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24/67656的热度下降,也谈谈对于“优绩主义”的看法

2024-11-19 14:29   北京  

这篇文章大量废话,对高中生没有什么营养,所以高中生可以退出~

趁着24/67656事件的热度下降,也谈一谈我对“优绩主义”的想法。

前情提要: 浙大官微为24位获得竺可桢奖学金的同学发推,标题中写了“24/67656”的字样——来表示他们在浙大全体学生之中的出类拔萃。这一行为引起了许多校内学生被置于分母的不满,也引起了社会的激烈讨论。

那么,什么是优绩主义? 简单来说,就是认为社会和经济的奖励应该依据个人能力、成绩等等来分配: 最好的资源、最好的工作应该给成绩最优秀的人,也就引起了大家对于“成绩”的疯狂追求。例如——中学卷考试分数,大学卷gpa,研究生卷顶刊发表等等。

如今随着年轻人的“觉醒”,网络上有了越来越多反对“优绩主义”的声音,他们认为人生应是旷野,不应被成绩所绑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应按成绩分优劣;大学生活应是不被定义的,应该追求自己的热爱。

但是,反观网上这些年轻人的主页,大多又打上了令人尴尬的tag:“高考690,pku22本,zju博0,国家奖学金”乃至于“gpa3.95/4,rank1/200,本科已发顶会4篇”等等。不禁让人反问:既然反对优绩主义,为何要将自己的学历、成绩摆在如此显眼的地方来概括自己?

前些年网上流行一个词“祛魅”。但点开推文,却又是什么“研究生考上北大后,对高学历祛魅了”;“入职字节后,对大厂祛魅了”;诸如此类莫名其妙的文案——一边炫耀,一边祛魅。假如你本科非985,又说对985祛魅,又会被人嘲笑是阿Q的自我安慰。

其实大部分人,仍然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境地。希望从思想上进行反省乃至于觉醒,但本质上仍然在用优绩主义的传统思想定义自己。往坏了想,很难不认为这是一种“自我以上众生平等,自我以下阶级分明”。一边觉得都在北大,gpa3.9和3.7没什么区别,一边又觉得自己考上北大本科,就是比那些没考上的人牛。

优绩主义,催生了许多恶性内卷。但谈起什么是“恶性内卷”,其实大家也很难说清。许多人只在自己在意的领域内卷,然后嘲笑别的赛道的人在无意义内卷。例如某些同学喜欢学术,觉得只有发文章才是牛逼,对于某些爱做社会工作的同学嗤之以鼻。某些同学喜欢实习,觉得只有实习才能学到真东西,对于天天在学校里上课卷成绩的同学嗤之以鼻。

其实从结果来说,大家一点都没有摆脱优绩主义的桎梏。从大学里的“学长指引,生涯规划”来看,大家都教你如何申请到好的phd,如何就业拿到好的offer,却鲜有人教你如何生活的快乐。大家都想“一步一步往上爬”,却劝说身边人“别卷了,多看看身边的风景”。

当然,我同样反对浙大的这种宣传,包括清华特奖的宣传等等,因为我反对营销学生。无论是营销学生成绩好,还是例如北大钟芳蓉一类的“冷门学科宣传”,都令人感到有些不适。学生这样也好,那样也罢,或许不该成为学校营销的资本。

我向来不太爱讲大道理,大概是自己也不懂这些。更多时候,我只会叙述自己所看到的。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生活本身并不是那么“轻松”的事。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根本没办法用“何不食肉糜”的态度喊着人人价值平等,说着反对成绩至上的论调。

因为,我们没有资本和能量,在摆脱唯成绩论后仍能进入好的高中和大学,仍能享受好的教育。(我不反对多元化的录取标准,但就算是“多元化”本质还是衡量成绩) 同样,我们也没有资格,在从学校毕业后,获得更好的工作。用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工作,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这有错吗? 这当然没有错。

社会的三六九等是客观存在的(当然我也没说这是正确的),“寒窗苦读、小镇做题家”也不该成为令人羞耻的标签。从个人来说,或许走哪条路都是对的——充满“tag”的世俗性成功,还是不被定义的野蛮生长。我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向别人的人生给予指导。

喜欢本文内容的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关注公众号: 集英苑, 我们会不断推出原创题、题目解析、专题讲座等内容,详见:

集英苑好文集锦(1)——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集英苑好文集锦(2)——上个月的高质量推文:省流版


欢迎公众号粉丝加入官方qq群: 996312097进行交流。


集英苑
关于高考、强基、竞赛数学,这里有题目解析、原创试卷和经验分享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