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定50分考场评论写作(30天速成保命版)

文摘   教育   2024-11-23 11:31   福建  
‍‍




新闻评论在考场上的分值和论述题不相上下,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表达也需要有侧重点。但是很多小伙伴在评论的实际写作过程中会发现:一味的模仿、套用写作模板,到头来还是在原地踏步。那是因为你没有从根本上了解【新闻评论究竟是什么】、【新闻评论考试考什么】,也不清楚【正确的写作逻辑是怎样的】,缺乏【真正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

今天从新闻评论的结构、论证、逻辑、语言四大部分切入,手把手带大家一文搞定所有考场评论!(临时抱佛脚也来得及)内容全程干货,建议大家先收藏再仔细阅读!

全文较长,文末为大家准备了PDF文档版便于反复阅读,领取方式见文末。





温馨提示:虽然套用模板有八股文之嫌,但是该模板逻辑清晰、重点突出,适合考场运用。

01 标题:观点明确,表述客观

考场标题最重要的是做到观点明确——标题是观点,且观点明确

标题应该是一个观点,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陈述。

比如《藏在“天坑”专业背后的功利心》是现象描述,这时只需要增加一个字,即《藏在“天坑”专业背后的是功利心》,题目就摇身一变成了观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意地使用“不要”“是”“不是”“不应该”等帮助下定义或者判是非的关键词,明晃晃地提醒阅卷老师:咱们的标题是观点。

小tip:取标题时,疑问、反问句显然和观点明确是相悖的,所以标题不能使用如《该避坑的是高考志愿吗?》这样的疑问、反问语气哦。

另外,标题应该注意观点明确。比如,《不要让专业成为谋生的工具》、《天坑专业引争议,功利主义要不得》就包含了明确的观点。

接着,标题应该表述客观,切忌使用公众号标题党式情绪激动、表意夸张的标题。

单行标题保持15字以内的前提下,最好能在题目中明确指出评论主体

以《为“天坑”正名,以兴趣为引》为例,不知道相关新闻的读者看到“天坑”可能会如堕五里雾中,不妨在“天坑”后面加上“专业”二字。再加上对仗工整的要求,这个标题就可以改成《为“天坑”专业正名,以学生兴趣为引》。

02 首段:简明扼要,开门见山

首段由新闻由头和总论点组成。新闻由头用2-3句话概括新闻事件,而后用一句话缀上总论点即可。总论点应该与标题观点一致,且具有极强的概括性

比如这个论点“1没有所谓的天坑专业,2什么专业都需要付出努力,3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其中1讲述天坑专业也和热门专业一样存在价值,2在强调努力的重要性,3又提到了含糊的措施。

这个标题只是在形式上把中心观点写成了一句话,实际上它只是三个分论点的简单堆砌,并没有进行有效概括。

那么如何概括这三个分论点呢?不如写:天道酬勤,唯有努力才能真正规避所谓的“天坑专业”。

03 结尾:总结升华,引用名言

评论最重要的是主体段的论证,结尾相较而言并不重要。因而结尾可以简单处理。

简洁有力地总结全文、提出措施、展望未来、表达疑虑,都是可行的选择。文采斐然的考生可以引用名人名言点题。




01 皇冠上的明珠:论点框架

论点框架是支撑整篇论述的骨架,是文章的核心观点。

如果评论是一颗参天大树,那么论点框架就是撑起茂叶繁枝的树干,其他的论述则是点缀其间的嫩绿新叶,皆以枝干为支点才能迸发生机。

论点框架由总论点(同时位于标题和首段末尾中心句)和三个分论点(分别位于三个主体段段首)组成。论点框架至关重要。可以说,逻辑清晰、概括性强、表达简洁的论点框架是好的评论的前提和标志。

在写评论前,不妨先填充一个论点框架之后再下笔。

框架如下

总论点:(注意标题和开头段末尾都是总论点,两者需保持一致。开头段的总论点相当于标题总论点的扩写。)
分论点1:(位于主体段1开头,开门见山)
分论点2:(位于主体段2开头,开门见山)
分论点3:(位于主体段3开头,开门见山)

写完论点框架后,有一个自查逻辑和语言的小流程。

 检查总论点是否是观点而不是事实?总论点的表述是否既能宽泛到足以容纳三个分论点,又不至于模糊到观点不明?

 检查分论点逻辑分论点本身是否杂糅了两个及以上的观点?三个分论点是否都能支持总论点?三个分论点之间内容是否相互独立而非相互嵌套?三个分论点在逻辑上是否做到了层层递进?

 修缮分论点表述语言上是否简洁到只突出了该主体段中最关键的逻辑链?三个分论点表述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否对仗工整?是否可以进行同义词替换使表述更加丰富漂亮?

为了方便说明和理解,本文皆围绕以下评论材料展开,文中案例皆来源或改编于觅游实务班学员案例。

 评论材料:
网传“生化环材”专业,即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等专业,由于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强,薪资普遍偏低,难出科研成果,因而被称为“天坑专业”。针对此类避坑经验,武汉大学邓红兵教授就考生家长的专业选择问题写了《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称“生化环材”是国家急需又紧缺的专业,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专业选择要和时代同频共振,认为“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什么专业都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不管你被什么专业录取,都不要抱怨不要觉得亏了,好好学习......说不定风水轮流转,你的专业就是国家最需要的专业”。

下面来看一个学生案例。

总论点:不要让功利心变成专业选择的唯一标准。
分论点1:结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可能会丧失目标和动力。
分论点2:将功利心变成专业选择的唯一标准,容易拘泥眼下而忽视长远。
分论点3:功利心成为主流,可能会造成众多考生一窝蜂地涌向同一专业中,这势必会造成一些热门专业的饱和,以至于形成僧多粥少的竞争局面。

先看总论点,观点明确,概括性强,通过。

再看分论点的杂糅问题,一个分论点一个观点,通过。这里再举一个反面案例,“在大学专业选择上切忌急功近利,应根据考生兴趣做出选择”这个分论点就杂糅了“功利心”“兴趣”两个观点,是不可取的。

