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逝世923年纪念:​祝你也好,在这”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里

文摘   2024-09-04 17:55   英国  


定风波
宋 ·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文|  洁弘
年少时喜欢过李白奇幻的想象与仙气,也爱过李煜的忧郁,迷恋过晏殊的缠绵温柔,却唯独没有喜欢过苏东坡。
真正读懂苏东坡时,我已经越过了人生洒脱不羁、被父母庇佑的青年时代。
一个在温室里呆了太久的人,突然某一天被丢到了隔着家大半个地球的地方,重启人生。
作为一个“不幸”的独立很晚的人,我在年纪稍长的时候,还重新犯了其他人在或许在18岁时犯的错,走过其他人或许在20时遇到的挫折,遇到过其他或许在24岁时悲凄无助的时刻。
为什么老人说“年轻就是本钱”。自己真正遇到才知道,因为年轻的时候,对抗挫折的能力强。年纪渐长后,精力、效率、记忆力、包容痛苦与失败的能力,都在下降。
但我尴尬地被丢在了路的中间,不得不继续走下去。
因为再也没人依赖,也无法依赖,不得不一件件地事情去独立处理面对的时候,我又“幸运”地在在这种逼迫和“眼泪”中逐渐建立起所谓的“自我本真”的东西。
在真正“成熟”后,我似乎更能平静下来,以平和的姿态接受一切的发生,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也更能理解和包容身边的人。
前几个月的一天,我在家里平静地看书,看到窗外Central London的日落,想起苏东坡写“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突然很有人生的共鸣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也就是1082年三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当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东坡跟朋友一起在沙湖道上游玩,却赶上了下雨。友人们感觉到很狼狈,带着雨具就先走了。只有东坡不那么觉得,她坦然自若、缓步而行,还在途中写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为什么不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呢?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穿一身蓑衣就可以任凭风吹雨打了。
春风微凉吹醒东坡的酒意,微微有些冷。东坡在山里继续走了一会儿,山头初晴的斜阳就冒了出来。他徐徐回望,发现他走来的那片风雨萧瑟之处,早已也无风雨也无晴。
以前每次读到这首词,都觉得“何妨吟啸且徐行”很巍然大气,“料峭春风吹酒醒”很清新可爱,“一蓑烟雨任平生”很豁达乐观。
但是现在我最喜欢的,是那种经历过一切的淡然与洒脱,这也是苏轼影响了我们后代人一千多年的精神力——”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才45岁,才到了他口中“黄州惠州儋州”的第一个被贬地,还没有经历他人生真正的困难,就能有这样超然洒脱的人生智慧,他后期的冷静与豁达,在这里就能预料到。
我回忆起多年前,我给一个朋友在春节里发祝福短信。他说他的母亲快去世了,他守在旁边等,然后发出“生老病死一场空”的感叹。
即便“生老病死一场空“的说法更消极,但与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里想表达的本质含义其实是相同的。
我与当年发送祝福的朋友,已经多年没有联系了。但是我始终记得那句话,每每想到那句,就觉得人生的种种经历没再有什么可怕。因为这样,也多少放下了些人世间对于名与利、前程与各种关系的执着。
千种方式,百种遗憾,到最后都是殊途同归罢了。
所以,即便我们现在的人生状况,多凄凉悲惨,或者多繁华驰骋,也都不必自怨自艾、或者志得意满。
只要想到,一切都是过程,我们不如平静地,以轻松的态度去歆享与接受当下的每一秒,管它是风是雨是晴,便是最大限度地挥霍与赢得人生了。
不管现在读到这篇文章的你在经历什么,是在困境里痛苦,或是在辉煌时快乐,在苏东坡逝世923年的今天,我都用东坡的词祝福你,祝你也好,在这”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里。

别忘了点个“在看”吧👇

你好,我是洁弘。关注我!

每晚,为你读诗。


往期文章推荐:在脚都踏不下地的新家,想起辛弃疾写“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

洁弘读诗
一个人总有一天会令你感到山穷水尽,一个佳句的意蕴却永远新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