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闳庐

文化   2024-10-04 08:02   湖北  


 点击图片查看公告 


 书 房 










闳 庐


■吴 炯


无锡城中的崇宁路和学前街,原是两条文气郁郁的街道,最早都有河道贯穿,肩挑着京杭古运河的两翼。当年的状元府“少宰第”和学宫、文庙,以及民国期间享誉学界的“无锡国学专修馆”,都坐落在这一区域。东侧的崇宁路又是秦邦宪(博古)和瞎子阿炳(华彦钧)的出生地,与东林书院也只一箭之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旧城改造,明清以来的深宅旧巷让位给了“公检法”,成了今天的模样。今天这里的“文渊坊”,便是大拆迁后的一处遗址妆点。


“闳庐”就在这里,一个夹缝里。


所谓“闳”,《说文》的解释是巷门。古代的街坊,也有一个拱圈形式的门洞,如果加上门,或是栅栏,那就是一个有防守的小区。闳门虽小,但走进去,却往往是深宅大院。“闳”的另一个意思,是与“弘”同义,是宏大的意思,比如“闳言崇议”。我猜想,闳庐主人取名的意思,应该有过这些考虑。


闳庐主人余赛清,治印积年,游艺甚广。闳庐门口,悬有书家陈大中先生的题匾。走进去,可视为另外一个世界。闳庐的格局像极了一个“回”字,环廊布置,中设一庭,精巧如日式庭院,庭如方池,但一株苍古的黑松,却指出上方的天空,咫尺外的摩天高楼,在这里绝对是个令人生厌的物什。但要是平视或俯视,那是完全可以看不见的。



除了标示主人喜好的书画篆刻外,闳庐还是茶道的世界。一念之间,便入三摩地。


茶寮


要说茶道这东西,像是街头的布袋和尚,问他在干什么,他永远只告诉你,我在等一个人。其实他等的就是你,你是什么,茶就是什么。所以如果与人论茶道,谈何容易,看看他的东西,看看他怎么放茶具,就足够说明问题了。所以,走进闳庐,也就不用问什么,都在这儿了。


中国茶道的演变,一直是自然而然的,更接近于文化的本来面目或禅的理念。然而,中国茶道近年来却受到了日本茶道的影响。闳庐的现身,就说明了这点。


面对这里如此众多的日本茶道器具,让人首先想到的是这样几点,一是手工艺,二是文化输入,三是“回流”。


手工艺本来就是迅速失传的“非遗”,虽说在日本颇受保护,但在日本是否有需求,不得而知。手艺消失的原因,在于实用价值的取代。仍然还能存活的手艺,没有实用价值是不可思议的,比如紫砂壶。紫砂壶在明清就流出海外,由于台湾茶道的复苏,又从日本有所回流,同时传播的,就有日本的茶道文化。文化的输入,有时也以“回流”的形式。


今天面对闳庐中这么多的日本茶道具,我们能一一举出对应哪些唐宋茶器,这些曾经使用过的东西、今天的文物,如今以日本实用器的身份来到这里,足见茶道消息的此消彼长。而作为惠泉、紫砂、竹炉产地的无锡,出现了一个闳庐,是很有意思的事。


实用是茶器的根本。闳庐内所见,周边的如各式花瓶,藤、铜、竹制;各式香炉、香盒;真、行、草级的各式风炉、茶釜;以及银壶、铁瓶、炭斗、羽帚;陶制的浓茶罐,漆器的薄茶罐,以及茶碾、茶磨、茶碗、清水罐、污水罐、茶匙、茶筅、茶具架、釜盖承、茶托、茶屏等,几乎齐全,又有斑竹、瘿木所制雅器,更让许多人驻足观赏。如果要挑出其中的本土重器,估计还得属天目碗与紫砂壶,算是艳称至今的名件。


闳庐里,还有很多中式元素,建筑本来就是中式的,明式的家具,对称的楹联,精于笔墨的书画,声清韵幽的古琴,无不显示出精选与取舍,以及背后的逸士高人。茶席摆在平头案上,茶道具与清供各司其职。古代品茶画卷中的文人情趣便活色生香,复活于当下。


琴桌
墨影
清供


坐到闳庐来的人谈及的除茶器之外,常常兼及其他,书法、绘画、古琴,乃至艺林掌故。这就是中国式的茶道,民间茶馆就是各行当的平台,闳庐自然成为各方名流的道场。书淫画虐,琴狂棋癫,各类艺术图书随手可得,黯然之光时时莹现,说不尽的天宝旧事,道不完的稷下风流。“草屋前系名马,陋室里设名器”,反差激发的认知,往往在茶席摆就之刻,发为崇言闳议。





 ☆ 关注《书法报》“书房”栏目
更多书家雅间 ☆ 

刊发于2018年《书法报》第42期 21版





《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

(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

旷世经典,琅函长贮
并几共视,分毫无误
庋藏临习,师法传渡
友朋共憙,终得流布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


书法报
源于笔墨,归于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