接着看分论点能否支撑总论点。总论点在劝诫读者“不要做某事”。支撑它最直接有效的逻辑,就是指出“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或者“不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三个分论点都是在讲“这样做有什么坏处”,因此在逻辑形式上,都是支持总论点的。

然而,逻辑实质上,三个分论点都是和总论点脱节的。

拿分论点1来说,如果学生选择了冷门专业后,发现该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或者毕业时找不到好工作,也可能因为“结果不尽如人意”而“丧失目标和动力”。换言之,无论是否功利心,都不能保证“尽如人意的结果”。

至于分论点2,功利心和目光是否长远是没有强因果关系的。学生选择热门专业,比如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专业,也许是看到了该行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前景和薪资发展空间;

反之,学生选择冷门专业,也许只是短期内站在玻璃橱窗外看到了虚渺的风景,就自以为是热情所在,长期投入之后,却发现该专业枯燥无聊且不适合自己。

分论点3嘛,属于滑坡谬论(剧透预警:逻辑部分将详细介绍该谬论)。现实生活中影响某件事结果的因素有很多,现实未必会如理论上的简单逻辑一般向前推进。众多考生报名热门专业,也未必会造成专业饱和、僧多粥少。

从行业退潮的可能性来看,热门专业之所以是热门专业,就在于其人才需求量大,就业机会多,也就是它正处于,并极可能长期处于不饱和状态。根据《21世纪经济报》19年的报道,会计专业是全国毕业人数最多的文科专业,但是由于市场需求大,会计专业的学生完全不愁找工作。

从行业退潮的时间来看,即使热门专业日趋饱和,行业退潮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饱和的时间正好是四年后学生毕业求职的时间段,还是对本届考生无大影响的十多年之后,这是未可知的。

也就是说,热门专业的饱和情况除非出现在四五年内,否则很难说服今年的考生不跟随功利风潮去选择专业。

从行业退潮的程度来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许四年后该行业风口已过,工作机会减少,薪资待遇下降,但从四年前的今日来推断,未来近几年内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大概率比冷门专业的前景来得更光明一些。

如此一来,该分论点就无法支持总论点“不要让功利心成为选择专业的唯一标准”。

抛开支撑问题,这三个分论点单从表述来看,就可以发现它们是互相重叠的

分论点1“结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可能会丧失目标和动力”中的“结果”表述模糊,分论点3里的“僧多粥少”“行业饱和”也讲的是功利选择专业的“结果”,两者的论述存在重复的可能性。分论点2“拘泥于眼下而忽视长远”和分论点3长期发展下“僧多粥少”“行业饱和”也可以对应起来,产生观点重叠。

那么,三个论点有没有做到层层递进呢?显然没有严格做到。

分论点1是从学生个体的角度说明后果,而分论点2则是从长期短期的时空角度说明影响,而分论点3是从行业角度讲述结果。

分论点3较之于1,是有主体(如个人-家庭--社会/个体-企业-行业等等)层次上的变化的。但是分论点2则是从另一个时间维度来衡量,而该维度和主体维度是有可能重叠的,毕竟功利选择的行为对于学生和行业来说,都有短期和长期影响。

这说明作者的论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是交叉混乱的,而这种逻辑上的交叉混乱很容易反应到后续的阐述中,使其中的逻辑问题更容易被阅卷老师捕捉。

逻辑梳理清楚之后,就要注意语言的修缮。论点框架是整篇评论的核心思路。

阅卷老师一天的阅卷量巨大,通常不会逐字逐句阅读。这就要求考生将论点框架用结构清晰对仗,逻辑直击要害的语言展现,转瞬间就抓住文章大意。

02 元框架

任何新闻事件都可以解析出“本质-原因-影响-措施”这样的元框架,那么相应的就有很多衍生框架,比如“本质-原因-影响”“原因-措施1-措施2”“影响1-影响2-措施”“原因1-原因2-原因3”等等等等。

元框架的四个元素本质、原因、措施、影响,就像四块积木,可以随意搭配。

比如说“本质-原因-措施”框架


总论点:专业介绍体系需要站在机构的避坑论调之前。
分论点1:避坑建议,是对部分专业的片面解读和污名化宣传(本质)
分论点2:天坑论调,背后是专业人士失语带来的信息真空(原因)
分论点3:完善专业介绍体系,是帮助学生理性选择专业的必要途径(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本质和原因非常相像,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指的就是同一个东西,只是说法不同。

但是,在这个论点框架里,本质和原因不同。本质类似于下定义,和现象发生没有先后顺序,而原因是导致现象发生的事物,在现象出现之前就存在。

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问题-影响-举措”的框架。

主论点:(问题)...之疾应该被医治

分论点1:(事件)...折射出...(问题)
分论点2:(问题)会产生...(负面影响)
分论点3:(问题)...的药方是...(措施)

例:

总论点:“天坑专业”背后的功利主义心疾应该被医治。
分论点1:“天坑专业”折射出汲汲名利的社会心疾。
分论点2:“天坑专业”论调可能带来基础学科的人才流失。

分论点3:功利主义之疾的药方是“天坑专业”的利好政策和薪资调整。


03 如何有理有据地展开论述

 论述模板

论点框架掌握之后,就要把注意力放在主体段的的具体论述上啦~

这里分享英语辩论中,英国议会辩论制的观点论述模板——“观点-阐述-案例-影响”。

观点,即分论点中心句,高度概括主体段的主要逻辑链;阐述,即细致具体地展开和补充分论点中心句;案例,要求贴合论点、有代表性且字数不能多于观点;影响,包括长期短期影响、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等等,这部分也可以稍作总结,回收观点。

学生追逐热门专业的原因之一是人文教育的缺乏(观点)。如今,填鸭式教育,使学生囿于高中少数基础科目的视野;唯分数论的高考竞赛,也剥夺了学生探索自我的时间和机会。当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鞭策下拼命冲到高考的终点线时,突然被通知要马上选择大学专业。在对大学专业无甚了解,对自身潜能兴趣一无所知的时候,学生跟风报名,功利考量成了再自然不过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在应试制度之内探索容纳人文教育的空间(阐述)。比如,复旦大学曾推出先修计划,鼓励上海高中生在周末到复旦修读经济、历史等学科(案例)。虽然只是试点,但为高中生提前接触和了解专业,丰富精神世界提供了平台(影响)


