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氢能科研助手
关于催化层内纳米级全氟磺酸离聚物(典型代表为Nafion)薄膜的质子传导机制,目前的研究尚不充分,这限制了我们对三相界面形成规律的深入理解,从而难以有效指导催化层的设计优化。在催化层浆料的制备流程中,分散溶剂的选择对Nafion的分散形态起着直接且关键的作用,这可能进一步对催化层成型后,催化剂颗粒表面附着的Nafion薄膜的微观结构产生潜在影响。这种微观结构的变化,最终可能会影响到Nafion薄膜的质子传导效率。
催化剂油墨由Pt/C催化剂颗粒、Nafion离聚物以及溶剂经过充分分散制备而成,因此,催化层成型后,其中的Nafion离聚物薄膜微观结构可能会因碳载体和溶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研究表明,在Nafion悬浊液中,Nafion离聚物以直径约3–5 nm、长度约20 nm的棒状胶束形式存在,这些胶束先形成较小尺寸(约1 μm)的初级聚集体,再进一步形成较大的聚集体(约10 μm)。Welch等人的研究揭示,Nafion在不同溶剂中的分散形态各异:在甘油和乙二醇混合溶液中,它呈现均匀的圆柱形分散体;在水和异丙醇混合物中,则形成高度溶剂化的大颗粒(>200 nm);而在N-甲基-2-吡咯烷酮中,则表现为真溶液行为。
Rajkamal等人对异丙醇(IPA)/水混合溶液中Nafion的胶体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随着IPA含量的减少,Nafion离聚物的流体力学直径(Dh)逐渐降低。小角中子散射(SANS)强度分布图也表明,随着IPA相对含量从70%下降至10%,离聚物的直径逐渐增大。
溶剂的介电常数,即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力,反映了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由于Nafion分子由非极性的PTFE骨架和极性的SO3H支链组成,因此在极性有机溶剂中,非极性的PTFE骨架会聚集成核,而极性的SO3H支链则分布在表面,形成具有特定直径和长度的棒状胶束。溶剂介电常数的不同可能导致Nafion主链在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以及Nafion分子骨架和支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从而使Nafion胶束的形态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为了深入分析溶剂对Nafion分散形态的影响,我们按照溶剂介电常数从小到大排序,选取了常用溶剂(乙酸丁酯、乙酸乙酯、正丁醇、异丙醇、正丙醇、乙醇、甲醇、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水),对Nafion在溶剂中的分散形态进行了研究。
在该研究中,我们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模拟了催化层离聚物薄膜的聚集过程,在模型基底上制备了厚度精确可控的纳米尺度Nafion薄膜。通过微观测试表征技术,我们探索并建立了纳米尺度Nafion离聚物的微观结构模型,从而阐明了分散溶剂对Nafion薄膜微观结构及质子传导性能的影响。
文章要点
1.当使用介电常数较小的乙酸丁酯和乙酸乙酯作为分散溶剂时,Nafion溶液中出现了显著的沉淀现象。这表明,在极性较小的溶剂环境中,Nafion分子发生了大量聚集,无法形成稳定的分散体系,进而阻碍了薄膜的自组装过程。相反,在极性较大的正丁醇、异丙醇、正丙醇、乙醇、甲醇、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以及水中,Nafion均展现出了良好的分散性,且分散体系在静置24小时后依然保持稳定。
2.尽管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和水等极性较大的溶剂能够很好地分散Nafion,但在使用这些溶剂稀释的Nafion溶液经过24小时的自组装过程后,Si基底表面并未形成稳定的Nafion薄膜。即便形成了薄膜,由于溶剂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在吹干过程中,薄膜会重新溶解于基底表面残留的溶剂中并被带走。然而,当使用介电常数约为20的醇类溶剂稀释Nafion溶液进行自组装时,可以形成表面连续且厚度均匀的薄膜。
表 常用有机溶剂的介电常数表及 Nafion 在基底上的成膜状态
3.溶剂的介电常数对Nafion分子的自组装速率和薄膜厚度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溶剂的介电常数越大,Nafion分子的自组装速率越快。在相同的自组装时间和Nafion浓度下,使用介电常数为33.7的甲醇制备的薄膜厚度为95nm,而使用介电常数为22的正丙醇和介电常数为17.1的正丁醇制备的薄膜厚度分别为70nm和50nm。这一规律性反映了介电常数对溶液胶束形态的影响,以及Nafion在介电常数较大的溶剂中更容易形成有利于沉降的条件。此外,还表明Nafion胶束与基底的静电作用力在介电常数较大的溶剂中更强,从而加速了Nafion的自组装过程。
图 有机溶剂对 Nafion 薄膜自组装厚度的影响
4.选用不同的稀释溶剂能够影响Nafion薄膜的质子传导性能。具体而言,随着溶剂介电常数的减小,所制备薄膜的活化能也随之降低。介电常数与活化能之间的这种相关性揭示了Nafion在溶液中的状态及其薄膜结构与溶剂物理性质之间的紧密联系。溶剂与Nafion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成膜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既能促进也能抑制质子传导结构的形成,从而影响薄膜的质子传导能力。
表 有机醇溶剂(相对湿度 96%)稀释的 40 nm薄膜的活化能结果
5.Nafion在正丁醇中的流体力学直径最大,达1508.59 nm,异丙醇中次之,为1233.57 nm,正丙醇中最小,为445.96 nm。这显示正丁醇中Nafion分子通过二次聚集形成更大胶束链。从介电常数看,正丁醇介电常数小,PTFE主链溶解度好,Nafion分子更舒展,易形成非极性主链为核、极性磺酸基团侧链伸展的结构,且纵向发展。而在介电常数较大的正丙醇中,非极性主链溶解度低,Nafion分子为达稳定胶束结构,倾向折曲,使磺酸基团更多暴露,难形成大胶束体。
表 有机醇溶剂稀释的 0.5% (w) Nafion溶液的流体力学直径
6.Nafion链迁移率反映其与溶剂相互作用程度。高迁移率时,Nafion分子分散于溶剂;低迁移率时,则形成聚集胶束。因此,在正丁醇(低迁移率)中,Nafion易形成高聚集度胶束;而在正丙醇(高迁移率)中,则形成较低聚集度的胶束。
图 Nafion在溶剂中的胶束形态
7.正丁醇稀释的Nafion薄膜表面能(25.73 mN·m⁻¹)略高于异丙醇稀释的(19.98 mN·m⁻¹),表明正丁醇薄膜表面极性更强,归因于更多亲水性磺酸盐基团。正丁醇薄膜由大Nafion胶束堆叠而成,而异丙醇和正丙醇薄膜中胶束依次减小。自组装过程中,胶束与基底不平行,有一定角度。正丁醇体系表面磺酸基团更多,易形成连续水分子通道,提高质子电导率。正丙醇体系成膜速率快,胶束与基底结合力强,但限制磺酸基团水合,降低质子传导。因此,正丁醇作为稀释溶剂可提高质子电导率,但低分子迁移率可能影响催化剂分散,降低催化剂利用率和电池性能。使用时需综合考虑。
图 不同溶剂体系制备的 40 nm厚 Nafion薄膜结构示意图
本文由氢能助手提供
关注我吧--氢能科研助手
氢电科技系列产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