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5
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人们谈论的先后顺序,为公众提供议程。“议程设置”假说的着眼点是认知层面上的效果,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议程设置理论对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起了重要的作用,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背后的过程控制问题,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到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记忆思路:提出者+概念+理解+评价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诺依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并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主要观点: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存在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和劣势意见的沉默现象。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是该理论的一种突破。但理论成立的心理基础有待推敲,变量因素不稳定,且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培养理论由格伯纳等人提出,又称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是关于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格伯纳等人认为,大众传播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评价:①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②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问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③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④培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因此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记忆思路:提出+理解+评价
今天的词条学习已经完成了,如果你想做更多拓展,可以翻阅《新闻传播学考研背诵笔记》(红宝书)。
编审 | 小刺
排版 | 红红
加入觅游25级提分班!20大母题搞定论述大题,考前快速提分不二之选!加入觅游25级答题班!给自己一次答题能力提升的机会!加入觅游25级实务班!助你从实务写作小白蜕变为实务写作高手!加入觅游25级全程班!定制你的专属上岸计划!一起踏实备考,稳稳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