当然,论述模板不唯一,逻辑清晰、说服力强的模板就是好模板。

04 万丈高楼平地起:毫无思路时,如何构筑观点大厦的钢筋水泥

在思考具体观点时,无论是问题本质、原因、影响、措施,都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对照思考——“墨香铜锈分析法”、“PEST分析法”、“长期短效分类法”、“主体分类法”。

“墨香铜臭分析法”:“墨香”指代高层次的精神、原则,而“铜臭”指代现实、功利的考量。

比如有的记者为了社会公义而挑战权威,而有的记者为了攫取名利而捏造报道。这也可以理解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交锋,理想主义还是功利主义。而我们的评论也需要包含更丰富的视角来追寻真理。

本质而言,从“墨香”的角度看,盲目跟风报名热门专业是出于薪资水平的功利考量,是值得批判的。

比碎银几两更重要的,是个人在追寻自己热爱的专业时,精神上获得的进益和满足;而从“铜臭”的角度条分缕析,如果一个家境普通甚至贫寒的学生,为了早点赚钱回报父母,报名热门专业是无可非议的,倘若一个对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毫无头绪,决定先跟风报名热门专业,选择看似稳妥的选项,也是无可厚非的。

“PEST分析法”:PEST分别指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

从原因这个角度讲,生还环材专业的招生困境,可能源于政治上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投入4万亿资金救市,使得基建工程专业需求大增;19年教育局提出“支持急需紧缺和新兴专业”,推动了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工科的发展),中国社会房车、医疗、教育的经济压力,社会上长期流行的功利主义思想和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使生化环材不受重视。

“长期短效分类法”:就影响而言,短期来说,避坑经验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考生的报考选择;长期来说,避坑经验帖的盛行可能会造成冷门专业越来越门可罗雀,而热门专业日益炙手可热。 

“主体分类法”:不同的新闻事件都有相关的利益主体。如果评论事件是双减政策,那么相关主体依次是学生、家长、老师、课外辅导机构、学校、教育局。而“天坑”专业的利益主体是学生、家长、大学、企业、政府。

措施来说,学生和家长可以交叉比对多个信源,不要盲目听信避坑经验帖的建议;既然“天坑”专业基础又难学的特性,学校可以改善专业设置,效仿美国教育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通识化,将生化环材列作数理化专业的通识课,而非独立专业,也可以推出高考录取降分、增加奖学金等政策鼓励学生报考和学习;进入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正如华为所做的那样,企业可以增加对基础性人才的资源投入;政府也可以对相关行业推出利好政策,提高行业的福利待遇和平均薪酬,吸引人才。

05 案例运用

案例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加观点的说服力。

以下这段论述通过引用董明珠奋斗成才的故事来说明努力才是决定薪资和前景的关键因素,而非专业选择,因此不存在所谓的“天坑专业”。

正如邓教授所言“没有差专业,只有差的人”。格力集团的董事长董明珠女士,她的第一学历仅仅是安徽省一所普通的大专里的统计学,但这并没有限制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她在中南财经政法学院读了本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院读了研究生,并且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读书,如今坐在了格力集团的头把交椅上。大学培养的只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专业也不会限制一个学生的未来。学生能走到哪里,是由他的勤奋和努力说了算的。


这里的案例引用至少有三个问题——脱离材料、孤证不立、缺乏论证。

材料中明确点到受人排挤的“天坑”专业是指生化环材。无论是统计学还是经济学,都没有“坑”人至此。被人误会薪资少、前景差的某生化环材学生,通过奋斗成为业界大佬,叱咤风云的例子会更贴合材料,更有说服力。

董明珠属于极端案例,是万中无一的幸运者偏差。马云创立阿里,家财万贯,可是没有人会因此觉得英语专业出身的人毕业后一定会富甲一方。毕竟,个例是没有说服力的,除非该个例具有代表性。

这段论述中,只有加粗部分是自身的观点,其他部分都是案例和题目引用,显然两者字数比例是失调的。评论,顾名思义,以表达观点为主,要尽量避免过度堆砌案例或者题目材料,以免造成论证内容过少。

在这里,该案例只需保留对论证有帮助的部分即可。为了论证“没有差专业,只有差的人”这个论点,案例只需要包含“谁”“就读于某冷门专业”“经过努力”“有所成就”这四个元素即可,比如“董明珠第一学历仅仅是普通大专的统计学,但通过努力,她如今坐在了格力集团的头把交椅上”。毕竟,一句话能够表达的意思,用两句话表达,叫作冗余。

总而言之,咱们在使用案例的时候,也要注意案例的贴题性、普适性,以及案例观点的字数比例。




01 训练好逻辑的基础:质疑、质疑,永远去质疑

科学家卡尔·波普尔曾提出了科学和伪科学的区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面向未来,如果1919年的日食观测结果和相对论有所出入(实际情况是日食支持了相对论理论),相对论就会被证伪;

与此同时,弗洛伊德的理论却面向过去,通过探寻童年经历来解释人的心理特征,有时甚至可以运用完全相反的论据来证明同一观点。

可以说,弗洛伊德的理论解释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无法被他人证伪。于是卡尔对比分析之后,提出了哲学领域少有的几乎无争议的观点——现代科学思考的特征:可检验、可辩驳、可证伪(Testable、refutable、falsifiable)

假如现在你身后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猴子在安静地观察你。一旦你转身,它就会立刻隐身。理论上来说,虽然小猴子一直在你身边,但是你永远都感知不到它。这样的假设是无法辩驳的,它具有不可证伪性,而真理恰恰相反,它拥有可检验、可辩驳、可证伪的特质。

为了讽刺宗教,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博比·亨德森提出了荒诞可笑的飞天意面神教(该教派甚至已经在荷兰成为合法教派),宣称一个无法被感知的飞行意大利面怪物在严重的酗酒之后创造了宇宙。

