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吃喝事,就在三联生活市集---
在真正开始喝茶之前,我一直以为家里没有茶台是不配喝茶的。
尤其刚开始学茶的时候,参加了几场以精进茶道“表演”为主要内容的茶会之后。主人家的茶一递出,立马精神紧张起来,就着那一小杯使劲儿咂摸,生怕答不上待会儿主人家的发问,又或是跟不上一圈茶友们的节奏。一整场下来,茶是什么味儿不记得,就只记得绷紧的背、失灵的嘴巴,和大家说完那些神奇的形容词——什么溪边的青苔味、辛辣感、水流过竹子后的清冷鲜爽气——之后,互相对视意会的表情。
直到三年后,因为工作,在春茶季去了杭州。茶厂试茶,各色龙井茶摆了一排,虎跑泉水依次泡下去,喝到第二个样的时候,当年那句“溪边的青苔味”咻地一下子钻进了脑袋里,凉凉的、鲜爽的香气包藏在茶汤里。后来才知道,当天试的茶里,就那泡是狮峰山一带群体种做的,很珍贵,也很昂贵。自此才像终于开了窍似的,学会了喝茶。
茶,归根结底是用来喝的。而落实到实处,茶需要好喝。
为了好喝的追求,乾隆皇帝的法子是“加料”。不仅吃茶时候要佐茶点,烹茶的时候也会加点创意。比如著名的由乾隆皇帝首创的“三清茶”,就是以梅花、佛手、松籽三味入茶,且以雪水烹煮,在雪天品饮。松子会浮出淡淡的松脂香气,佛手则清雅芳香,梅花更无需说,合在一起怎一个“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津香润滑、雅且馨然,很有些高山流水的气韵。
《延禧攻略》剧照
“三清茶”好喝,于是喝到兴处就有了诗。乾隆十一年(1746年)秋巡五台山返京途中,乾隆皇帝就兴起作下一首《三清茶》诗:
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
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
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
火候辩鱼蟹,鼎烟迭生灭。
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
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
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
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
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
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
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
再往前,喝茶的方式就更多样了。清初编撰而成的《广阳杂记》里总结,“古时之茶,曰煮,曰烹,须汤如蟹眼,茶味方中。今之茶惟用沸汤投之,稍着火即色黄而味涩,不中饮矣。乃至古今之法亦自不同也。”可见到了清初,茶才由早先的烹煮之法转为以冲泡为主。
其实今天在许多地方都还保留着煮茶的习惯,比如湖南的粗茶,炭炉上烹煮的一大壶里,有喷香的芝麻盐、热辣的姜丝,甚至还有炒黄豆。一碗下肚,那叫一个暖烘烘的热闹。其他诸如豆子茶、盐笋茶、蜜饯金橙子泡茶,想想就馋人。
归根结底,喝茶就是件愉悦自己的事儿,不论清淡宜人,还是浓烈掺杂,大俗大雅之间,本就不需要什么规矩。只要让自己舒服,只要好喝,只要得趣,乐在其中,并无定式,无可无不可。就以我的喝茶经验来说,一是茶得好,起码不能是喝了胃疼的那类;其次,哪怕清饮,也是可以多加探索的。
关于喝茶,有这些让茶变得更好的东西:
01.泡茶的水
《茶经》写,“泉水、江水、井水、雨水、冰雪水皆可用,而阴气、井下之水为最佳。”到了现代,关于泡茶用水,各人有各人的偏爱。但茶人间大抵有个共识,那就是喝好茶或是试新茶的时候,首选矿泉水,比较稳定。至于最爱哪种,大家可以自己买来几种,横评一下就能感受到不同。
02.紫砂壶
如果说盖碗是一面镜子,能准确的反映出茶本身,那么紫砂壶就是自带柔光滤镜的魔镜。尤其对于乌龙茶大类来说,宜兴紫砂壶凭借其双气孔结构在提升茶汤润度、剔除燥感和青味、保留香气等方面效果卓越。再加上紫砂壶的高保温性,尤其适合乌龙茶这类具有一定发酵度、对水温有一定要求的茶类,萃取香气、聚热保温效果很好。
冬天用小紫砂壶泡茶真的很香
03.一些闲趣和茶点
关于泡茶小趣,给大家提供创意几则,如有好奇,尽情尝试吧。
/钱钟书、杨绛先生的“三合红茶”,“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据说拼配在一起,暖香宜人,很适合加奶食用。
/清饮时候,不限绿茶,任何茶里都可以尝试加一些松子仁,再喝会立马不一样。
/喝黑茶,如果泡饮,可以添加菊花、玫瑰花之类增香;如果焖煮,可以效仿瑶族投些许桂皮、山姜等同煎,或者在黑茶里放了点蜂蜜和柠檬。味道就会变得很有趣。
至于茶点,三联生活市集双12已经开启,直接进入搜索,从玫瑰饼、酸枣糕,到陈皮花生、松子仁,相信总有一个对味的。
/ 三联生活市集 双12活动开启 /
全店每满¥200减¥30(个别商品除外)
自营茶商品,加赠2025年爱茶台历1本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
--- 三联生活市集的广告 ---
关于爱茶视频号
跟着三联行走 茶区&瓷都&原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