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6
框架理论 基模理论 第三人效果
记忆思路:提出+概念+研究沿革
基模理论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即心智结构、认知结构,当我们接触到新信息、新事物、新事件、新场所的时候,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知、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特点:
①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
③是知识的有机联合,包含价值、情感倾向;
④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补充:框架和基模的比较
二者的联系:基模可以理解为受众框架。因为基模是从个人认知世界的角度出发,强调一种数据库似的知识结构。同时,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的建构会影响受众对于客观真实的判断,从长期角度来看影响受众认知基模的形成。
二者的区别:基模指的是人在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时候形成的认知框架;框架理论(媒介组织)指的是大众媒介通过安排议题,进行有意图的议程设置,构建信息环境影响受众。一个从人本身出发,一个从媒体出发。
记忆思路:定义+特点
第三人效果是由美国学者戴维森1983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可能受到很大影响”。换言之,大多数人会倾向低估大众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或者高估大众媒介对他人的影响力。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理论的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其假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其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效果。另一个部分与效果有关,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
记忆思路:提出+内容+理论假设
编审 | 小刺
排版 | 红红
我知道,你“在看”