无聊之下,意面怪又随手创造了人类。博比试着用宗教的逻辑去反驳宗教:我不能证明你的上帝不存在,但你也无法证明我的飞天意面怪不存在。

科学与伪科学的分界,正如日常生活中真理和偏见的区别。

当我们想要去证明自己的偏见时,我们往往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无数证据。新传里的概念“选择性心理”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即受众一般选择注意、理解和吸收支持自己原有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

但是,如果想要证明我们的信念无可辩驳,我们恰恰应该去努力质疑、挑战和证伪它。就如同躲在暗夜的阴翳下观察日食,来证伪自己的理论的爱因斯坦,不妨抱持着巨大的勇气,将我们本以为坚不可摧的信念推出去接受检验,承担质疑,接受真理本身无限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向刻板印象挥刀,向腐朽陈见开炮。

逻辑是通向真理的阶梯。检查逻辑如同此理,不要证明,要去证伪

 检查句子逻辑的小技巧——勾画逻辑链 

如何运用质疑的精神去检查句子逻辑呢?把文字掰开揉碎了,发挥(带脑子怼的)杠精精神,去质疑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

这里简单介绍四种句子内的逻辑问题。

一句话里,会有很多个半句,每个半句都是一颗珠子,组成一串逻辑珠串。

逻辑链缺失,就是手串中间掉了一两颗珠子;逻辑链断裂,就是不同珠子之间的绳结连接不牢固;论述不到位,就是少了几颗珠子,所以手串不够长;而论述不充分,则是指虽然手串长度够了,但手串本可以加上几颗宝石点缀时,却只停留在串连珠子。

02 逻辑链缺失

1.目前“生化环材”是国家急需又紧缺的专业,国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支持战略的发展,2.所以选择天坑专业不一定就是跳进了坑里。

这是一个因果论证,要论证天坑专业不“坑”,应该论证“天坑”专业的好处优势,即学生为什么被“天坑”专业吸引,为什么需要报考“天坑”专业,而不是像1所说的,去论证“天坑”专业为什么需要人。

实际上,这里缺乏了一个逻辑链:

1.国家需要生化环材的人才(国家需要人才)-2.因而国家可能出台行业利好政策来提高该行业薪资和待遇(钱会给的多)-3.所以“天坑”专业并非真的“坑”(钱多就不坑)

03 逻辑链断裂

以下是本次考题材料中的内容:

武汉大学邓红兵教授就考生家长的专业选择问题写了《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生化环材”是国家急需又紧缺的专业,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专业选择要和时代同频共振,认为“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什么专业都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不管你被什么专业录取,都不要抱怨不要觉得亏了,好好学习......说不定风水轮流转,你的专业就是国家最需要的专业”。

现在让我们发挥杠精精神,勇敢地去质疑,去提问。提问有时比回答还要重要。

什么是“正确的择业观”呢?选择热门专业一定是不正确的择业观,或者选择冷门专业一定是正确的择业观吗?怎样叫做“和时代同频共振”呢?选择热门专业是和时代同频共振吗?选择冷门专业是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能是谋生吗?高等教育的目的一定是“创造生活”吗?什么是“创造生活”呢?专业从薪资、发展、乐趣等各个方面都是可以比较的, 为什么会没有差专业呢?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应该质疑看似无可置疑的话术,反思看似绝对正确的逻辑。

下面是笔者的思考,仅供参考,欢迎质疑且永远乐于接受质疑

邓教授的话看似正确,但其实这些理由都很难劝服读者放弃热门专业,转而选择冷门专业的。

正确的择业观属于空话套话,无论是出于实际利益考量,未来回报家庭,还是填补市场热门人才需求的空缺而选择热门专业,都可以是“正确的择业观”。

热门专业往往代表了时代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当下的市场需求,显然选择热门专业就属于“和时代同频共振的范畴。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谋生还是创造生活,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客观来说,多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谋生,在此基础之上,也收获了精神上的进益。否认前者的观点,不免有些悬浮。且选择热门专业也可以促进精神世界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去创造生活。

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虽然本意在于强调努力的重要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没有差的专业”这个说法显然是有问题的,毕竟热门专业的发展前景、薪资水平和冷门专业是有客观差异的。

什么专业都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是没错,但是客观来说,热门专业的就业机会、发展前景和薪资水平都是优于冷门专业的。付出相同的努力,热门专业学生的经济回报极可能比冷门专业的要大。

说不定风水轮流转,你的专业就是国家最需要的专业,将自己的未来寄托在虚无缥缈的风水轮流转”上,而脑子一热选择冷门专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综上所述,于笔者而言,邓教授的话术,是无法支持“不妨选择生化环材等冷门专业”的总论点的。

04 论述不到位

如果考生与家长只从功利化的角度来选择专业,而忽略考生自己的兴趣所在,那么在缺乏兴趣支持的学习生活中,很有可能将别人口中的热门专业变成自己心中的“天坑专业”。

什么是“自己心中的天坑专业”呢?“天坑专业”在原材料中的意思是指科研和学习难度大,薪资低等等。这是天坑专业的客观性质,一般是不会随着个人的兴趣而改变的。但是这里却说“别人口中的热门专业变成自己心中的“天坑专业”。

显然这里的“天坑专业”指的是学生因没有兴趣,而无法学有所成的专业。而这层意思,并没有清晰地被表达。如果材料中的关键词在写评论时有了新的定义,应该向读者解释说明。

实际上,这个逻辑中,即使学生对该专业毫无兴趣,学生也可以在奖学金和保研制度的激励下好好学习,未必不能学有所成。

这句话犯了想当然的错误,没有将自己的想法逻辑好好地铺展开,也就失去了进一步质疑而发现逻辑问题的机会。

05 论述不充分

而社会上一味地给这些这些专业打上”天坑”的标签时,也会使得这些专业的价值受到轻视,从而造成该专业的专业性人才的流失。

论述的逻辑链是没有问题的,但显然这里的逻辑链可以进一步延伸,论述可以更加完整和漂亮。

不断地提问“之后呢”,是不断延长逻辑链的小技巧。

造成专业性人才流失之后呢?这对行业发展和国家社会有什么影响?长期和短期内分别又有什么影响?(大家还记得“墨香铜锈分析法”、“PEST分析法”、“长期短效分类法”、“主体分类法”嘛?)

