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 Science Communication 2024年第3期简报

文摘   2024-11-15 14:30   浙江  

编译 | 程爽 谭曼晔

审阅 | 王国燕


# Acdemic Frontier #

编者按:苏州大学科技传播研究中心拟对国际TOP期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Science Communication等持续跟进来编制《科技传播研究前沿》学术简报,以期为国内学者了解科技传播的国际前沿研究提供一个快捷键。本期学术简报介绍的5篇研究型文章来自2024年6月份刊出的Science Communication第46卷第3期。

本期主要内容有:气候传播中的信任策略;气候变化传播中的VR技术与信息框架;气候变化信息修正与确认偏误;不确定性传播理论;劝说语言与心理抗拒

1.差异化信任策略与叛逆接受——中国在线气候传播中科学家传播者和公民科学传播者使用的信任策略的定性比较分析

标题:Differentiated Trust Strategies and Rebellious Acceptance: A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ust Strategies Used by Scientist Communicators and Citizen Science Communicators in Chinese Online Climate Communication

作者:Zheng Yang(杨正,苏州大学); Tao Yang(杨涛,苏州大学)

DOI:10.1177/10755470241230487

期卷页码:Volume46 Issue3, pp.247-275.

关键词:trust strategies, audience acceptance, climate communication, citizen science communicator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内容概要:

信任是气候科学传播中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在2009年的“气候门”事件后,公众对气候科学家的信任持续下降。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式(如科学家为传播者,公众为听众的“赤字模型”)正在被突破。如今,公众与各种身份的传播者(如公民科学传播者、在线活动人士、非政府组织等)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复杂,如何重建公众对气候科学传播者的信任成为当代气候传播中的关键议题。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对不同类型的气候科学传播者所采取的不同信任策略进行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中国背景下。因此,本研究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探索不同类型的气候传播者(科学家传播者与公民科学传播者)在中国在线平台“知乎”上的信任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影响受众的接受程度。

研究主要提出两个核心问题:1. 中国在线气候传播中科学家传播者与公民科学传播者所采用的信任策略有哪些不同?2. 对科学家传播者和公民科学传播者来说,什么样的信任策略更有可能赢得公众对中国在线气候传播的信任?

研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系统地比较了科学家传播者和公民科学传播者在中国在线气候沟通中使用的信任策略及其效果。具体来说,研究选取了知乎平台上科学家传播者和公民科学传播者各100位作为样本(N=200,涉及的总讨论数为N=753)。通过比较这两类传播者所采用的信任策略,评估了他们在获得受众信任方面的有效性。作者将这些信任策略分为三大类(身份策略、内容策略和行动策略)和15个子类别进行概念化和校准。为了量化信任的程度,采用了受众的“点赞”行为作为衡量标准,并计算了每个样本的平均点赞数。

结果显示,在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时,科学家传播者和公民科学传播者所采用的信任策略存在结构性差异。科学家传播者更多依赖于专业知识和权威,而公民科学传播者则采用情感共鸣与故事化传播等策略。受众对这两类策略的接受度表现出“叛逆性接受”的特点,呈现出相当大的主动性,即受众虽然对权威持有一定质疑,但仍愿意在某些条件下接受特定信息。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尤为明显,展现了与西方信任环境的差异。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0755470241230487

2.《VR如何影响损失与增益框架信息的情感诉求和说服力?

标题:How Does VR Affect Emotional Appeal and Persuasiveness of Gain Versus Loss-Framed Messages?

作者:Mengqi Liao(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jman Sajjadi;S. Shyam Sundar

DOI:10.1177/10755470241229453

期卷页码:Volume46 Issue3, pp.276-304.

关键词: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virtual reality, framing, affect, experiment

内容概要:

尽管有大量科学证据证明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美国仍有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这促使研究者和实践者致力于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然而,传统的基于理性和证据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效果有限,因此传播科学家开始转向情感诉求等其他说服策略。本研究探索虚拟现实(VR)技术在传达气候变化影响中的说服效果,分析损失框架与收益框架信息以及不同媒介对情感激发的影响,以及这些情感如何与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和行为变化相关联。

研究问题为:信息传递方式(虚拟现实与单向视频)是否会调节损失与收益框架信息对气候变化风险感知、对气候变化缓解政策的态度以及环保行为意图的影响?

