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 Research:EPS的产生对膜生物反应器效能的影响

学术   2024-12-02 08:42   上海  

文章题目:Effect of EPS produc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membrane-based biofilm reactors

中文译文:EPS的产生对膜生物反应器效能的影响

通讯作者:R. Nerenberg

作者单位:美国圣母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与地球科学系

发表期刊:Water Research

IF13.4

发表时间:EPS的产生对膜生物反应器效能的影响

DOI号:10.1016/j.watres.2023.120101


摘要

本研究讨论了胞外聚合物(EPS)的产生对膜生物反应器性能的影响。通过消除EPS中一种主要的多糖Pel来改变EPS的产量。研究使用的是纯的铜绿假单胞菌或不能产生Pel的铜绿假单胞菌突变株进行的。比较两株菌的生物被膜细胞密度,以证实Pel缺失突变株在生物被膜反应器中降低了EPS的总产量。当Pel突变株形成生物被膜生长时,其细胞密度(cells/(cells+EPS)的比值代表细胞密度)比野生型高74%,表明荣国消除Pel的产生减少了EPS的产生。测定两株菌的生长动力学发现,Pel突变体的生长速率要比野生型高14%。以膜曝气生物被膜反应器(MABR)和膜生物反应器(MBR)来评估EPS减少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对于MABR,Pel突变株对有机物去除效率要比野生型高8%左右;对于MBR,Pel突变株达到结垢阈值的时间要比野生型快65%。这些结果表明EPS的产生量可以对细菌生长动力学和细菌密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膜生物反应器的性能。而降低EPS的产生有助于提高膜生物反应器的效能。


前言

细菌胞外聚合物(EPS)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主要由多糖、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组成。EPS在生物被膜中发挥一系列的功能,如表面粘附、聚集细菌、凝聚生物被膜、保持结构稳定、维持水分、增强环境抗性 和吸附营养物质等。尽管EPS对细菌 有益,但EPS的产生会导致生物膜反应器的运行问题。通过减少EPS的产生来维持较薄的生物被膜,可以减少生物被膜污染。控制EPS的产生不仅可以减少过剩生物被膜的积累,还可以增加生物被膜中的细菌密度。生物被膜的传质阻力由生物被膜细胞密度决定,而生物被膜细胞密度又受EPS生成速率的影响。由于生物被膜中的细胞密度(即单位生物被膜体积内的细胞数)是控制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参数之一,生物膜反应器中EPS比例对细胞密度的影响会影响系统性能。本研究探讨了MBR和MABR两种代表性的膜基生物膜处理技术中EPS产生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污染物去除量、生物被膜累积量、生物被膜机械稳定性和膜污染(仅适用于MBR)来评估性能。以铜绿假单胞菌来作为生物被膜模式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可以产生三种特异性多糖:褐藻胶、Pel和Psl。在本研究中,通过消除一种类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多糖:Pel,产生高细胞密度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 。这是通过构建缺失Pel合成所需基因的同源突变菌株,导致EPS产生速率来实现的。通过批次实验研究了EPS产量对细菌生长动力学的影响。动力学参数被用来了解它们在这些膜系统中的行为。


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
1、去除Pel多糖导致受控膜反应器系统中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动力学更高。
2、去除Pel多糖增加了生物被膜中的细胞密度。
3、没有Pel产生的生物被膜的机械强度较弱,对MABR不利,但对MBR有利。
4、对于MABR,去除Pel多糖降低了出水固体和有机物浓度,但生物被膜机械强度较弱。
5、对于MBR,去除Pel多糖延长了反应器运行时间。观察到的机械强度较弱的生物被膜可能允许更有效的反冲洗。

结果

the wild type (WT), and the Pel-deficient mutant PAO1ΔpelF (MT)

MABR反应器模式图

产量系数(左图);最大比生长速率(右图)

MABR反应器中WT和MT生物被膜的厚度和粗糙度,以及WT和MT实际生物被膜的典型OCT轮廓。红色是膜的基底,红色上方的白色信号表示生物被膜。

MABR中WT和MT生物被膜的实验结果。(a)稳态出水中sCOD和VSS浓度;(b)实验过程中出水sCOD含量变化;(c)实验过程中出水VSS含量的变化。

MABR中WT和MT生物被膜的力学性能。

MBR反应器模式图

MBR反应器中WT和MT生物被膜的厚度和粗糙度,以及WT和MT实际生物被膜的典型OCT轮廓。红色是膜的基底,红色上方的白色信号表示生物被膜。

对于WT和MT菌株,在MBR反应器中的膜压差(TMP)(左图)和出水中sCOD含量变化(右图)。

MBR中WT和MT生物被膜的力学性能。



课程推荐
【课程】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研究综合分析实战从P. aeruginosa的基因组特征、流行性和耐药性出发。一方面对P. aeruginosa急性与慢性感染期间的表型与基因型变化、全球流行病学特点及分子分型研究方法进行了剖析;另一方面介绍了P. aeruginosa常用药物的耐药机制,包括外膜孔蛋白和外排泵对P. aeruginosa耐药性的影响,并重点讲解了P. aeruginosa耐药性研究的分析思路及常用移动元件预测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操作实战结合研究实例力求将细菌铜绿假单胞菌流行性分析、耐药性研究、可移动元件分析落到实处。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根据链接获取课程

https://college.mimazi.net/course/article-54.html

  • 子课程
【课程】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研究和分子分型实战
【课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与分析实战

密码子实验室
我们一直坚持认为,让知识更有价值,让科学研究更简单,让实验室管理更智能化,让每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更有效率,是我们的使命。生物信息学实操、实验操作技能、科研绘图技巧、行业动态播报,这里只有干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