 检查段落逻辑的灵丹妙药——文本分析 

针对句子间的逻辑,我们可以运用文本分析,将整个段落拆分到句后,逐句地展开分析:

①将论述段落中的每个句子拆开。

②总结单句的意义,即缩句。
缩句,看似只是小学水平的语文试题,其实是每个人下半辈子在处理文本信息时必做的功课。考公考研,乃至读研读博时浏览论文,缩句的功夫几乎构成了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半壁江山。
回到文本分析,缩句也成了能否甄别逻辑的关键。这一步做得尽善尽美,下一步就易如探囊取物。

③分析单句在全段论述中的地位。段落地位要关注两组关系——该单句和中心句(即全段第一句话)的关系,该单句和前一句话的关系。

(当然,有时候不相邻的句子之间也会有逻辑联系,号称“隔山打牛”,如果遇到请见招拆招,不要拘泥于本文中的教条。)

比起选择热门专业与否,为专业付出的努力更重要。被热门专业录取就是最优出路的观点,未免以偏概全。在选择录取专业时应当从自身出发,做到贴合实际的衡量和评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如果只是选择以热门专业为目标,倘若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学习过程难免丧失动力和规划。而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注重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才会使自身更具有优势。

下面是相关的文本分析:


针对这个例子,再来扯一扯关于缩句的小诀窍。

缩句的原则:同框架,字数少,口语化。

同框架的缩句至关重要。注意2的缩句,正常来说应该是“录取热门专业非最优”,但这里的范例是“选择不重要”。那是因为中心句的缩句是“努力比选择重要”,那么论证的思路框架可能是:“努力很重要”“选择没那么重要”,因而“努力比选择重要”。

而2恰恰贴合了其中的一步思路“选择没那么重要”。替换了近义词后的缩句,可以使文本分析的内容在同一表述框架内;

反之,如果每一句的文本分析是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说法,是无法让人准确捕捉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这就像两个人不在一个赛道上跑步,是无法一较高下的。

字数少是为了更容易抓取重点,毕竟重点正因为稀少,才成为重点。倘若长句缩成一句较长句,都是重点则没有重点。按照最简原则,如果重点可以缩成一个字,别缩成两个字。

但是,如果缩句太短,可能会损失重点。譬如3和5两个句子长且杂糅,包含多个要点(其实,这说明写作者思路混乱冗杂,好的语言一句一重点),这时可以用一个宽泛的词去概括并写上注解,如“措施:考虑自身和实际,选择适合的”。注意加黑字体是概括性最强也是最重要的,冒号后的内容只是进一步的解释。

口语化,不是必要的。但倘若在初步缩句之后,仍然难以厘清框架,可以试着换一种更口语化,更熟悉的语体去描述。话糙理不糙,更方便理解。

如这个句子的文本分析,口语化版的逻辑链显得更加清晰易懂。

【正常版】
国家需要生化环材的人才(国家需要冷门人才),因而国家可能出台行业利好政策来提高该行业薪资和待遇(出政策提高薪资、待遇),所以“天坑”专业并非真的“坑”(“天坑”不“坑”)

【口语化版】
国家需要生化环材的人才(国家缺人),因而国家可能出台行业利好政策来提高该行业薪资和待遇(钱会给得多),所以“天坑”专业并非真的“坑”(钱多就不坑)

努力和选择,哪个更重要?这个答案恐怕众说纷纭,难有定论。而且,努力和选择都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实在没必要将两者对立起来。

但是,笔者愿意沿着这条思路尝试论证。因为,倘若笔者的论证“只破不立”,恐怕无法将问题和方法讲解透彻。笔者力有不逮,观点仅供参考。请关注文本分析中的句间逻辑。

之前的文本分析照顾初学者,较为基础和呆板。

其实,下面的莺红柳绿,才是真正的文本分析,大家不要妄图一下子掌握,随意感受一下即可。

阅读指南:红色字体为中心句绿底字体为次中心句灰色字体是支撑词中心句的阐述。三者在行文结构中重要性依次递减。括号里的是文本分析,黑色加粗字体为文本分析的重点框架,方便读者把握句间逻辑。括号之外,皆为论述本身。

阅读顺序建议

1.忽略所有标识,只阅读非括号内容。
2.结合括号内容再次阅读全文。
3.只关注黑色加粗字体,梳理句间逻辑。
4.关注所有标识,再次阅读所有内容。

比起选择热门专业与否,为专业付出的努力更为重要(中心句:努力比选择更重要)。// 热门专业就是最优出路的观点未免以偏盖全(回应中心句前半部分的次中心句:选择没那么重要。从2008年火热的基建工程类专业,到2010年需求大增的经管商务类专业,到如今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专业(支撑次中心句的宽泛案例:三类“热门专业”),高薪专业的风口每5-10年就会有变动(由案例得出:热门专业是变动的)。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数据(信源应清晰可追溯。如果写“据研究”“有数据显示”这样含糊不清的信源,是没有说服力的)显示,2009年本科生薪酬最高的专业之一采矿工程,在2014年已经跌到了审计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后面,5年里平均薪酬只上涨了不到500元(支撑次中心句的具体案例:采矿工程)。// 可见,与其寄希望于瞬息万变的所谓“热门专业”,不如着眼于自身的努力。因为,时代机遇不得而知,而自身的努力却是可控且作用巨大的承上启下,引出中心句的下半部分,也是次中心句。心理学家安吉拉的TED演讲(权威信源,增强说服力)中提到,影响个人成就的最大因素,不是智商或情商,而是毅力。也就是说,为了目标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才是获得成功的保证(支撑次中心句的权威观点:TED演讲证明努力最重要)。总而言之,与其盲目跟风报名热门专业,不如踏踏实实,着眼于之后的努力。


再来梳理一下这段的逻辑框架。

第一层,红色部分为中心句“努力比选择重要”;