同时提出以下假设:

1. 以收益为框架的气候变化说服信息将比以损失为框架的信息引发更高水平的希望。

2. 以损失为框架的气候变化说服信息将比以收益为框架的信息引发更高水平的恐惧。

3. 与损失框架信息相比,以收益为框架的信息将引发更高水平的希望,这反过来将与个体的(a)气候变化风险感知,(b)对气候变化缓解政策的态度,以及(c)环保行为意向相关联。

4. 与收益框架信息相比,以损失为框架的信息将引发更高水平的恐惧,这反过来将与个体的(a)气候变化风险感知,(b)对气候变化缓解政策的态度,以及(c)环保行为意向相关联。

5. 与单向视频相比,桌面虚拟现实(VR)将因个体感知到更高的互动性而导致更高水平的(a)气候变化风险感知、(b)对气候变化缓解政策的态度、(c)环保行为意向。

6. 与单向视频相比,桌面虚拟现实(VR)将因个体感受到更高水平的希望而导致更高水平的(a)气候变化风险感知、(b)对气候变化缓解政策的态度、(c)环保行为意向。

7. 与单向视频相比,桌面虚拟现实(VR)将因个体感受到更高水平的恐惧而导致更高水平的(a)气候变化风险感知、(b)对气候变化缓解政策的态度、(c)环保行为意向。

研究采用2×2的实验设计,分为桌面VR和单向视频两种模态,以及增益和损失两种信息框架。实验通过CloudResearch平台共招募到130名参与者,要求参与者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设备体验VR。实验中,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四个实验组,接受不同模态和框架的信息处理。实验后,参与者填写问卷评估他们的情感反应和对气候变化的态度。

研究结果显示,增益框架的信息确实激发了更高的希望水平。然而就说服力而言,结果并未完全符合预期。与消息框架相比,VR技术在气候变化传播中具有潜力,尤其是在激发恐惧情绪方面,这反过来又预测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感知以及参与环保行为的意图更高。此外,研究证明桌面VR的使用可能并不总能带来更好的说服效果。当体验是损失框架的,模式与信息框架之间对气候变化缓解政策态度的交互作用使得桌面VR提高了个人对气候变化缓解政策的态度;而当体验是增益框架时,则导致人们对气候变化缓解政策的态度较低。为了最大化VR技术的传播效果,需要仔细考虑信息框架的选择和VR体验的设计。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0755470241229453

3.《克服错误信息纠正中的确认偏差:信息处理动机和行话对气候变化政策支持的影响

标题:Overcoming Confirmation Bias in Misinformation Correction: Effects of Processing Motive and Jargon on Climate Change Policy Support

作者:Yan Huang(休斯敦大学); Weirui Wang(佛罗里达国际大学)

DOI:10.1177/10755470241229452

期卷页码:Volume46 Issue3, pp.305-331.

关键词:misinformation correction, jarg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limate change
内容概要:
尽管科学界广泛认为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但公众对该议题的看法仍然两极化。这种两极化的背后,是大量关于气候变化的错误信息传播,使得公众对问题的原因、严重性和解决方案产生了误解,限制了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支持意愿。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如何克服在气候变化信息修正中的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旨在探讨在信息处理中,处理动机(准确性动机、印象动机)与专业术语(使用与否)对修正错误信息及提升政策支持的影响。
研究主要问题是:
1.激发准确性动机是否会对气候变化缓解政策产生(a)更积极的态度和(b)更强的支持意愿?
2.激发印象动机是否会对气候变化缓解政策产生(a)更积极的态度和(b)更强的支持意愿?
3.处理动机(印象vs.对照)是否会通过(a)感知到的信息可信度和(b)系统性加工来调节行话的间接效应?
假设如下:
1. 行话不利于对缓解气候变化政策的(a)态度和(b)支持意愿。
2. 行话对(a)政策态度和(b)支持意愿的负面影响被愤怒所中介。
3. 行话对(a)政策态度和(b)支持意愿的负面影响被系统性处理所中介。
4. 行话对(a)政策态度和(b)支持意愿的负面影响被感知信息可信度所中介。
5. 处理动机将调节行话对缓解气候变化政策的(a)态度和(b)支持意愿的影响。
6. 处理动机(准确性与对照)将通过(a)愤怒、(b)系统性处理,和(c)信息可信度来调节行话的间接影响,使得在准确性动机下效果为正,而在对照条件下为负。
7. 处理动机(印象与对照)将通过愤怒来调节行话的间接影响,使得在印象动机下效果为正,而在对照条件下为负。
研究采用2(术语vs.无术语)× 3(动机:控制、准确性、印象)受试者间实验设计。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六个实验组,通过不同的任务引导他们专注于不同的信息处理动机。研究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阅读关于气候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相应的态度评估。实验主要考察专业术语使用与动机诱导的交互作用对信息处理和情绪反应的影响。
结果显示,当参与者被要求侧重准确性时,术语的使用能减少愤怒情绪,增加系统性处理,并提升信息可信度的感知,从而促进政策支持。然而,当没有特定动机时,术语使用的效果是负面的,而在侧重于塑造积极社会印象时,术语使用对信息修正的影响不显著。这些结果为信息处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见解,并为应对气候变化错误信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启示。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0755470241229452

4.《不确定性传播理论:跨学科文献综述

标题:Theories of Uncertainty Communica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ture Review

作者:Wouter Lammers; Sacha Ferrari; Sylvia Wenmackers; Valérie Pattyn; Steven Van de Walle

DOI:10.1177/10755470241231290

期卷页码:Volume46 Issue3, pp.332-365.

