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内容不错过
如文章引起共鸣请点赞并转发
支持我们继续创作优质健康内容
以上内容和正文无关
倪海厦先生说过:“只要是小儿抽动,基本就是肝风内动把魂魄吹走了,把魂找回来就好了,不能用太复杂的方法,像钩藤、石决明,就是常用的药。”名医李可当时看小儿抽动症的时候也提醒过,很多情况下都是肝风上扰。其实小儿抽动症,主要是看风和痰,两个地方拿捏住了,孩子就不容易出现相关症状。在门诊的时候,家长常问的问题是:“为啥小儿抽动症这么难治呢?”对此,对儿科疾病有深入研究的杨伟吉博士指出,这多是因为这病发作起来没个准儿,有的孩子咧嘴摇头,有的孩子发出怪声,而且症状一会儿轻一会儿重,让人搞不清楚状况。其实小儿抽动症没那么难,就是好多家长走了弯路,没找到对的治疗办法。有一部分孩子的抽动症是因为缺乏微量元素,但要经过专业的检查,如若乱补、瞎补微量元素,反而造成反效果。其次,虽说抽动症有自愈的可能性,但自愈率不高而且极易复发。孩子肝常有余,脾常不足
“风”、“痰”互结,抽动就更厉害
杨伟吉博士说:“治小儿抽动症最重要的就是辨证,就是要找到病根。我从事医学和医学教育20余年,不少小儿抽动症的病根儿都在“肝”和“脾”上”:如今有的家庭过分宠爱孩子,孩子稍遇不遂,就会发脾气,导致情志失和,气机不畅;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压力大,精神过分紧张而致肝气郁滞,郁久化火,渐耗真阴,容易形成阳盛阴虚体质,热引肝风,继而出现抽动症状。饮食不能自节,过食肥甘厚味则伤及脾胃,内生积滞;或脾失运化,津液停聚郁热炼痰,容易形成痰湿体质。痰湿(食滞)郁久化热,风痰上扰而抽动。因此,小孩子多表现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所以特别容易出现肝旺脾虚这种情况。因为肝在五行里属木,脾属土,中医讲肝木是克脾土的。”儿童为纯阳之体,肝气旺盛,孩子的情绪本就不容易稳定,如果家长宠溺孩子,或者孩子受到来自社会、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就导致肝气不顺,则易化郁成火、肝风内动,孩子就会开始抽动。脾虚的孩子,容易生痰湿。“风”、“痰”互结,抽动得就更加厉害。多荤少素,喜食辛辣、油炸、奶茶等
8岁男孩出现频繁眨眼、耸肩
杨博士临床上看过很多抽动症患者,小男孩豆豆(化名,下同)就是典型的脾虚肝旺型患者。来找杨医师的时候,豆豆8岁,近2年出现频繁眨眼、耸鼻、清嗓子、时有抖腿等症状。听家长反映,豆豆平时多荤少素,喜食辛辣、油炸、奶茶等食物,情急易怒,夜寐入睡困难,常翻来覆去很久,方可睡着,经外院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症。刻下症见形体偏瘦、面色黄,频繁眨眼耸鼻,时有清嗓子,多动少静,胃纳一般,口渴喜冷饮,大便偏干或溏,常二日一行,舌质红,舌尖及舌两侧有赤点,苔薄黄,脉弦数。经过诊断,杨博士治拟健脾平肝、熄风解痉为主,方以天麻钩藤饮合异功散加减治疗。7贴药下来,豆豆又找到杨博士复诊,眨眼、耸鼻等症状有所减轻,抽动频率降低,家长说:“孩子的情绪平稳了一些,胃口也稍有增加”。杨博士就做出调整,如在前方的基础上,改茯苓为茯神,去胆南星、枳壳、地龙加柴胡、郁金、焦栀子等药,继续治疗2周。等到第三诊的时候,抽动明显减少,睡眠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入睡变得不那么困难了。经过多次复诊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剂,孩子的情况持续向好,家长脸上也逐渐展露笑容,信心倍增。杨博士先后跟随浙江省名中医陈华、王晓鸣、魏佳平等中医名家侍诊学习,他总结脾虚肝旺的抽动症治疗分三步曲:先以天麻钩藤饮对付肝风内动,先让孩子抽动症状减轻;接着用健脾祛风豁痰,让风痰不“勾结”,这样可以减轻患儿清嗓的症状;最后用柴胡、郁金、白芍等疏肝柔肝、解郁安神,把孩子肝脏和脾胃的功能恢复正常,从根子上去解决抽动症的问题。这么一来,当引发抽动的“风”消失了,孩子身体里脏腑的平衡也恢复了,身体状态调整好了,就有助抽动症的缓解。博士,副研究员,擅长小儿消化不良、厌食、便秘等脾胃病,咳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及生长发育等、睡眠障碍、情志病、多动抽动等诊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考核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健康产学研共同体理事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共建SPOC项目咨询委员会顾问、浙江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指导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委员。曾跟师浙江省名中医陈华、魏佳平、王晓鸣及湖州市青年名中医嵇冰等名医名家。
门诊时间:
桐君堂城站馆:周六上午
医师坐诊时间以馆内告示为准
预约医师门诊,请拉到文末,点击“写留言”,发送“姓名+联系电话”(身份信息不会公开),会有工作人员和您联系。
本文仅代表医师观点
粉丝朋友们,因为微信“改版”了,如果没有星号的话,很难看到文章推送,因此请把公众号设成“星标”。设置的方法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