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共振|闫伟伟:回味2024山西高考语文作文题

文化   2024-12-14 12:15   云南  



曹雪芹写宝玉有“小时候干的营生”,回味旧事,颇有悔意。我想起自己幼时,也有“营生”,就是痴迷古诗文,思其意境,味其炼字,如魇如呓,如痴如醉,如聋如哑,我感到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朝花夕拾,我并无悔意。
岁月无痕,红尘有梦。如今,面对办公桌上一本本学生作业,一叠叠报刊杂志,一摞摞训练专题,一卷卷试题分析,“书似青山常乱叠”——啊,“回味”的literary sense又缓缓流回血管。回望甲辰,一个话题挥之不去:高考。回味既往,一个主题却之复来:高考语文大作文。

且看2024山西高考语文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回味命题形式——读写结合。阅读是吸收,是汲取;写作是创新,是创作。鲁迅谓之“吃进草,挤出牛奶与血”。命题独具匠心,不落窠臼。阅读材料,分析要求。素材从本试卷内的阅读材料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作文材料关联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以材料三为主,兼及材料二,并以“太空之旅”一词照应材料一,展现出人类的月球探索历程。我们会联想到“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我们会联想到“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是缪斯女神的狂欢,科学与文学的交汇,激情与灵感的碰撞,能有效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

回味导语部分——层次分明。以分号提示两句话为并列关系。“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看月面,是已知;探月背,达未知。这是探索未知之境的意义。“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天问一号”起飞,飞向遥远深空,这是探索未知之境的态度。省略号表示意蕴无穷,既包含探索领域之横无际涯,也提示未知之境无穷无尽,也预示探索未知的精神历久弥新。
回味过渡语句——点睛之笔。“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正如”是类比,事迥理通。事之所无,理之所有。人类有太空之旅,我们有成长之旅,学习之旅,追问之旅,研习之旅。“我们每个人”是全称判断,“我们每个人”指谁?莎士比亚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海德格尔说,人是“此在”;马克思说,“人是一切关系的总和”。“不断抵达”,是连续的过程,是矢志不渝,是永不止步,是前赴后继,是久久为功。“未知之境”,这里的“境”既可以是物质领域,也可以是精神领域。如王国维所说,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客观之境,有主观之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是人心中之一境界”。如此,“未知之境”的“境域”不可谓不广袤,便于同学们发散思维。
回味提示语——规矩方圆。“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联想指向素材积累,思考指向理性深度。联想要体现形象思维,思考要体现哲学思辨。修辞多样以体现文采,与时俱进以体现高度。“明确文体”,指文体特征要鲜明:记叙文要体现六要素,议论文要体现论点论据论证,戏剧剧本要有矛盾冲突,诗歌要有“三美”原则,等等。“不少于800字”是字数要求。同学们要明白,字数不足会导致内容不充实。
中国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精确,最蕴藉。高考作文题是试卷的一道题。它是有“门槛”的——需要我们审题,慎思之,明辨之;需要我们发挥文本细读的精神,英文叫“close reading”。“抵达未知之境”不能完全等同于“探索未知之境”。用词不同,意义迥异。譬如“青霄”“碧落”意味不同;“征雁”“飞鸿”神情自异;“桂华流瓦”并非等同于“月照屋宇”;“霜娥幽独”绝不相似乎“桂魄高寒”……
读写结合的命题形式,唤起写作欲;嫦娥探月的命题题材,激发想象力;令人鼓舞的航天成果,增强民族自信;明白晓畅的写作提示,指明构思方向;甚至泾渭分明的标点符号,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玄妙,令人心湖荡漾。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再次回味2024山西高考语文作文题,深感这是一道想象力爆棚的好题。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附录下水文】


人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人是上苍未完成的动物,又是唯一能感未知、探未知、达未知的动物。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之短暂和宇宙之无限构成永恒大落差,使人对未知之境域永远保持好奇与惊叹。未知之境,像魔方,像磁场,像黑洞,吸引人不断出发和抵达。我联想起屈原的诗:“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那是一种快意的长征和腾飞。我联想到荆公的文:“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那是一种艰辛的跋涉和攀登。未知之境高大,但并不深居固守;未知之境修远,但正是求索的所在。
仰望星空,我们感受未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俯察大地,我们探索未知——“振叶寻根,观澜索源。”


好奇心是探索未知的源动力。
提出问题是不断抵达未知之境的引擎。
当翔舞的火苗照亮原始人黑暗的洞穴,便清晰的划出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当人类告别生食的血腥,也便告别了动物的匍匐,也便渐次迈出探索未知的第一个脚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曾这样仰问天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曾这样畅想苍穹。一连串的问号,吸引华夏儿女去不断寻幽探秘,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如今,举头望明月,“嫦娥四号”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把酒问青天,“天问一号”带我们寻觅更缥缈的蓬瀛胜境;画一条线,国产大飞机C919交付市场;连一个圈,高铁线包围“死亡之海”;织一张网,“天上宫阙”不再是神话。
曾经的未知之境,已经成为我们出发的新的坐标。
新的未知之境,呼唤我们不断抵达。


艺术是人类梦中的伊甸园。
文学则像那袅袅炊烟,能将尘世间与伊甸园氤氲在一起。
其信然耶,其梦耶?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明月几时有,今夕复何夕?日暮乡关何处是,君问归期未有期?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人类对未知的无限追问和不断抵达,都能在文学和艺术中找到。
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命在于传达存在的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诗歌发展史,就是不断感知未知和抵达未知的历史。人们说,《诗经》出,而四言诗立;《离骚》出,而“楚辞”立;“三曹”诗出,而五古风成;陶渊明出,而田园诗有所踪;李杜出,而唐诗鼎兴;苏辛出,而宋词昌盛……胡适《尝试集》出,而“新诗”得以萌芽,初叶如花;郭沫若《女神》出,而“新诗”得以傲然挺立,亭亭如盖。诗人们对未知之境的探索和抵达,犹如凤凰涅槃,一边翱翔,一边欢唱。
像诗人那样不断探索未知之境,见常人之所不见。
愿你心中的火,将生活百炼成诗。


时间永远分叉,通向无数的未知之境。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它包括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其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反映了人改造自然能力的高低。从这个角度讲,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就需要人不断探索和抵达未知之境。
探索未知,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抵达未知,青衿之志,履行致远。袁隆平不断探索“杂交水稻”的未知之境,解决了国人的“米袋子”问题;屠呦呦不断追逐“治疗疟疾”的未知之境,终有“青蒿素”的发现;钱七虎不断研究“防护工程”的未知之境,为国铸盾矢志不渝;薛其坤不断探索“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未知问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事物不断变化,未知之境常存。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证明了“量子纠缠”的正确,人类抵达新的未知之境;现如今,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呼唤,又何尝不是对新的未知之境的探索和抵达?
探索未知之境,我们深知——“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抵达未知之境,我们懂得——“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闫伟伟,临汾新希望双语书院语文教师。在《语文月刊》《少男少女》等报刊发表文章300多篇。参编《中考满分作文特辑》,酷爱阅读和写作,获山西“广电杯”征文大赛一等奖,“三元杯”征文大赛一等奖。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倡导“栖于诗,行于思”的语文生活 主打栏目:同题共振。投稿信箱:670702856@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