第二层,后文被第二个“//”分成两部分,分别论证“选择没那么重要”和“努力很重要”。蓝色部分便是分别支撑中心句前后两部分的次中心句,携手完成中心句的论证。另外,第二句次中心句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层,“选择没那么重要”部分,先说说数年间三类热门专业的兴衰,从宏观层面上说明热门专业就像小丑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无需太过在意。

再甩一个具体案例:你看某个曾经众星拱月的热门专业,不出五年就衰落至此。什么,听说你要选热门专业?你自己掂量掂量四年后你毕业了会是什么光景吧。

且注意,一般来说,案例字数无需过多,一个案例即可。而在这里的论述中两个案例都是必要的。

普遍性案例是为了避免孤证不立带来的说服力不足。然而,严谨地说,普遍性案例中的三个专业,虽然在数年后影响力减弱,但仍然比材料中提到的“生化环材”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要好得多,因而是无法有力说服读者相信“选择不重要,所以别在意专业冷热”。所以在这之后加入了采矿工程专业的例子来增强说服力。

“努力很重要”部分,是通过①努力可控性和②努力的巨大作用来论证的。“努力可控性”被默认为既定真理,无需说明。“努力的巨大作用”是通过TED演讲来侧面印证。

请注意,若非字数限制,引用该演讲结论的原始案例来说明,会比引用权威观点的侧面印证来的更好。

从由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好的论述,不仅每句话之间都有着相互勾连承接的逻辑钩子,而且行文整体隐含着清晰的逻辑层级结构,每个句子在其中都发挥着缺一不可的作用。而文本分析是编织有力论述的武器。

06 逻辑谬误大杂烩

➤ 诉诸权威

引用权威观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注意,权威永远只能侧面印证论点,不能直接证明论点。有力的论证还是需要依靠逻辑和事实。

➤ 诉诸完美

该谬误逻辑是,如果一件事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好,那干脆就不要做这件事了。比如说,法律和监狱根本无法阻止所有罪人奸淫掳掠,我们干脆废除法律、推倒监狱。

这样的逻辑显然是离谱的。法律和监狱无法阻止所有犯罪,但它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坏人受到威慑,好人得以心安,社会可以运行。所以,我们仍然要维护法律和监狱。

其实,历年的择业季都会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仅拿着平均工资的情况。所以与其跟风选择热门专业,不如根据兴趣做出选择。

确实,即使在热门行业,也有因不学无术或时运不济,而失业或廉价就业的大学生。但是,从整体来看,热门行业的发展平台、薪资水平、工作机会都是大概率优于冷门行业的。仅仅因为热门专业学生群体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高薪就业率,就否认热门专业的未来发展和选择行为,便犯了诉诸完美的逻辑谬误。

➤ 滑坡谬论

滑坡谬误是指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

举个例子:

小明和小红谈恋爱了,班主任勃然大怒。

“小明,你一谈恋爱,成绩就会下滑。成绩一下滑,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只能在街头当混混。如果街上小混混多了,社会治安就乱了。社会治安一乱,整个国家系统就会奔溃。”班主任眉毛扭在一起,忧国忧民地总结道,“听我一句劝,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小红分手吧。”

这里每一个逻辑链都是有问题的。比如说小明谈恋爱不一定会导致成绩下滑,成绩下滑也未必不能通过努力追回差距,在高考中发挥出色。后续推理逐渐离谱,便不再一一赘述。

下面来看看不那么离谱的滑坡谬误。

如果长久以来,1考生都接受避坑天坑专业的观念,2那么那些所谓没有出路的专业将出现严重的人才短板,3人们所说的热门专业将会被挤得水泄不通。

123的逻辑链在哪一步滑坡了呢?泥石流来袭山体大滑坡啦~

拿1来说,很显然不是所有考生都会看经验帖且正好被经验帖说服,这样的“如果”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只要一个逻辑链断裂,后续的逻辑其实不攻自破了。不过我们在此退一步,假设1是合理的,但2仍然是有问题的。

短期来看,冷门专业确实会因为无人问津而产生人才缺口,但是长期来看,倘若冷门专业真的无人报名,各个利益相关者都会相继做出反应。

学校为了避免招生工作开天窗,会加强专业宣传,推出利好政策吸引学生报名;市场会在供需规律的作用下,自发提高冷门行业的工资来吸引人才;政府更会为了基础学科建设而出台政策补救,那么人才短板问题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3的问题亦如此,市场和政府会做出反应调节待遇薪资,做出补救。

➤ 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谬误就是指歪曲对手的立场以便更容易攻击对手的论点,或者回避对方较强的论点,而攻击对方较弱的论点。被扭曲的立场或者观点,就是刻意制造的“稻草人”。

我们对于一个事物的认知,总是存在“幸存者偏差”——我们看到的只有“某某考生学了某某专业毕业后年薪xx”,而没有看到其实无论什么事情成功的都只有少数人。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内卷”严重的“热门专业”里,成为“分子”的概率反而更小了。

这段话通过攻击“学生家长追逐热门专业是因为只盯着少数成功人士(稻草人)”,认为学生家长报考热门专业是盲目的。实际上,学生家长选择热门专业看的是大致工资和整体发展前景,而非盯着金字塔顶层的幸运者的待遇。而热门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薪酬水平,普遍比冷门专业要好,因而更能吸引学生报考。

➤ 表述绝对

表述绝对往往牵扯到滑坡谬误、强加因果、脱离实际等谬误。要规避它,不仅要注意范围和程度上百分之百的关键词如“任何、必然、都”,还要注意价值观、立场的生硬定性。

毕竟观念是主观的,除了普世公认、不可撼动的道德原则之外,大多数观念往往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之分。

无论什么专业都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即使目前学生选择的专业不是热门专业,但是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领域焕发光彩。

都能”这个词的出现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举个反例,就拿艺术行业来说,从业者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拥有足够的天赋和机遇,才能“焕发光彩”。许多人为此付出一生的精力和心血,也只能黯淡离场。

近年来,每逢志愿填报季,社会上便充斥着各种所谓的“避坑建议”,宣扬着不要报考某些天坑专业的错误观念。

经验帖避坑天坑专业的建议源于现实考量,是有一定合理性的,称不上“错误”观念。

换言之,一个家境普通甚至贫寒的学生,在考虑专业时选报热门专业,以求早日回报家庭父母,是合情合理的;一个因信息匮乏而对大学众多专业无兴趣趋向的学生,干脆报考看起来前途光明的热门专业,也无可厚非。因此,在这里“错误”改成“不恰当”会更好。

➤ 空话套话


空话套话有什么特征呢?

