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 Science Communication 2024年第2期简报

文摘   2024-09-20 15:24   浙江  




编译 | 刘稳稳 谭曼晔

审阅 | 王国燕


# Acdemic Frontier #

编者按:苏州大学科技传播研究中心拟对国际TOP期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Science Communication等持续跟进来编制《科技传播研究前沿》学术简报,以期为国内学者了解科技传播的国际前沿研究提供一个快捷键。本期学术简报介绍的4篇研究型文章来自2024年4月份刊出的Science Communication第46卷第2期。

本期主要内容有:气候变化叙事说服;穆斯林培养肉态度研究;农村地区的气候传播叙事;社交媒体上的视觉艺术与公众参与


1.识别气候变化叙事的有效成分:时间视角、叙述者视角与心理距离模型

标题:Identifying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Climate Change Narratives: A Model of Temporal Perspective, Narrator Perspective,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作者:Meng Chen(陈梦,上海交通大学);Jilong Wang(王积龙,上海交通大学);Zhian Yin(尹志安,上海交通大学)

DOI:10.1177/10755470231222500

期卷页码:Volume46 Issue2, pp.123-150.

关键词:climate change, narrative persuasion, temporal perspective, narrator 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construal level theory

内容概要:

心理距离是当前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主要障碍与挑战之一,而叙事可能是缩短心理距离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叙事的研究尚未确定何种叙事属性能够增强说服力,且有限的研究多致力于探索叙事属性的策略性使用如何影响叙事参与,对其可能会进一步产生的行为结果未进行充分探索。本文旨在探索时间视角(回顾性vs.前瞻性时间视角)与叙述者视角(第一人称vs.第三人称叙述者视角)两种叙事属性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公众对气候变化叙事的参与(传输与认同),从而进一步影响读者心理距离,达成预期说服效果。

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1. 与前瞻性叙事相比,回顾性叙事在增加①传输与减少②假设、③空间和④时间的心理距离方面更有效。

2. 传输的增加(可能由回顾性叙事引发)缩短了①假设、②空间和③时间心理距离。

3. 传输中介了时间视角对①假设、②空间和③时间心理距离的影响。

4. 与第三人称视角相比,第一人称视角在增加①认同和减少②假设、③社会心理距离方面更有效。

5. 认同的增加(可能由第一人称视角触发)缩短了①假设和②社会心理距离。

6. 认同中介了叙述者视角对①假设和②社会心理距离的影响。

此外,研究还提出“时间视角和叙述者视角在①传输、②认同、③假设、④时间、⑤空间和⑥社会心理距离方面是否存在交互效应”这一问题,并假设增加①传输和②认同,减少③假设、④空间、⑤时间和⑥社会心理距离导致更大的行为意图。

研究采用实验法,通过微信、新浪微博等中国主要社交平台招募参与者(N=231),所有的刺激与问卷都通过问卷星平台完成。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由2(回顾性vs.前瞻性时间视角)×2(第一人称vs.第三人称叙述者视角)析因设计定义的四个实验条件之一。实验过程中,研究对时间视角和叙述者视角进行了操作检查,有229名参与者在他们被分配到的文章中正确识别了叙述者的观点。随后,研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双因素方差分析和中介分析,以验证假设。

结果表明,以叙事参与为解释机制,回顾性视角与第一人称视角下的气候变化叙事在缩短心理距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传输和认同这两种叙事参与形式在缓解各种类型的心理距离方面发挥着不同作用。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气候变化中叙事说服的理解。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0755470231222500

2.《新加坡穆斯林对培养肉的看法研究:假定媒体影响与清真意识的影响

标题:Examining Muslims’ Opinions Toward Cultured Meat in Singapore: The Influence of Presumed Media Influence and Halal Consciousness

作者:Shirley S. Ho;Stanley Arvan Wijaya;Mengxue Ou

DOI:10.1177/10755470231225684

期卷页码:Volume46 Issue2, pp.151-177.

