得到许多极宝贵的启示。如果是初学者,在研读甲骨文时便会少走许多弯路,同时也可体会到治甲骨学与治其他专门性极强的学问一样,不应浅尝辄止,不单要掌握其中一般带规律性的东西,更应该了解其特质,这样才有可能走进甲骨学的殿堂。

特点二,本书原为授课讲稿,故章节安排很合乎教学规范。全书大致可分作八个单元:(一)第一章,系统讲授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这是治这门学问必要的前提;(二)第二章,介绍甲骨占卜术与甲骨刻辞,说明甲骨文的性质与类型;(三)第三、四章,从古文字学角度讲解甲骨文字构形的特点,将识字放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作为研究甲骨文的基础;(四)五、六两章,论卜辞结构,并从现代语言学角度讲卜辞文法,将学习甲骨文字与读懂卜辞相联并行;(五)七、八两章,论缀合与辨伪,也是甲骨学的重要知识;(六)在上述基础上,又用两章(九、十章)篇幅介绍当前甲骨学研究的焦点——甲骨断代问题;(七)十一、十二章构成第七个单元,指导读者如何运用甲骨文治商史;(八)末章,即十三章,讲授甲骨的研究经过,主要介绍甲骨学研究的几代学者。从全书的章节安排看,结构显得更为紧凑。即使是以前对甲骨学这门学问知之甚少的读者,如下工夫钻研本书,按照上述章节循序渐进,亦能较快进入甲骨学的研究领域。在目前已出版的同类著作中,我认为本书是最适宜教学与自学的。

第三个特点,是引用多种资料,丰富而翔实。从本书中,读者不仅可以读到大量从各种甲骨著录书中遴选的典型甲骨卜辞及前人有关考释成果,从中学习到识读甲骨卜辞的基本方法,而且可以了解中外研究甲骨文必读的重要参考书与必备的工具书内涵。甲骨学的著作丰富虽是好事,但初学者却往往不知该选择哪几部书作为必读物,或读了也不易掌握要领。本书用了一定的篇幅援引一些重要参考书之精华,并介绍其学术价值之所在,提醒读者在读这些书时应注意的问题,因而亦起了文献导读的作用,使读者清楚地了解攀登甲骨学这座高峰时应如何避开荆棘,沿着前人已开辟的蹊径拾级而上。不独如此,本书还收入了作者自己在研究过程中使用过的第一手资料,最明显的例子即第七章“缀合”,利用了上海博物馆等处所藏甲骨实物作依据,用照片展示缀合之得当与否,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资料尤其宝贵。

本书不仅具有上述三个特点,而且蕴含着作者研究甲骨文中一些非常重要的体会与创见。例如第五章,按照商人贞卜方式,分卜辞为:(一)单贞卜辞;(二)重贞卜辞(单列、多列);(三)对贞卜辞(重复、单列重复、多列重复);(四)选贞卜辞(重复、对选);(五)三联卜辞(重贞、对贞、选贞卜辞结合体)五大类,内含若干小类,并为每类卜辞列举了典型辞例。据我所知,这是目前从占卜术角度分析甲骨卜辞类型所采用的最系统的分类方法。对于殷墟卜辞,一般研究者只注意到对贞形式、选贞形式,或了解殷人为求得某项占卜结果会一事多卜,但究竟当时占卜时具有几种模式,即占卜形式有无规律性的东西,可能并未注意,或不求甚解,因此不能完全理解卜辞,在碰到本书所云较繁赘的占卜形式(如多列重贞卜辞,特别是可能分刻于数版的“三联卜辞”)时,甚至辞序都可能排不顺,以致错误地理解卜辞。所以通过本书这种科学的分类,可以使我们对商人占卜方法有一种规律性的认识,并从中体会到与之相关的宗教心态,而只有如此,我们也才可能完整地把握占卜过程并深刻地领会占卜事项的内涵。除此以外,由于作者对占卜形式有细致的观察,因此书中提出的一些有关占卜次序的看法也是有启发性的,例如第五章讲到对贞卜辞时,提出“以先反卜、次正卜为常”,讲到选贞卜辞时指出受祭对象按世系为序,用牲则由小数至大数,时间上或自远至近日,或由近至远日,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发现。又如第五章论黄组卜辞中“五祖型卜辞”(即卜问用一定祭法专祭武丁祖甲、康丁、武乙、文丁五个直系先王的卜辞)内“康祖丁”“文武丁”两祭祀对象的发现,也是一个创获。

人们常言“文如其人”是讲文风与作者气质的接近,事实上,不独文学作品,文史考证文章亦如此。本书讲疏甲骨文,凡重要问题均讲得极具体而深透,一丝不苟,完全与沈先生一贯的学风相合。70年代沈先生与郭若愚先生曾合作重新整理戬寿堂旧藏甲骨,目验甲骨两千多片,与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一书拓本逐一核对,纠正是书错误六十余处,其治学严谨如此,实为后学楷模。我想,读者通过本书不独可以学到有关甲骨学的基础知识,也一定会感受到前辈学者之优良学风。

1986年秋我在山东长岛参加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有幸与沈先生会晤,得以面聆教诲。先生当时身体显得较弱,但精神还是很振作。今披阅书稿,先生音容笑貌犹在眼前。过去曾见一篇文章中讲“学者永远活在他们的著作中”,现在愈觉是言甚深刻。谨祝本书早日付梓,既嘉惠学林,亦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朱凤瀚

1997年7月


转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公众号!

识别海报二维码或点文末

“阅读原文”可购买!

发现更多好书,收藏“文献足征”微店!

进群加ziting606!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