首先,概念空泛,因而放之九洲四海而皆准;
其次,格局宏大,所以稳立道德高地而无惧,

比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将所学与时代接轨”“和国家需求有机结合”“恪守初心”“将目光放长远”“风险”“做到贴合实际的考量和评估”“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等等。

这些话术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不是耳熟能详,且看似无可辩驳?

让我们通过例子来识别一下空话套话~

学生出于功利目的选择热门专业后,学习沦为寻求短期利益的工具而不再是追求有意义生活的最佳方式时,就难以造就具有丰富思想、高尚人格、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这对学生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概念宽泛的空话套话分析:“不利影响

如何辨识概念宽泛的空话套话呢?

当我们写下一个词时,不妨停下来,以读者的角度看一遍,脑子里是不是能够一下子跳出来对应的具体内容。

比如说“不利影响”一词,是影响了学生获取知识、拿奖学金,还是阻碍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扩大了冷门行业的人才缺口呢?

“正确的择业观”是指按照兴趣择业,还是按照发展前景和薪资水平择业?

“将所学与时代接轨”是指根据市场经济需求去随大流选择热门专业呢,还是去未来可能出现人才缺口且国家需要的冷门专业择业呢?

显然,这些词在不同的立场和情境中可以任人打扮,变换含义,指代不明。

抽象空泛的词,可以在评论相对不重要的开头和结尾用,但是在主体说理部分应该尽量少用,且用的时候一定要解释清楚。

国产电视剧常有一幕令人抓狂的画面:男主亲昵地摸了女二的头,女主无意撞见后大怒。男生就抓着她狂喊:“你听我解释!你听我解释!”男主言辞恳切,目光如炬,可是憋了半天也只能说出这五个字。女友大怒,抽手走人。

女友为什么愤怒离开?因为模糊的说辞是没有说服力的。

男主与其苍白无力地说 “你听我解释”,不如直接说“她刚刚让我帮她拍拍头上的树叶。我虽然觉得奇怪,但是想表现得礼貌,就帮她弄了一下”会更有说服力。

同理,我们在论述时,与其说含义模糊的“不利影响”,不如阐述具体影响,比如“功利选择专业的行为,可能会形成一种偏狭的、势利的、功利的看待问题的认知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后来的选择,也可能助长社会早已普遍存在的盲目追逐名利钱财的风气,加固用金钱评价个人的单一价值观”。

即使考场上一时想不到这么漂亮的说法,也一定要有“具体而谈”的意识。

格局宏大的空话套话分析:“追求有意义生活的最佳方式”“丰富思想、高尚人格、强烈社会责任感

当一个学生跟随大潮选择热门专业后,他可以认真学习热门专业并从中发掘乐趣,推进智识,同时在大学宽松自由的土壤中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换言之,选择热门专业不一定意味着把学习当做“寻求短期利益的工具”,学生也未必不能成为“具有丰富思想”的人。

该学生也可以在读书时参加志愿者活动,帮助他人,在毕业之后运用所学投身热门行业,回报社会。也就是说,选择热门专业的学生未必不能成为有“高尚人格、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某段看似意义深远、文字华美的话术钻进了一个刻板的套子里,不分青红皂白地被安在了某个情境中,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很容易出现论述漏洞,成为脱离实际的“空话”。

 脱离实际的道德教条

马克思曾提出“卡普勤式说教”,即喋喋不休、令人反感、说服力差的道德教诲。

就像当代年轻人假期里潇洒地主动熬夜,第二天早上和床难舍难分时,总会被父母数落:“年纪轻轻怎么就作息颠倒,浪费光阴了呢!年轻人啊,应该保重身体。”然而,我们往往不为所动,翻个身就继续躺平。

显然,这样的道德教诲是毫无说服力,甚至很容易被反感的。

所以,当我们在写评论时,不妨换位思考,尽量避免用高姿态的道德教条去说服读者。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段金光闪耀、正气磅礴的段落。

专业的选择和国家的需求应有机结合。建国初,有无数能人志士响应国家号召,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新中国边远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在当代,我们国家还面临很多技术上的短板和落后的行业,急需相关人才去研究,去坐“冷板凳“。考生若能将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必然会使自身在对社会的奉献中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评论的本质是说服人。这段话虽然没有逻辑硬伤,但真的能说服读者一头热地扎进冷门专业吗?

显然不行。因为它脱离实际,只诉诸于空喊口号的道德教条。

一来,时代背景已经有所变化。建国初,帝国主义群狼环伺,国内建设百废待兴,那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的不畏艰苦是时代刚需。

而如今,国际环境趋于和平,军事实力蓬勃崛起,此时生化环材等冷门专业的需求紧迫性与建国初各科技和工业发展的需求紧迫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说得难听直白一点,当年如果这些仁人志士不站出来,我们也许有亡国灭种之虞,但如今,普通人不选择冷门专业,也不影响祖国的繁荣昌盛。更何况,热门专业是考虑了薪资水平和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是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反应。学生顺应市场召唤和经济潮流去选择热门行业,不正是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嘛。

二来,多数考生家境平庸,甚至有些考生家境贫寒,房价、医疗、教育三座大山时刻压榨着普通老百姓,学生选择热门专业而祈求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无可厚非,实在不必在自身的生计问题还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空谈家国理想。

学生应该摒弃专业有好坏之分的想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继续读书深造的学生来说,不同专业在学术界的地位不同,国家学校愿意分配的研究资金和奖学金也不同;对于进入社会就业的学生,不同专业出来的学生对应的薪资、发展空间、社会地位、趣味性等等也完全不同。

