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 ·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前几天眼睛过敏了,一个人半夜醒来,双眼通红,百爪挠心,在房间里又痛又烦的时候,想到柳宗元以前写过“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突然内心就被柔软的思乡之情所充斥,觉得恰好符合我那刻的心情。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首诗。
柳宗元,出生显赫,家庭世代为官。年轻时仕途得意,平步青云,也少有才名。只是因为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便自此长期遭受贬谪与流放。
永贞革新失败以后,“二王八司马事件”发生,所有革新运动的主要参与者都被贬谪。十年后,有的人已在贬谪地惨死,而柳宗元与其余五人被例召回京,但此时,其六人早已脱离了朝廷核心政治圈,因此又再次被发放为边远地区刺史。
这些经历与早点顺利的人生境遇有很大的改变,柳宗元也因此身心遭遇重创,40多岁就抑郁而终。
在这种人生际遇下,柳宗元登高远望,“看到的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似乎在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也似乎显得可以理解了。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大概徘徊在柳宗元后期被贬永州司马至柳州刺史期间。而鉴于他这首诗里对山景的描述及情感表达,我认为是柳宗元后期被贬广西柳州所作更为可信。
之后苏轼也来到这里,登上山顶以后,想起柳宗元在这里写的诗,也写到:“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柳宗元对“海畔尖山似剑芒”景色的描绘,并非虚言。
比起似剑芒的景色,柳宗元的内心也有些刺人心肠。古代柳州的边远与荒凉,不知归期,使柳宗元产生了“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慨。
他在写这首诗之前,也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表达无法回到首都的自己对亲友的思念之情,而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亦有相似之处。
去过广西的人,就知道那里的山峰别具风格,一座座小山拔地而起,看起来也是光秃秃的。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诗人见到这千千万万座群山,而自己却只有一双眼睛去眺望京国与故乡,不能表达头脑万分之一的渴望。所以他希望自己化作千千万万个分身,散落在成千上万的群山山顶,去眺望故乡,来表达强烈的思乡之情。
最后这句有强烈的美感,也有强烈的情感,一个三四十岁的人,不知道是怎么含泪写下这首诗的,读起来有心酸,也很打动人。因为强烈思想之情带来的想象力,让这首诗一千年后依然也那么动人。
我在病痛里的境遇,当然比柳宗元要好上许多。只是骤然醒来的夜里,被浓重的痛楚所牵引的时候,还是会有强烈的思乡之情,甚至在某一个情绪点袭来时,会有一秒想要回国的冲动。
可一秒也只是一秒,冲动终归是冲动,当一切平静下来,我意识到不管在哪里,该发生的一样会发生,情绪都是暂时的。
我知道情绪和痛楚都将过去,只是在午夜醒来时,我还是会打开窗户,静静凝视那一轮离家千里的明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