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视野|“探长安”30年考古成果展开幕

时事   2024-11-24 06:56   陕西  

     

近日,由西安博物院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探长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30年考古成果展”在西安博物院隆重开幕。西安地区30余个重要考古发现出土的280余件(组)精品文物集中亮相,其中大部分文物系首次展出,让观众大饱眼福——  

“探长安”展览现场

精品文物

集中展出 1994—2024


  “此次展览不仅首次向公众集中展示了深藏考古库房的精美文物,还首次总结了西安考古人的发掘、保护、研究工作。”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赵凤燕说。

      截至2023年底,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完成了2000余项文物勘探和上千项考古发掘项目,发掘古墓葬逾万座,出土并征集了近10万件珍贵文物,其中20多个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全国年度重要考古发现,它们都是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生动实例。


  左图:酒神驼囊骆驼俑   右图:青花瓷匜

      此次展览分为“卅载光阴 与城同行”“千年古都 见证文明”和“守藏虑远 孜孜以求”三大板块,通过“鱼化寨遗址”“少陵原十六国大墓”“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等30余个重要考古发现将西安历史串联起来,50%以上文物都是首次对外展出,无疑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现场展出的280余件(组)精品文物,有西周都城丰镐遗址出土的青铜簋“作彝”、曹家堡村战国至秦墓葬出土的盛酒的铜壶、北里王汉代积沙墓出土的“宜春侯”字样墨书砖、空港新城隋墓出土的透影杯、元代耿氏家族墓地出土的青花瓷匜等等。其中,2020年考古人员配合西安地铁8号线建设发掘出土的唐代三彩来通杯,在杯柄末端与口沿之间塑一胡人,有学者认为是小海神“特里同”吹海螺的形象。2006年隋朝官员夫妻合葬墓考古出土的酒神驼囊骆驼俑,驼囊上雕刻着醉酒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和搀扶他的两位侍从,是目前可知国内考古出土的第一件骆驼上出现希腊酒神图案的文物。

环形壶

      这些文物充分展示了唐代中西方文明交流融合,也是长安城内胡风唐韵交织融合的真实写照。策展人陈斯文介绍,“探长安”不仅仅是对西安历史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深度解读。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从1994年至2024年这30年来的考古成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展览将展至2025年5月结束。

直击那些

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


  此次展览30余个重要考古发现出土的280余件(组)精品文物集中亮相,其中大部分文物系首次展出,充分展示和回顾了这30年间那些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

  考古工作者的研究表明,西安地区新石器文化脉络是连续的,仰韶文化的鱼化寨遗址、庙底沟文化的鱼包头遗址以及延续至龙山时代的米家崖遗址,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为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的发展脉络建立起完整的链条。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遗址,率先见证了大型建筑材料与工具的诞生,包括最早的瓦、砖以及泥抹子等。此次展出的鱼包头遗址出土的筒瓦,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建筑瓦材,开启了礼制建筑用瓦的先河。

来通杯

      西安曲江西汉墓M1是一座西汉晚期的斜坡墓道砖室墓,墓主人应为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或贵族。墓室壁画内容是围绕为贵族服务的生活场景,共绘制了20个形象丰富的人物,在两汉时期的壁画墓中尚属首次发现。

  中渭桥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北侧,是秦至唐时期的重要遗址。2012至2013年,考古专家联合对渭桥遗址进行了持续三年的考古发掘。

      目前已在汉长安城北侧及东北发现3组7座渭河桥,分别为厨城门桥、罗成门桥、王家堡桥。其中厨城门一号桥体量巨大,被认为是秦汉时期的中渭桥,它不仅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木柱梁桥,也是丝绸之路从汉长安城出发后的第一座桥梁。中渭桥发掘不仅填补了汉长安城北渭河古桥考古的空白,也填补了桥梁学研究的空白,该项目荣获“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渭桥遗址出土的文物

      更令人激动的是,渭河桥遗址的北侧岸边发现了一艘古船。该古船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的木板船,该船船长近10米,船宽2米左右,深六七十厘米,而且折成了两截。根据推测,该船的承载量在3吨到5吨。据了解,该船是由16块船板拼起来的,而且拼接方法采用榫卯结构,船板之间用一个小木板嵌进去,然后再用木头钉子固定,这种榫卯结构在罗马时期地中海区域木船上广泛使用,在其他地方很少发现,这是在东亚甚至在罗马之外首次发现这种结构。那么,罗马造船技术如何传到长安,当时古罗马与中国有着怎样的交流,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古船为何被折成两截,是否遭遇了大风浪或者什么变故,也颇令人好奇。

      据考古人员介绍,在渭河古河道曾发现过多处古桥遗址,还有一些码头的桥墩,然而在渭河古河道中明确断定为船只的却很少,这次发现为研究当时的渭河航运提供了实物资料,价值极高。

  2012年考古工作者重启了对栎阳城遗址的考古工作,先后发现三座古城,确定三号古城是文献所载秦汉为都时期的栎阳城。栎阳城遗址三号建筑东侧南北台阶存在一条贯穿三号古城核心建筑的南北向轴线,是目前发现并确定的时代最早的都城轴线。遗址三号古城出土的陶壶口沿上有“栎阳”及“宫”字陶文,提示栎阳三号古城即为“商鞅变法”发生地“秦都”。此外,遗址中出土数量众多的“栎市”戳印陶文,印证了文献中秦献公在栎阳“初行为市”的记载,是秦人最早“市”的实物发现。

  2019至2020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南郊少陵原发掘了三座规模巨大、形制特殊、结构完整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彩绘陶俑、模拟多重门阙阁楼的彩绘土雕建筑以及巨幅壁画。少陵原十六国大墓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也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成立以来,独立主持的考古项目首次获此殊荣。

青铜簋

  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汉文帝霸陵、薄太后南陵陵区进行多次考古工作,先后发掘了霸陵从葬坑、南陵从葬坑、江村北陶窑遗址、江村大墓外藏坑、薄太后南陵外藏坑、栗家村汉墓等。江村大墓的考古工作,否定了白鹿原“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为西汉帝陵制度形成、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考古资料,这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江村大墓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引起了热烈关注。该处遗址位于皇城朱雀门外1200多米,与朱雀门和明德门遥相呼应,体现了都城礼制的最高等级,对于研究隋唐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及礼仪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五桥并列遗址,是明清都城中轴线上设置五桥的源头,也是中国都城礼制文化起源、传承和发展的实物见证。此次展出,也展出了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

  西安博物院供图

投稿邮箱:meiziyishu888@126.com

请注明电话、邮编、身份证号、开户行、账号


【请关注我们】
▲长按上面二维码可关注晚报微报▲

阅读完整内容,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浏

览晚报数字报。

晚报微报
《西安晚报》微信版。由晚报总编室维护,每天更新报纸版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