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题目:A high-frequency phenotypic switch links bacterial virulence and environmental survival in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通讯作者:David S. Weiss & Philip N. Rather
作者单位: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美国
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 Letters
影响因子:20.5
发表时间:2018年4月24日
DOI号:10.1038/s41564-018-0151-5
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医疗威胁,它既能引起医院感染,也能导致社区感染。这些感染的毒性日益增强,并且由于细菌的高度抗生素耐药性而极其难以治疗。在美国,63%的分离菌株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甚至一些菌株对所有抗生素都表现出耐药性(全耐药性)。此外,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环境中难以根除,其污染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情况十分常见。这种细菌在医院环境中顽强生存的能力,归因于以下两个方面:①对常用消毒剂的固有抗性;②在干燥环境中长期存活的能力。尽管其毒力、对消毒剂的抗性以及对干燥的耐受性对其持久存在和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控制这些特性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这使得鲍曼不动杆菌的防控和治疗成为医学领域的重大挑战。
细菌可以表现出基因型异质性或表型异质性。表型异质性是指在遗传上同质的细菌群体中,一些细胞表现出不同的性状特征。对高度致病的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AB5075的研究表明,该菌株表现出表型异质性,能够在形成不透明菌落(opaque)或半透明菌落(translucent)的细胞之间快速转换。单个菌落可以依次在不透明状态和半透明状态之间传播,并显示出一定的转换频率:在培养24小时的菌落中为~4–13%,在培养48小时的菌落中则为20–40%。
我们假设,荚膜的差异可能导致致病性不透明细胞(VIR-O)和非致病性半透明细胞(AV-T)之间的不透明性差异。通过用红钌染色后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VIR-O细胞产生的荚膜比AV-T细胞厚约两倍。相比之下,缺乏荚膜合成所需的Wzc酪氨酸激酶(Δwzc)的VIR-O和AV-T细胞无法产生任何荚膜物质,表现出比AV-T细胞更明显的半透明表型。这表明,荚膜在VIR-O细胞的致病性和表型差异中起着关键作用。
这些两种表型亚群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在用两种细胞类型以1:1比例对小鼠进行鼻内接种后,24小时感染后,在所有检测的器官中(即肺、脾和肝),VIR-O细胞明显优于AV-T细胞。同样的结果也出现在单一感染实验中,感染VIR-O细胞的小鼠肺部的细菌数量比感染AV-T细胞的小鼠高出超过10,000倍。此外,在感染VIR-O的小鼠中,脾脏和肝脏中的细菌数量比感染AV-T的小鼠高出1,000倍。令人惊讶的是,从感染VIR-O的小鼠中分离的细菌仍然保持VIR-O形式,而从感染AV-T的小鼠中分离出的VIR-O细胞频率却比接种液中增加了3,000多倍(AV-T接种液中含有0.01%的VIR-O细胞)。
此外,从AV-T菌落中分离出的VIR-O细胞在小鼠体内重新获得了毒力,确认了AV-T细胞的减毒特性并非由于基因组中的随机突变。这些结果表明,体内对VIR-O群体存在强烈的选择压力。在存活实验中,感染VIR-O的小鼠在第2天迅速死亡,而感染AV-T的小鼠则存活下来。VIR-O和AV-T变体在丰富培养基和定义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相似,表明AV-T变体的毒力缺陷与内在生长速率的差异无关。综上所述,这些数据表明,VIR-O群体具有毒性,并在体内感染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而AV-T群体则无法引起急性疾病。