关键词:cultured meat, halal consciousness, novel food technologies, influence of presumed media influence, Muslims

内容概要:

培养肉已成为传统肉类的潜在替代品,然而公众尤其是有某些肉类消费限制的特定穆斯林群体对培养肉的态度仍不明确。尽管既有研究针对培养肉的清真地位及穆斯林看法进行了定性研究,并关注到媒体对于个体培养肉态度的直接影响,但仍缺乏关于清真意识对穆斯林培养肉态度的影响的定量研究,也忽视了媒体的间接影响。因此,研究借鉴假定媒体影响(IPMI)模型,旨在探讨媒体信息如何通过假定媒体对他人的影响来间接影响穆斯林对培养肉的反应,并探讨清真意识如何在IPMI模型中潜在影响个人对媒体信息的关注。

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1. 穆斯林对培养肉益处的媒体信息的关注与他们假定的①家人、②朋友和③社交媒体影响者对培养肉益处的媒体信息的关注呈正相关。

2. 穆斯林假定①家人、②亲密朋友和③社交媒体影响者对培养肉益处的媒体信息的关注与他们对培养肉的好感呈正相关。

3. 穆斯林对培养肉的好感度与消费意向呈正相关。

4. 清真意识与穆斯林对培养肉益处的媒体信息的关注呈正相关。

研究还提出一个问题来探讨假定媒体对他人的影响在个体自身关注和个体对培养肉的态度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假定①家庭成员、②亲密朋友和③社交媒体影响者对媒体关于培养肉益处信息的关注是否介导了自己对培养肉媒体信息的关注与对培养肉的态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23年1月至2月对从研究公司Dynata上使用配额抽样策略招募的在线参与者进行调查(N=658)。参与者主要回答以下问题:自身对培养肉益处的媒体信息的关注;推测家庭成员、亲密朋友与社交媒体影响者对培养肉益处的媒体信息的关注;自己对培养肉的态度;培养肉食用意向;清真意识。研究使用JASP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先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测量模型进行测试,后采用结构方程建模对所提出的结构模型进行检验,并借助JASP测试了中介效果。

结果表明,清真意识与穆斯林对培养肉益处的媒体信息的关注呈正相关,这也塑造了他们的家人、朋友及社交媒体影响者对这些信息的假定关注。家庭成员与社交媒体影响者对培养肉益处信息的假定关注与穆斯林自身对培养肉的态度及消费意愿呈正相关。同时,家庭成员与社交媒体影响者的假定关注中介了穆斯林对培养肉益处信息的关注与他们对培养肉的态度之间的关系,但亲密朋友却没有,这表明假定的媒体影响在差异化群体中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总之,研究通过强调清真意识在穆斯林社区对培养肉类态度中的重要作用,扩展了IPMI模型,进一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贡献。

原文链接: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0755470231225684

3.《将气候传播叙事转向阿巴拉契亚农村地区的行动和未来》

标题:Shifting Climate Communication Narratives Toward Actions and Futures in a Rural Area of Appalachia

作者:Bonnie M. McGill; Taiji Nelson; Mary Ann Steiner; Nicole E. Heller

DOI:10.1177/10755470241227443

期卷页码:Volume46 Issue2, pp.178-209.

关键词:climate change, futures, relational, efficacy, climate action
内容概要:

人们如何就气候变化进行沟通非常重要,而由恐惧与威胁主导的气候传播可能会阻碍气候行动。因此,气候传播倡导团队与研究人员倡导关系的系统变革,强调建立一种从问题转向行动、从个人行动转向系统行动、从悲伤的过去转变为可持续性未来的气候传播新方式。而既有文献中,鲜有涉及一个群体将气候舆论数据与传播理论应用于实地的深入而丰富的案例研究,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在此背景下,在观察到阿巴拉契亚农村地区的一个气候学习网络成员在谈论气候变化(例如暴雨影响)与基于行动的气候沟通(例如解决方案与积极的未来)之间的差距后,本研究将功效和学习生态系统框架与CRSP(气候与农村系统伙伴关系)行动理论相结合,试图探索在气候学习网络中应用理论框架的促进技术,将气候对话转变为气候行动。研究提出以下问题:

1. 农村网络成员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气候行动内容和框架?

2. 在这种农村背景下,将气候叙事从问题转变为行动会带来哪些挑战?

