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共振|刘补明:回味

文化   文化   2024-12-20 15:17   江苏  


《红楼梦》一开卷就有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把全部的心血寄托在这“味”里。我在少时读《红楼梦》,就被这卷首诗所卡顿,很沮丧。常常想:曹先生精心酿造的这“味”到底是什么味啊?我怎么品不出啊!

是的,舌尖上的味道,似乎是容易感受的。比如粤菜的鲜甜,川食的麻辣,老醋的绵酸,新茶的芬芳。但尽管如此,那味道也并非能一语断清,一品到位。于是才有了美食家或品鉴师,他们,可以识常人不能识的味道,道常人道不出的感觉。

大师们的味觉体验到底要灵敏许多。仅是缘于爱吃荔枝的癖好,苏轼便有好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看来,苏轼应是荔枝少有的“知味”人。清代诗人严辰痴迷的是:“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又是“围”,又是“聚”,还“欢呼”,太给力了!好想凑上去,瞧瞧这“小釜”中到底安置了怎样的山肴野蔌,又炮制出怎样的“百味”风情!

但,人世间最难品尝的是“世味”。陆游有诗句:“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我想,也许诗人奈何不动时世,只能将这“世味”熬煮成茶,好去仔细品咂宦海沉浮与世态炎凉。鲁迅先生也有类似的感受,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深味”,需要用心脑去感受与回味。不仅是姿态,还得靠能力。有眼光,会甄别,能思想。


由此看来,“回味”是有前提的,得有认知,善于打磨,又会共情,还能担责。才肯一遍又一遍地去咀嚼、品尝、回味那些行将飘散或远逝了的味道。养尊处优的,不屑“回味”;麻木不仁的,不能“回味”;俗不可耐的,不会“回味”。

酸甜苦辣,是人生的原味,亦即生命的本色。只能靠自己去品咂与回味,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生存的智慧,正是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回味”中勃发出来,升华开来的。

在齐国,孔夫子遇到了一位名叫舜的乐师。夫子赏玩了乐师演奏的“韶”后,竟三月不知肉味。这“三月不知肉味”,当然并非是说夫子三个月吃不到肉,也不是说他没有嗅觉和味觉,而是说他被美妙无比的乐声所感染,久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进而接受洗礼,淬炼灵魂,提升境界。

好一个“回味”了得!




刘补明  太原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太原市名教师,太原市导师团导师,山西省首批正高级教师,山西省特级教师,太原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山西师范大学和太原师范学院研究生导师。任2021、2022年“文章杯”高考语文下水作文评委。多年从事语文高考研究与写作策略研究,多次参与省内外的高考试题解读、模拟试题拟制、高考复习指导、高考走势预测等学术活动,是新作文杂志社、《山西晚报》、文源讲坛、太原教育电视台的特约撰稿人和主讲人。编著有《快乐读写》《高考语文读写大通关》《高考作文满分节奏》等。其“率性作文”主张曾在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研讨会上作重点交流。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倡导“栖于诗,行于思”的语文生活 主打栏目:同题共振。投稿信箱:670702856@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