关键词:uncertainty, risk, communication,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theory

内容概要:

不确定性沟通在科学传播、经济学、心理学和医疗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有效传达不确定性成为一个难题。传统研究多关注浅层和中等程度的不确定性,关于深层不确定性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且现有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理论依据。因此,为全面了解不确定性沟通的效果,本研究通过跨学科系统性文献综述探讨哪些理论框架已被实验验证用于解释不确定性沟通的效果,呼吁更多关注深层不确定性的研究。

研究采用系统文献综述的方法,依据PRISMA原则,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自1900年-202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筛选、提取与分析(N=413),并通过所使用的理论和不确定性作为两个编码类别对样本进行分析。研究从理论框架的应用出发,区分了规范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并探讨它们在不确定性沟通中的应用。本文特别分析了不确定性沟通的不同层次,包括浅层、中等和深层不确定性,重点讨论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覆盖度。此外,还考察了不同学科在不确定性沟通研究中对理论的偏好,例如医学、心理学、地理学、气象学以及商业与经济学等领域的不同关注点。

研究发现,大部分实验研究集中于浅层和中等程度的不确定性,深层不确定性则研究较少。在理论框架方面,往往使用概率论、贝叶斯主义等规范性框架作为常用模型,尤其是在医学和心理学中。这些领域偏好使用这些理论解释不确定性沟通的效果,而地理学和气象学更倾向于使用期望效用理论。然而,这些理论在应对深层不确定性时表现出一定局限性。文章指出,尽管当前理论框架对浅层和中等不确定性效果的解释较为充分,但它们在面对深层不确定性时的适用性仍不理想。因此,本文呼吁未来研究应加大对深层不确定性的关注,并探索更多元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其效果。同时,跨学科合作也被认为是推动不确定性沟通研究的重要途径,能够为这一复杂领域带来更为全面的洞见。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0755470241231290


5.心理抗拒的天平倾斜:对命令式语言和认知确定性作用的进一步观察

标题:Tipping the Scales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A Closer Look at Imperative Language and the Role of Epistemic Certainty

作者:Callie Kalny; Nathan Walter

DOI:10.1177/10755470241231289

期卷页码:Volume46 Issue3, pp.366-393.

关键词:psychological reactance, imperative language, epistemic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persuasion

内容概要:

心理抗拒理论(Psychological Reactance Theory, PRT)自1966年提出以来,成为说服领域的重要理论工具,帮助解释了人们为何在感受到自由受到威胁时会产生反感或抵触情绪。PR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的说服研究,如健康管理和环境保护。然而,尽管PRT对劝服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该理论在概念界定和操作化方面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感知自由威胁的实验操作上缺乏统一标准。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分析命令性语言和认知确定性语言在劝说中对心理抗拒的不同影响,从而更好理解这两类语言在科学传播语境中的作用。
研究主要问题是:1.命令性语言和认知上确定的语言是否会增加(a)感受到的愤怒和(b)感知到的自由威胁?2.命令性语言和认知上确定的语言对与信息一致的态度的影响是否通过(a)感受到的愤怒和(b)感知到的自由威胁来调节?3.命令性语言和认知上确定的语言的结合是否在(a)感受到的愤怒和(b)感知到的自由威胁上有交互作用?
研究通过两项在线实验进行。实验1采用 2(命令式语言:高与低)× 2(认知确定性语言:高与低)析因设计(N=274)探讨了命令性语言与认知确定性语言对心理抗拒的影响。参与者阅读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信息,并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劝说信息组别,测量他们的愤怒情绪、自由威胁感和信息一致态度。实验2(N=402)则进一步考察了认知不确定性语言的作用,采用3(脚本前高认知不确定性与后脚本高认知不确定性与低认知不确定性)×2(高命令式语言与低命令式语言)析因设计,测试其在减少心理抗拒方面的效果。此实验中,参与者阅读有关转基因技术的信息,以检查认识论上不确定的语言对心理抗拒的潜在影响。实验均采用自我报告问卷方式收集数据。
实验1的结果表明,命令式语言显著增强了个体的愤怒情绪和自由受威胁感,而认知确定性语言未产生类似影响。实验2的结果显示,认知不确定性语言显著降低了参与者的愤怒情绪和自由威胁感。整体结果表明,劝说语言的选择对受众的心理反应有重要影响,不同类型的语言会引发或缓解心理抗拒。

原文链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0755470241231289



对于以上研究有任何讨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哦!

致谢

《科技传播前沿研究》学术简报得到了苏州大学科技传播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支持,同时也向 Science Communication 期刊对中文学术简报的支持致谢!



《科技传播前沿研究》学术简报编辑部

主编:王国燕

副主编:谭曼晔

编辑:王星宇、陈宇、吴伟玲、程爽、陈婷、胡然、刘稳稳、刘妍


end


投稿请联系小编

小编微信号:sui_0187、bbh1059129341、Sunshine_31_、xingyu19155135033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China's PCST)是隶属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下的二级学会,致力于促进中国科技传播的研究与实践,扫码关注获得更多有价值的领域快讯!

科技传播研究汇
本公众号定位科技传播领域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促进科技传播学界的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