研究基于CRSP学习网络,该网络于2020年3月正式启动,旨在促进公众参与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对话。在观察到CRSP中大多数气候叙事都是基于问题而非行动后,研究于2021年9月和12月为网络成员举办了两次面对面研讨会(N=39),其中1号研讨会21人,2号研讨会26人。研究以录音、现场笔记、工作簿、便利贴以及开放式问题的前期和后期调查进行定性数据收集,利用在线调查工具了解参与者的人口统计数据与气候态度,并使用主题分析对数据集中的模式进行识别与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研究借助Taguette工具进行编码分析,以研究问题为指导开发先验代码,并根据“气候对话的障碍”、“气候行动的障碍”、“克服障碍的方法”等关键准则确定紧急代码。

结果发现,这些农村气候变化参与者欢迎未来和行动框架。他们认识到在系统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并希望谈论气候行动,但他们对采取哪些气候行动、他们的行动有多重要以及是否有必要直接谈论气候变化留有疑问。因此,未来愿景有望成为一种工具,用于确定引人注目的行动并扩大参与者的气候叙事,以拥抱系统性的气候行动。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0755470241227443

4.Instagram 上科学与艺术的相遇:视觉艺术对情感、兴趣和社交媒体参与度的影响研究

标题:When Science Meets Art on Instagram: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Visual Art on Emotions, Interest, and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作者:Isabel I. Villanueva; Nan Li(李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Thomas Jilk; Julianne Renner; Brianna Rae Van Matre; Dominique Brossard

DOI:10.1177/10755470241228279

期卷页码:Volume46 Issue2, pp.210-238.

关键词:visual art, Instagram, science communication,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内容概要:
随着科学艺术在社交媒体上日益普及,基于艺术的科学传播影响研究变得势在必行。虽然科学主题、现象与数据的艺术表现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关注,但它们对观众参与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证实。因此,此研究以COVID-19大流行为背景,旨在深入探讨“艺术信息可视化”在塑造公众参与科学方面的潜在作用,并研究情绪在(视觉)内容特征与社交媒体参与行为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以填补空白。

研究提出以下问题:

1. 与接触COVID-19的非艺术表现形式(即数据图表)相比,接触数据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否会显著引发①不同程度的积极情绪与②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

2. 与接触COVID-19的非艺术表现形式相比,接触数据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否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兴趣?

3. 与接触COVID-19的非艺术表现形式相比,接触数据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否会在Instagram上产生更高水平的贡献行为(即分享与点赞)?

4. 接触数据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参与行为(即喜欢与分享)之间的关联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兴趣等情绪介导的?

研究采取实验法,于2022年4月通过Forthright招募参与者,并借助Qualtrics 在线问卷收集数据(N=655)。研究采用2(艺术vs.数据图)×2(详细vs.抽象)实验设计,大约一半的参与者(N=325)被随机分配到四个实验条件之一,先查看视觉刺激的独立图像,报告各种情绪反应,后观看具有相同图像的Instagram模型帖子,并回答一系列问题。其余参与者(N=330)被随机分配到四个额外的实验条件之中,只查看Instagram帖子,报告参与的可能性。参与者主要回答以下问题:社交媒体参与行为、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兴趣、对COVID-19的担忧、艺术兴趣、艺术教育、Instagram艺术体验等。在分析阶段,研究首先对数据进行了一系列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并对分类变量进行卡方检验;之后构建了一系列协方差分析(ANCOVA)模型,并使用SPSS PROCESS Macro v4.2运行了一系列线性回归模型;最后构建了一个单步多中介模型来检验兴趣的中介作用。

结果表明,视觉艺术和社交媒体在塑造公众参与科学方面具有潜在作用。与信息等效的数据图表相比,接触Instagram上以艺术呈现的COVID-19信息显著增加了个人兴趣与积极情绪,同时积极情绪也中介了艺术表现与个人喜欢并分享Instagram帖子之间的关系。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0755470241228279



对于以上研究有任何讨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哦!

致谢

《科技传播前沿研究》学术简报得到了苏州大学科技传播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支持,同时也向 Science Communication 期刊对中文学术简报的支持致谢!



《科技传播前沿研究》学术简报编辑部

主编:王国燕

副主编:谭曼晔

编辑:王星宇、陈宇、吴伟玲、程爽、陈婷、胡然、刘稳稳、刘妍


end


投稿请联系小编

小编微信号:sui_0187、bbh1059129341、Sunshine_31_、xingyu19155135033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China's PCST)是隶属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下的二级学会,致力于促进中国科技传播的研究与实践,扫码关注获得更多有价值的领域快讯!

科技传播研究汇
本公众号定位科技传播领域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促进科技传播学界的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