尚不清楚哪些因素导致了VIR-O群体在体内肺部感染后显著富集。肺部富含固有免疫抗菌物质,包括溶菌酶、抗菌肽(如与猫源抗菌肽相关的抗菌肽,CRAMP)和活性氧类。我们假设VIR-O细胞相比AV-T细胞对这些抗菌物质更具抗性。为了验证这一点,我们使用过氧化氢(可产生活性氧类)、溶菌酶和CRAMP进行杀菌实验。在用三种抗菌物质分别处理1小时后,VIR-O细胞的数量显著超过AV-T细胞。此外,在用LL-37(CRAMP的人类同源物)处理后,VIR-O细胞数量同样超过了AV-T细胞。这些数据表明,VIR-O细胞比AV-T细胞对多种固有免疫抗菌物质具有更高的抗性。为了验证这些宿主防御机制是否促进了体内感染过程中VIR-O亚群的富集,研究人员用AV-T细胞接种了野生型(WT)小鼠和三重敲除(TKO)小鼠。TKO小鼠缺乏功能性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cybb–/–,该酶负责产生活性氧类)、CRAMP(cramp–/–)和溶菌酶(lysM–/–)。感染8小时后,与TKO小鼠相比,WT小鼠肺部中的VIR-O细胞比例更高。尽管如此,TKO小鼠的总体细菌水平仍高于WT小鼠。这些数据表明,在早期感染阶段,活性氧类、CRAMP和溶菌酶对毒性较强的VIR-O亚群的富集有特定贡献。然而,由于在TKO小鼠中VIR-O群体仍然出现富集,这表明还有其他宿主因素参与其中。
由于VIR-O亚群表现出对宿主来源抗菌物质的增强抗性,我们假设这些细胞可能对医院消毒剂也具有抗性。我们测试了VIR-O和AV-T亚群对三种最常用消毒剂——苯扎氯铵(BZT)、苯扎氯(BAK)和氯己定葡萄糖酸盐(CHG)的敏感性。
结果显示,与AV-T细胞相比,VIR-O细胞对这三种消毒剂均表现出更强的抗性。除了对消毒剂的抗性外,抗干燥性也是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环境中持续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干燥处理8天后,VIR-O细胞在干燥表面上的生存能力比AV-T细胞更强。此外,尽管从VIR-O细胞中回收的可活细菌仍保持VIR-O形态,但从干燥处理过的AV-T细胞中回收的VIR-O细胞频率却增加了超过5,000倍。综上所述,这些数据将增强的毒力和环境持久性(对医院消毒剂和干燥的抗性)与单一的表型亚群细菌细胞联系了起来。
为了阐明控制VIR-O和AV-T亚群的因素,我们使用RNA-Seq进行了全基因组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一个预测的TetR型转录调控因子ABUW_1645是在VIR-O和AV-T亚群之间差异表达最显著的调控基因之一。PCR验证了AV-T群体中ABUW_1645的表达水平比VIR-O细胞高60倍。有趣的是,随着AV-T细胞逐渐转变为VIR-O,ABUW_1645的表达显著降低,而在VIR-O细胞中,其表达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对ABUW_1645进行框内缺失突变后,未改变VIR-O到AV-T的转变速率,但AV-T到VIR-O的转变速率相较于野生型小鼠提高了18倍,表明ABUW_1645在维持AV-T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
令人惊讶的是,在VIR-O细胞中过表达ABUW_1645(VIRO/1645)导致了半透明的菌落形态,并完全无法转回VIR-O。同样,在AV-T细胞中过表达ABUW_1645(AV-T/1645)也表现为‘锁定’状态,无法转变为VIR-O细胞。对VIR-O/载体和VIR-O/1645细胞的转录组分析显示,ABUW_1645调控了约70%在VIR-O和AV-T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
综上所述,这些数据将ABUW_1645确认为VIR-O/AV-T高频表型转变的关键调控因子。此前已知的突变(ompR基因突变导致VIR-O到AV-T转变速率增加;arpB基因突变导致VIR-O到AV-T转变速率减少)并未改变ABUW_1645的表达。此外,ABUW_1645的缺失也未改变ompR::Tc突变体的超频转变表型。另外,RNA-Seq数据表明,ABUW_1645过表达并未改变ompR或arpB的表达。因此,ABUW_1645通过与OmpR或ArpB调控路径不同的途径来调控表型转变。
