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给孩子少吃,怎么就是不长高,常生病?看这里有没有“凹”下去……

文摘   2025-01-23 14:50   浙江  
点击蓝字关注 ↑ 菜单直接预约


关注公众号,内容不错过

如文章引起共鸣点赞并转发

支持我们继续创作优质健康内容


以上内容和正文无关


正文开始



常话说的好,“能吃是福”。节前聚会,春节年夜饭,鸡鸭鱼肉、煎煮油炸,琳琅满目,最近一直到春节后,相信很多人,很少会见到重样的菜。


但小编要提醒朋友们,不是所有的能吃都是福,要吃进去转化成营养的,才是真正对健康好的福气。


吃得多,人也结结实实,面色红润,没有胀痛或其他不适的症状,这样的人,一般就是真的胃口好,“天生吃货”。


然而有些胃口好的人,中医上说“消谷善饥”,虽然食欲强,吃完没过多久就感觉到饿,还想吃东西,但吃再多都不长肉,脸色越来越萎黄,说起话来也含含糊糊,吐字不清,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就要小心可能是胃强脾弱了。



胃腐熟,脾升清,胃受纳食物的功能虽然亢进,但奈何脾运化能力跟不上,严重不足,吃进去的东西,脾乏力难以将其中的营养升到心肺转化成气血,滞留在中焦,变成了痰湿,阻塞了血流,气不通、血不行,生化乏源,渐渐地,人就消瘦、疲惫,整张脸黯然失色。


吃得多,长不高,小心胃强脾虚
看这里有没有“凹”下去

胃亢进一般是胃阴不足、胃火过旺,常见于饮食不规律、火锅、烤肉等当家常便饭且作息紊乱的上班族。

明显的表现有口臭,因为胃阴不足,阴不敛阳,胃火上升,就会熏蒸口腔,造成口腔发出异味,此外,胃的经络循行于牙龈,胃火旺盛时,牙龈受到影响,就会红肿、疼痛。当胃火旺盛还会影响到大肠的传导,肠道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容易便秘

胃强脾弱更常见于孩子,因为孩子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特别是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中医里,肝属木,克制脾土,肝气旺盛或郁结,横逆犯脾,其气运化就更加困难,加上孩子平时贪嘴,家长也宠着,经常是零食刚吃好就开饭,然后本身抵抗力不好,容易感冒过度发汗,伤及脾胃,加重胃燥不降、脾气不升,脾胃气机失调,诱发相关症状。

“没给孩子少吃啊,怎么不长高,常生病?”


很多时候,关键就是为孩子善饥的假象蒙蔽,忽视了孩子其实脾虚的问题。

《黄帝内经》指出,“实则必见,虚则必下”意思是,如有实证,身体对应的部位会“凸”起来,如有虚证,则身体对应的部位就可能“凹”下去。

中医有望、闻、问、切,其中,舌诊属于望诊里较重要的一环。一般,可以将舌头细分为4个区域:舌尖多指出心肺问题、舌根多暗示肾脏问题、舌两侧则常体现肝胆问题,至于脾胃状况,则多观察舌中区域

当脾气虚弱,难以托举舌面,那么舌中就会如同泄气的气球,渐渐趋于颓败,形成凹面。此外,脾运化水湿,脾不足,水液代谢能力不足,舌面上还会留有多余的水湿,整体看上去会比常态时胖大,还会出现齿痕

再严重些,可能出现小便浑浊、胃下垂等问题。

舌象只是判断疾病的辅助条件,要结合其他症状来断病,因此,当出现类似问题时,还是要先求医,辨证论治。平时担心孩子出现胃强脾弱的家长,可以用些推拿手法,如补脾经、清胃经等。

补脾经,一般是用拇指桡侧,自孩子的指尖至指根直推,每次大约200下,有助健脾和胃。清胃经,多用拇指或食指,自孩子的掌根推向拇指根,每次大约200下,有助清胃火。闲暇时,胃强脾弱之人,也可以适当煮点山药粥、红豆薏米粥,生姜白萝卜汤等来食用,味道好,也比较对症。

本文图文内容仅供参考

粉丝朋友们,因为微信“改版”了,如果没有星号的话,很难看到文章推送,因此请把公众号设成“星标”。设置的方法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设为星标,及时查看新资讯


桐君堂
地铁旁的名医馆 · 身边的健康管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