也许这位同学想要赋予不同专业同样高尚脱俗的精神价值,但是这样脱离现实的道德教条是没有说服力的。

诚然热门行业有着巨大的红利,但年轻学子更应恪守初心,好好做学问,有着为国家发展尽自己的一分力的高尚理想,而不是活在为五斗米折腰的苟且之中。

除了博士、教授一类的群体,多数人读大学的初心恐怕从来不是“好好做学问”,而是随大溜,好就业。

投身热门专业,入职热门行业,也是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谪仙的文人风骨,令人高山仰止,而“为五斗米折腰”是芸芸众生的必需品,无需刻意规避或为此愧疚。

曹林老师的《时评写作十六讲》,有专门批判过这样空谈道德的泛道德主义,并提出了“如何说服人”的策略

“今天很多让我们深受其益的技术创新和制度进步,都是以道德失灵为逻辑起点——不是寄望于道德自觉结出善果,而是用制度和技术去防范,规避人性之恶,从而提升文明。碰瓷的问题,道德说教解决不了,行车记录仪解决得了。”

举个例子,以前国人被批评素质差,上公共厕所总是不冲厕所,后来自动感应和可以用脚踩踏的冲水开关发明了,国人的“素质”就提升了。原来,大家以前觉得厕所的冲水按钮脏,所以不愿意按。空洞的道德批判不能解决问题,但是技术进步可以,规章制度也可以。

那么在这个案例中,与其站在道德高地上苍白无力地呼吁,不如从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谈谈如何鼓励学生选择冷门专业。

从技术角度讲,学校和专业人士可以制作宣传网站、app等,建立易得的信息渠道告诉家长学生生化环材等冷门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实际用途,以及相关优质学校和专业的优势介绍,填补冷门专业报考的信息真空,增强冷门专业报考的吸引力;

从制度角度讲,政府可以组织专家调研团队,根据国家战略、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前景及收益等多方面的因素考量,敲定合理的人才薪资补助政策、企业发展利好政策、项目投资孵化资金等等措施,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减少有关人才的流失。




➤ 评论语体应该求客观,避情绪。

一来,尽量不要出现两种标点符号“!”和“?”。“!”情绪激烈,失之客观,而疑问句、反问句中的“?”不仅容易显得情绪化,还容易模糊观点。在评论中,尽量使用语气平和的陈述句平铺直述即可;

二来,尽量避免“我们”“我”“你”这样的第一、第二人称的使用,虽然它们的使用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但在评论中客观冷静的第三人称更为恰当。

三来,要小心使用情绪过分激烈、褒贬色彩浓厚的词,尽量扶稳客观的天平。

➤ 评论语言应该求质朴,反学术。

评论的受众是普罗大众,所以应该尽可能使用质朴易懂的文字。学术名词,如“知识鸿沟”“规训”“信息茧房”,尽量不提。如果非要写也可以,写的时候应该附以解释,使读者明了。

➤ 评论表述应该贴主体,不离题。

总论点中心句和分论点中心句,以及论述主体应该不断提到评论主体关键词,在本文的案例中,关键词是“天坑专业”或“生化环材”。这是防止论述离题的一个有效方式。

➤ 评论表述应该求简洁,不冗余。

文字的冗余体现在不同层面——论点的冗余,论据的冗余,词语的冗余。三者都可以通过文本分析去解决。



·笔者有话说·

关于写作心态,我想告诉大家,评论写作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学子在接触评论初期都会产生自我怀疑。我批阅的学生中,有怀疑自己没有理科生的逻辑而写不好评论的文科生,也有自觉文笔差而写不好评论的理科生。

其实,好的评论写作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练习,而这样的练习,在中国高校培训体系(包括新闻学院)中是缺失的。因此,评论写作对几乎每一个考生(无论文科生、理科生,还是新传学子)来说都是挑战。

所以我真诚地请求你,请不要因为评论写作一时的挫败,而陷入过度的自我怀疑。

比起挫败感,我们更应该仔细体味在练习过程中得到的东西——开放的思考、严谨的求证、包容的心态。每捱过一次书写评论的绞尽脑汁和黔驴技穷,我们就会前进一点。某一天回头看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更澄澈的头脑。

关于观点输出,有人问我如何想出独出机杼的观点,我的经验是去阅读新闻,去观察生活,去质疑庸常,去赏阅影剧作品,所有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组成你,和你笔下的文字。

这次写作能夹带私货我很开心,我衷心地希望读者可以看到我每日看到的光景。

我一看到邓教授的书信,长期思考和质疑形成的逻辑敏感度立刻在脑海中警铃大作。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对于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会自查逻辑、自我拷问到十分满意为止。

不知道读者阅读时有没有思考过逻辑和论述部分的区分。逻辑和论述相辅相成,内容容易重合。我快写完时才注意到这个问题,思考过后,认为逻辑部分侧重质疑挑错,而论证部分注重文本构建,两者是可区分的,于是根据这个标准微调了逻辑和论述部分的内容。

当然,一定要声明,本文内容皆为写作教条、刻板印象,是仅仅支持考场写作的八股文式建议。请学习其中的思维框架,但请千万别囿于期间的写作框架。

永远欢迎质疑,来颠覆我的写作体系。

最后,分享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话: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可以光芒万丈。

 资料领取方式 


后台回复“评论速成”即可get【考场评论写作】pdf~


作者 | 么么

编审 | 小刺

排版 | 红红



🔵【觅游 · 25级提分班详情&报名通道】
加入觅游25级提分班!20大母题搞定论述大题,考前快速提分不二之选!

🟣【觅游 · 25级答题班详情&报名通道】
加入觅游25级答题班!给自己一次答题能力提升的机会!

🟢【觅游 · 25级实务班详情&报名通道】
加入觅游25级实务班!助你从实务写作小白蜕变为实务写作高手!

🔴【觅游 · 25级全程班详情&报名通道】
加入觅游25级全程班!定制你的专属上岸计划!一起踏实备考,稳稳上岸!






我知道,你“在看”





觅游新传考研
新传考研权威公众号,专注于新闻传播学考研。 深耕新传考研辅导8年,硕博团队500余人,每年辅导学员上万人。 遇见觅游·遇见幸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