在VIR-O细胞中过表达ABUW_1645完全逆转了对宿主抗菌物质、消毒剂和干燥的抗性。在单一感染实验中,无论是VIR-O/vector还是AV-T/vector细胞感染的小鼠中均可回收VIR-O细胞(c)。相比之下,仅在感染了ABUW_1645过表达菌株的小鼠中回收到了AV-T细胞(c)。这一现象与VIR-O/1645和AV-T/1645菌株的显著减毒相关,这两种菌株在小鼠肺部的细菌水平较VIR-O/vector感染小鼠减少了7个对数单位(d)。此外,由于ABUW_1645过表达菌株的毒力甚至低于AV-T细胞,这些数据表明,AV-T感染过程中小鼠中残留的定植细菌实际上是VIR-O细胞,它们在感染过程中逐渐富集。这强烈表明,AV-T细胞在体内感染过程中无法复制和/或生存,而VIR-O细胞则负责引发疾病。与这些发现一致,感染ABUW_1645缺失突变体的小鼠中回收到了VIR-O细胞。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这一菌株并未出现减毒现象,但ABUW_1645过表达菌株则表现为减毒。VIR-O/1645细菌未能引起致命感染,而VIR-O/vector细胞则迅速引发致命感染(e)。这些数据突出了ABUW_1645作为毒力和与医院环境持久性相关特征的关键调控因子的作用。由于VIR-O/1645菌株在体内完全减毒,我们进一步测试了它是否能保护小鼠免受后续的致命VIR-O/vector感染。尽管对照组小鼠在接受了磷酸盐缓冲液(PBS)或大肠杆菌K-12的接种后,在第2天迅速死亡,但接种VIR-O/1645的鼠群则完全得到保护(f)。这些数据表明,一种经过工程改造、仅产生非致病性细胞的菌株能够有效提供对原本致命感染的保护,作为一种活减毒疫苗对抗鲍曼不动杆菌。
由于VIR-O细胞在小鼠体内实验感染中明显占主导地位,并且在模拟医院环境中遭遇的压力条件下也表现出显著优势,我们进一步测试了它们在人类住院患者样本中的丰度。来自五名系统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血液培养物直接接种在琼脂平板上,结果仅从这些临床分离株中检测到了VIR-O细胞(g)。因此,与小鼠实验感染类似,VIR-O细胞在人类感染中也占主导地位。此外,AV-T变体可以从每个临床分离株的VIR-O细胞中筛选出来,表明这种表型转变在AB5075以外的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中也存在。此外,每个分离株中的AV-T亚群相对于对应的VIR-O亚群,ABUW_1645的表达显著更高,这进一步支持了该调控因子在VIR-O到AV-T转变中的关键作用(h)。这些结果提供了来自不同分离株的临床证据,突显了VIR-O细胞表型亚群在人体疾病中的关键作用。
一个剩下的问题是:AV-T亚群对鲍曼不动杆菌有哪些优势?在AV-T细胞中上调的一部分基因被预测参与芳香化合物的分解代谢(ABUW_0066、ABUW_0068和ABUW_0070)、从有机来源生成游离磷酸盐和硫(ABUW_0904和ABUW_2921)、铁储存(ABUW_3125)以及营养物质的运输(ABUW_0143、ABUW_3403和ABUW_1660)。这引出了一个可能性,即AV-T亚群更适合在宿主外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在这些环境中营养物质有限,细菌可能依赖于吸收和分解非常规化合物作为营养源。事实上,相较于VIR-O细胞,AV-T细胞在贫营养培养基(Chamberlain培养基)中能够生长得更好。生物被膜形成可能有助于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定植,例如土壤和水中,AV-T细胞在低温(25°C)下比VIR-O细胞更擅长形成生物被膜。此外,在宿主外的低温条件下,AV-T细胞中的ABUW_1645表达增加,而在37°C的培养温度下则下降(图4c)。相应地,当AV-T细胞在宿主温度(37°C)下生长时,转变为VIR-O细胞的速率增加了超过3,400倍。这些数据与小鼠感染实验和人类样本中的结果一致,其中VIR-O细胞明显占主导地位,数量远远超过AV-T细胞。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AV-T细胞更适合在某些环境条件下生存,它们较低的荚膜水平甚至可能使这些细胞对噬菌体具有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