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A是我来伦敦去到的第二个探戈俱乐部,这里的负责人分别是一位印度裔和一位罗马尼亚裔的老师。大概是因为她们本身是小众族裔,所以对所有人都非常平等且友好,在我刚来伦敦不久时,她们用热情完全接纳和包容了我,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友善。到现在我也坚持认为,这里是全伦敦最种族平等、对待新人最友好的探戈俱乐部。
在一年的时间里,我在这个俱乐部里认识了我最好的朋友Monika、吃到了很多顿Simon做的饭、跟我跳舞的朋友们在每天晚上都见面一起上课、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看了很多大师的表演,上了很多大师课。我的探戈不断进步,又不断发现自己在探戈里的弱点。
大概我也是赤诚温暖的人,我跟我的舞蹈老师和朋友们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情,这种友情到了,大到什么决定,小到生活里的琐事,都可以相互分享的那种。
12月初的时候,我在学校遇到了一点困难,本来想自己解决。到了自己解决不了那一步,我开始向外求助。我有点疲倦,有点声嘶力竭。后来学校关门了,我陷入绝望当中,但是又没有办法,只能都问问身边的朋友,看看谁可以帮忙。
平安夜当晚,我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我觉得没有办法不说的情况下,把这件事当面告诉了我的老师,问他有没有办法解决。
他叹了口气说,会帮我想一想,然后就没有后续了。
看到老师的反应,我知道他不会帮忙,就陷入更深的失落与绝望当中。
我依然去跳舞,是因为不管事情有没有转机,日子都要过下去。
朋友都在帮忙,海王朋友上门帮我改简历,Monika帮我想话术,David帮我找各种各样可能的机会。我甚至在圣诞节收到了一笔来自朋友的现金,说要帮我渡过难关。
我的老师却无动于衷。
当我再次走进教室的时候,老师问我,你的困难有转机了吗?
我说:没有。
我非常平静地换鞋、上课、练习。
我专注在舞蹈上,却发现后面有双眼睛,一直在盯着我,盯着我的变化,盯着我的背,盯着我的姿态,盯着我的拥抱,盯着我的双腿。
我刻意不去看他。
真诚是我亲近人的标准。
当我知道他为了保全自己,选择不帮我的时候,我已不信他。
在无比平静中发挥地异常好,平静的力量超过了以往所有的练习。
谁知道在无意中转头看到老师的时候,他大概以为是真的要跟我道别,眼睛里,是深深的愧疚与不舍。
当我看到平时那个冷静又冷酷的人,流露出这种眼神的时候。我在那一刹那突然理解了他人,我突然感到,或许不是我想的那样,是他真的没有办法。
看到老师如此动容的神色,我脑子里都是李白的: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表面上正常地上着课,心里早就在嚎啕大哭。
一生狂放不羁,只低首谢宣城的李白,到了谢亭也写诗哀叹离别。谢亭是谢公亭的简称,相传为南齐诗人谢眺所建,在现在安徽省宣城市。谢脁曾在这里送友人范云,后来谢公亭就成为千古流传的送别之地。
这当然证明李白对谢脁的崇拜无处不在,除了今天这一首,李白在金陵的月下还写过“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后来也写“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句简单的“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竟然让我想到,这个给我快乐与自由的教室里,或许我再也无法进入。我再也无法见到,我严厉固执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我触及不到温暖的拥抱,在其他地方受伤了也没人抚慰。
当年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就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这两句写的是眼前令诗人“生愁”的寂寞。当年偶像离别的地方还在,自己却永远无法见到他。
就好像,所有的一切都那么好,我们却无法永恒地持有它。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危机出现在生活的平凡与琐碎之中,似乎这就是整个人生,是老天爷给我们每个人的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
李白把他那种怀古人而不见的怅惘情绪涂抹在景物上,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引起人们的遐想。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在这个在熟悉不过的教室里,有我们每天都见到的熟悉的人、音乐、地板和灯光。
李白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自己偶像谢脁的风貌,沟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而我呢,我在一片混乱里理解了我的老师,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为难与愧疚,看到了不舍与无奈。
课程最后,我们跳了一支舞。
回到专业技巧上来,老师一秒收回了他的愧疚与伤感,又变回了原来那个严格固执的老师。
比起满怀愧疚的眼神,我还是更能接受老师的严格与固执。
当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我对老师情绪清晰的感受,我就变得无比动容。不管生活如何艰难,处境如何窘迫,当你依然感到被温暖着,就还没有失去希望,不至于绝望。
(下面两条视频,是我在几个月之内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