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科技争议面纱之下的社会运动结构—《运动中的科学:中国水电、转基因与核能争议中的知识控制与社会角力》评介

文摘   2024-07-24 18:23   美国  

科学与社会

Science and Society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杨正副教授新作《科技争议面纱之下的社会运动结构—<运动中的科学:中国水电、转基因与核能争议中的知识控制与社会角力>评介》发表于《科学与社会》2024年第2期目次。


《科学与社会》是科学研究管理和基础科学综合领域著名期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兼有思想性、专业性的学术刊物。该文章对贾鹤鹏于2023年出版的《运动中的科学:中国水电、转基因与核能争议中的知识控制与社会角力》(Science in Movements:Knowledge Control and Social Contestation in China’s Hydropower,GMO and Nuclear Controversies)(以下简称《运动中的科学》)进行评介,谈科技争议面纱之下的社会运动结构。


《运动中的科学》作者贾鹤鹏,是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特聘教授,2019年博士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专业,是国内首位获得世界知名高校科学传播专业博士的学者。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他曾任中国科学院《科学新闻》杂志社的总编辑,有着近 20年的科技记者的工作经验,并曾荣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是国内少有的在科学传播领域内实践经验与学术训练双丰厚的学者。也正是得益于多年的科技记者的从业经历,作者得以接触到一系列国内科技争议的第一手资料与访谈资源。基于这些翔实充分的资料,作者试图从政治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等多重视角出发,为读者勾勒出中国科技争的宏观图谱以及其内部的运作逻辑。《运动中的科学》目前尚无中译本面世,文章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评介。


作者在文中指出,对于STS研究而言,科技争议的社会运作机制仍旧像是一个“黑箱”。看似相似的科技争议往往会引发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果,而有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科技争议却又能引发相似的社会反应。为了探讨科技争议的具体运作机制,贾鹤鹏从“政治机遇结构”框架出发,结合“社会运动”“碎片化威权主义”“知识控制体制”等理论对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水电、转基因、核能三大科技争议进行细致地剖析。研究表明,科技争议作为一场“社会运动”,能否最终获得社会关注、支持或反对,其核心在于立场不同的政治行动者在现存的政治机遇结构中的角力。贾鹤鹏所秉持的政治核心的分析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并补充了科技争议STS分析路径中的“知识-认知”视角传统,具有明显的东亚STS色彩。且这一将社会学、政治学与STS相融合的研究理路较之当前大多当前科技争议的研究更显立体与宏观。但作者对于政治学框架的过度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科技争特殊的知识-认知属性。过于详尽资料的堆积也使得作者的观点显得隐晦,不够浅明。


作者简介

杨正,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科学社会学等。


全文链接:http://www.xml-data.org/KXYSH/weixin/20240208.htm


阅读原文

end


投稿请联系小编

小编微信号:sui_0187、bbh1059129341、Sunshine_31_、xingyu19155135033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China's PCST)是隶属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下的二级学会,致力于促进中国科技传播的研究与实践,扫码关注获得更多有价值的领域快讯!

科技传播研究汇
本公众号定位科技传播领域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促进科技传播学界的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